愛伊米

蕭何善於為人處世故能在秦漢亂世獲得成功並解除劉邦懷疑

在漢初三傑中,蕭何與張良、韓信完全不同:張、韓是天縱英才、國士無雙,二人各自在文、武方面的才能讓其他人望而興嘆;而蕭何則是另一種型別,他既不能率軍作戰,又不擅長軍事謀略。

那蕭何厲害在哪裡呢?通俗點理解:

蕭何勝在嫻熟的職業技能、高超的“情商”

首先,蕭何有一個另類之處:他曾經是劉邦的領導、恩人。

秦朝建立後,為了全面消除貴族階層對國家政治的影響,朝廷採取丞相李斯“以吏為師”的主張,逐漸打造起一支訓練有素的官吏隊伍,蕭何就是其中的一員。

蕭何通曉法律,在沛縣縣令手下當差。從後來縣令招待呂公時,蕭何主管收禮、安排賓客位置,由此看來,他應當是一縣之長的親信、骨幹。但奇怪的是,這麼一位縣高階幹部,卻會刻意照顧一位小人物——“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無論是在當平頭老百姓、還是做亭長這種小官時,劉邦經常得到來自縣長親信的關照。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關於其原因,我們可以結合另一件事加以猜測。

蕭何善於為人處世故能在秦漢亂世獲得成功並解除劉邦懷疑

蕭何

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來泗水郡督查工作。蕭何跟著這位來自中央的領導辦事,表現極為出色,在後來的考核中名列第一。愛才的御史打算上奏朝廷、把蕭何調進京城工作,但面對這種尋常官員夢寐以求的機會,蕭何竟然再三推辭,最終對方遺憾而去。

因此,蕭何之所以照顧劉邦,最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其一,秦帝國的一攬子政策,是對過去幾百年舊體系的全面推翻,必然會存在較多問題;而蕭何身在基層、精於吏事,見慣了最真實的情況,對王朝存在的巨大危機深有感觸。而劉邦這種草根英雄人物,則代表著官員體系外的另一個群體,蕭何關照他,極有可能是提前押寶,以便將來多一條後路;

其二,逆反心理。在縣令招待呂公的酒席上,蕭何曾說時任亭長的劉邦:“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這句話看似嘲笑,實際上更像是為劉邦找臺階下;也許正是劉邦這種大大咧咧的性格,才讓對森嚴官僚體系心懷不滿的蕭何心生好感,因此刻意對其進行關照。

蕭何善於為人處世故能在秦漢亂世獲得成功並解除劉邦懷疑

劉邦

一言以蔽之:蕭何極有可能是把劉邦當成了自己的另一面

:相對於有臉面、有地位、在現有體系下循規蹈矩的自己,豪爽、灑脫、膽氣十足的劉邦,契合了蕭何內心中挑戰秩序的另一副形象。

他照顧劉邦,說好聽點是善於識人、押寶潛力股;難聽點就是投機倒把、狡兔三窟。

在任何時期,這都不失為明智之舉。

大澤鄉起義爆發後,緊繃的秦朝地方體系瞬間崩潰,各郡縣紛紛殺死當地官員起義,驚恐之下的沛縣縣令也想見風使舵、起兵響應。主吏蕭何聯合獄掾曹參勸說縣令召回逃亡在外的劉邦等人,一是為了提高事變的成數,畢竟劉邦在基層更有號召力;二是可以憑藉對劉邦多年的照顧,能夠使其被自己所用。

說得直白點:蕭何多年的投資終於要見到收成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先是縣令竟然臨陣變卦,害得蕭何差點丟了性命,不得不翻牆投奔劉邦;隨後劉邦竟然振臂一呼,讓沛縣城內父老乖乖開啟城門。如此一來,蕭何就成了背叛朝廷的官員,也變成了劉邦的部下。

蕭何的心情八成不怎麼愉快,更何況隨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沒凸顯出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當時混亂的局面下,武力成了決定一股勢力生死存亡的首要因素,在劉邦手下最受歡迎的,一是能衝鋒陷陣、率軍打仗的武將,二是可以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謀士。但遺憾的是,在這兩方面,蕭何都不擅長;相比較在鴻門宴上大出風頭的張良、樊噲,乃至憑藉軍功逐漸升遷的曹參,蕭何一度顯得銷聲匿跡、默默無聞。

不過,透過在佔領咸陽後的一項舉動,蕭何成功地躋身於劉邦陣營的權力核心圈。

蕭何善於為人處世故能在秦漢亂世獲得成功並解除劉邦懷疑

蕭何

殺入咸陽後,眾將紛紛奔向府庫搶奪金銀財寶時,蕭何卻視財寶為無物,徑直秦丞相御史府,把秦朝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全部收集起來,等於是搶佔了全國的戰略情報資源。

這種獨樹一幟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劉邦的注意,畢竟眼下秦朝已經崩潰了,已經到了分地盤、同時準備下一階段更激烈博弈的新階段,想要在新的競爭格局下佔據優勢,必須提升綜合實力,如何治國理政將上升到與打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蕭何在這方面的成熟與老練,無疑是出身底層的劉邦最需要的。

因此,蕭何憑藉著自己多年官場培養出的素質,成功地為自己攫取了有利身位。隨著劉邦由沛公升級為漢王,蕭何一躍成為了丞相。在劉邦陣營中,曾經被朝廷御史看中的蕭何,當然是頭號治國人才。

蕭何善於為人處世故能在秦漢亂世獲得成功並解除劉邦懷疑

韓信

進入漢中後,蕭何理政的才能日益凸顯,劉邦也越來越離不開他,韓信得到重用的過程就體現了這一點。後來,當劉邦帶著一眾文武東進與項羽逐鹿天下時,蕭何留守關中,以一己之力帶領大後方整頓政務、發展經濟、徵集糧草、輸送軍隊。

正是由於身後有蕭何這麼一位既能幹、又忠心的幫手,劉邦在跟項羽作戰中屢屢被打得丟盔卸甲、損失慘重,卻總能迅速重整旗鼓、捲土重來。畢竟關中資源雖強,但如果執政者水平和能力不夠也是白搭(如秦二世)。

正是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蕭何的地位才逐漸變得不可替代。但隨著劉邦的全面獲勝、漢王朝的建立,蕭何逐漸面對著新的困局:與劉邦的衝突。

在之前的戰爭期間,蕭何獲得了巨大的權力,也在關中、巴蜀形成了一定的聲望和影響力。而隨著天下趨於安定,蕭何的相權逐漸成了劉邦皇權的巨大威脅:事業草創,劉邦既需要蕭何的政務才能,卻又忌憚其權力與威望(更何況對方還曾是自己的領導),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適當的壓制。

蕭何善於為人處世故能在秦漢亂世獲得成功並解除劉邦懷疑

曹參

於是乎,在分封功臣時,劉邦利用手下人之間的矛盾,刻意抬高蕭何、貶低曹參:群臣都認為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卻故意把這一殊榮給了蕭何,並且准許他“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看似抬舉,實際上是把理政的蕭何推到軍功集團的對立面,好讓雙方掐個頭破血流,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蕭何此時的角色其實很尷尬,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就會淪為眾矢之的。情況若惡化到一定地步,保不準劉邦會丟卒保車、捨棄屬於少數派的蕭何。

此時的蕭何,則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高情商”:為了進一步博取劉邦、呂后的信任,蕭何不惜投其所好,利用韓信跟自己的交情,活生生把對方騙到了絕境;而因此功勞被拜為相國、加賜重賞後,蕭何則聽取召平的建議,堅決辭讓封賞,並且把大量家產、資財捐給軍隊,讓劉邦龍顏大悅;下一年,劉邦在征討英布的途中,還沒忘記派人來調查蕭何在幹什麼。為了保命,蕭何透過強買民田等自汙方式來打造一副毫無野心的形象,以打消劉邦的疑慮;此外,他在購置田地住宅時,必定選那些貧苦偏僻的地方;建造房子時,也從不修築圍牆;而對於跟自己一向不和的曹參,蕭何也刻意退讓,後來當漢惠帝向其諮詢繼任人選時,他毫不遲疑地推薦了這位老對手。

蕭何善於為人處世故能在秦漢亂世獲得成功並解除劉邦懷疑

蕭何

蕭何的一切舉動,其實跟當初他在沛縣時照顧劉邦一樣,都是為了明哲保身,甚至不惜招上坑害老友(韓信)、欺壓百姓等惡名。但這就是封建政治的無奈,也是人性的悲哀。

人類向來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早年的蕭何對劉邦照顧有加,雖然也許有私心的考慮,但劉邦從中獲益匪淺卻是事實;而隨著劉邦在亂世中的崛起,蕭何憑藉自己嫻熟的理政才能身肩重任,幫助老友穩步成長為問鼎天下的帝王;但當天下太平時,蕭何在艱苦歲月中積累起來的功勞與名望,卻成了皇權的潛在威脅。如果蕭何沒有那份“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情商,搞不好他也會步入韓信的後塵。

漢初三傑中,一個被殺,一個隱退,另一個夾起尾巴做人,這看似是巧合,卻是人性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