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蠻王軻比能:唯一能幫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可惜諸葛亮不會用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這是唐朝詩人羅隱讚美諸葛亮的兩句詩,生動傳神地寫出了諸葛亮在蜀國發展歷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諸葛亮一生以復興漢室為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遺憾的是他至死也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願。

蠻王軻比能:唯一能幫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可惜諸葛亮不會用

諸葛亮北伐曹魏最終以 失敗告終,有著多方面因素。一是因為他本人軍事才能有限,“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承擔擊滅魏國這樣的純軍事任務,對他來說難度太高,心有餘而力不足。

蠻王軻比能:唯一能幫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可惜諸葛亮不會用

二是因為蜀國和魏國的綜合國力相差懸殊,蜀國僅僅佔據一州之地,總人口不足百萬,總兵力十萬出頭。魏國據有九州之地,總人口將近5百萬人,總兵力極盛時期將近50萬,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相差懸殊,蜀國想擊滅魏國,不啻於蛇吞象。

但話又說回來,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小打大的經典戰例,實在數不勝數,因此蜀國擊滅魏國,並非毫無可能。蜀國僅靠自身之力想實現北伐曹魏恢復中原的宏偉目標,確實力有不逮,必須藉助外援,尋找到戰略伙伴。

蠻王軻比能:唯一能幫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可惜諸葛亮不會用

吳國孫權雖然是蜀漢的名義上的盟友,但實際情況證明,吳蜀聯盟是極不可靠的。蜀國和吳國之間,多次因為荊州歸屬問題發生軍事衝突,吳國更是出兵偷襲荊州,殺死蜀國頭號名將關羽,並在夷陵之戰中重創劉備,可以說,吳國對蜀國造成的威脅和傷害,遠比魏國要大得多。因此與吳國合作,可謂是典型的“與虎謀皮”,未受其利,先受其害。

不過,蜀國還有一個潛在的最佳戰略合作伙伴——鮮卑首領蠻王軻比能。對蜀國而言,軻比能是唯一能幫助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

蠻王軻比能:唯一能幫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可惜諸葛亮不會用

之所以這麼說,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因為軻比能的鮮卑部族擁有強勁的軍事實力。漢末三國時期,中原陷入長達數十年的動盪戰亂,北方塞外的遊牧部族獲得了極佳的發展空間和時間。

鮮卑人首領軻比能,抓住這個時機,統一鮮卑各部,迅速崛起。《三國志》記載,軻比能原先是鮮卑某部落的一個首領,“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因為作戰勇猛,處事公允,被各部落推戴為鮮卑首領。

蠻王軻比能:唯一能幫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可惜諸葛亮不會用

軻比能有著雄心壯志,“複製御群狄,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自漢朝中期匈奴衰落以來,北疆塞外的遊牧區域一直屬於無主之地。軻比能乘機雄起,佔領了全部的匈奴舊地,成為實力強大的遊牧首領。

軻比能建立起實力強大的騎兵,“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擁有十幾萬精銳騎兵,屢次南下侵入中原,成為魏國北方的強大威脅。

第二點,軻比能和蜀國一樣,都以魏國為敵手,且勢力範圍與蜀國並不接壤,不存在類似吳蜀兩國之間的領土爭端。軻比能素有南下牧馬中原的志向,“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一度深入到魏國的幽州、幷州一帶。

如果蜀國能與軻比能結成同盟,共同出兵,對魏國進行南北夾擊,以軻比能軍事實力之強,魏國勢必抽調重兵予以堵截,蜀國北伐時面臨的軍事壓力就會大為減緩,則蜀國北伐的整個局面就會煥然一新。

蠻王軻比能:唯一能幫蜀國北伐成功的關鍵人物,可惜諸葛亮不會用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忽然開了竅,想到了這一招。《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給軻比能寫了一封信,邀約他出兵南下進攻魏國。但遺憾的是,這次機會卻最終被諸葛亮浪費掉了。

從軻比能的反應來看,他對諸葛亮的建議,態度並不積極,他只是出兵到魏國邊境來了一圈武裝遊行,然後就打道回府。原因很簡單:諸葛亮並未在信中擺出足夠優厚的條件。

如果諸葛亮能像五代十國時期的額石敬瑭向契丹借兵那樣,或者像宋朝金國訂立“海上之盟”那樣,向軻比能商定好豐厚的報酬條件,比如擊滅魏國後,把魏國的一部分疆土割讓給軻比能等等,如此一來,軻比能的參戰積極性勢必大為提高。有了軻比能十餘萬精銳騎兵的全力助攻,蜀國北伐的正面軍事壓力就會大為減輕,一舉擊滅魏國,並非不可能之事。

遺憾的是,諸葛亮沒有意識到軻比能的重要性,但魏國卻意識到了。公元235年,魏國派遣刺客韓龍,刺殺軻比能,鮮卑部從此衰落。蜀國從此失去了這個強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