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世民在戰場上幾乎無敵,為何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的逼迫予以妥協?

李世民在戰場上幾乎無敵,為何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的逼迫予以妥協?

唐武德九年八月,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兩個月後,剛剛奪得權力的李世民被迫和率領二十萬鐵騎逼近長安的東突厥頡利可汗簽訂渭水之盟,李世民以錢財換取了東突厥的退兵,渭水之盟簽訂五天後,李世民正式登基。

李世民在唐朝建國初期征戰無數,也無數此以少勝多,在戰場上從來沒有怕過誰,這次被東突厥殺到長安城下,並簽訂城下之盟,對李世民來說是絕對的恥辱,以長安城的堅固程度,未必就懼怕不擅長攻城的突厥人,可李世民為何要妥協退讓?原因主要有三點:

李世民在戰場上幾乎無敵,為何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的逼迫予以妥協?

一:唐朝還未完全統一天下

李世民登基時,唐朝雖然已經成立九年,隋末群雄大部分都已經被消滅,但依舊有兩支反抗勢力存在,一支是曾割據河東稱帝的

劉武周(尉遲敬德的前老闆)

的部下苑君璋,他一直在

恆安鎮(今山西大同附近)

割據。

另一支是曾在

關中北部(陝北地區)

割據的梁師都,他在突厥人的支援下,於貞觀元年還在朔方和唐朝敵對,有這麼兩顆釘子,李世民也很頭疼,他需要先處理掉這兩位,才能專心打突厥,到貞觀二年,苑君璋投降,梁師都被消滅,這才徹底消滅了唐朝境內的割據勢力。

李世民在戰場上幾乎無敵,為何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的逼迫予以妥協?

二:李建成、李元吉餘黨需要處理

眾所周知,李世民的帝位是用非常手段獲得的,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李建成的勢力是超過李世民的,在整個大唐,跟隨合法太子李建成的文臣武將數不勝數,其中還要包括李元吉的部分屬下,李世民在獲得權力後,需要對這一部分人進行處理。

李世民不能用殺戮來清除李建成餘黨,因為涉及到的人太多,還有很多位居高位,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掌握著兵權,李世民需要用和平手段獲得他們的效忠,否則會出大亂子,比如原隋朝的幽州總管,歸唐後受封燕郡王、涇州刺史的羅藝,就是李建成的忠實下屬,他於貞觀元年起兵造反。

為了不出現更多的羅藝,李世民需要時間來撫平李建成餘黨的擔憂,他特別安排魏徵去河北地區

(當時的河北應該是說的黃河以北,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和山東地區)

安撫李建成餘黨,這個過程也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李世民在戰場上幾乎無敵,為何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的逼迫予以妥協?

至貞觀三年,大部分李建成、李元吉餘黨都被安撫,很多有才幹的人還被繼續授予兵權,比如玄武門之變時攻打秦王府的原齊王府副護軍薛萬徹,他就被繼續委任掌軍,在消滅東突厥之戰中,薛萬徹還成為六路大軍中的一軍總管。

類似薛萬徹這樣的人太多,李世民在搞定他們之前可不願意跟突厥起衝突,否則,還沒有被安撫的李建成、李元吉餘黨要是配合突厥造反,李世民的皇位是坐不穩的。

李世民在戰場上幾乎無敵,為何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的逼迫予以妥協?

三:尋找東突厥部落中的盟友

突厥是個強勁的對手,幾乎全民皆兵,戰鬥力也不差,如果硬碰硬,及時戰勝了他們,唐軍的損失也會很嚴重,隋末戰亂帶來的傷痛還沒有完全恢復,為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好的辦法就是分化和拉攏一部分突厥人,然後集中力量消滅頑固分子。

在渭水之盟前,分化和拉攏突厥人的工作還未開展,所以,要儘量先避免和全體突厥人作戰,李世民在渭水之盟後,藉助突厥的內部鬥爭,拉攏了包括東突厥突利可汗在內很多部族,如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部,然後才集中全國軍事力量打擊另一部分。

李世民在戰場上幾乎無敵,為何在登基之初對突厥的逼迫予以妥協?

綜上,李世民在登基前後暫時對突厥進行一定的妥協是很有必要的,以唐朝的實力,幹掉突厥是沒問題的,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

“攘外必先安內”

,李世民僅僅只用了三年就解決了內部問題,也分化了突厥的力量,然後起六路大軍,以李靖為主帥,一舉消滅了東突厥,活捉了曾經逼迫他簽訂渭水之盟以及逼迫唐高祖李淵稱臣的東突厥頡利可汗,在消除了唐朝北方邊疆威脅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草原民族畏懼的“

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