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題/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文/有疾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簡介:

漢武帝在剝去他英明神武的外表之後,留下來的卻是一顆迷信到病態的內心。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無數次在迷信的坑中跌倒,又無數次重歸迷信。最終在他的晚年引爆了“巫蠱之禍”,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揭開歷史的迷霧,讓我們一起看看,究竟是什麼讓漢武帝變得如此迷信,面對接二連三的騙局還相信神仙之說。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劇照)

接二連三的騙局

漢武帝第一次信任的是名叫李少君的方士。這人本來很是窮困,可能研讀過基本有關道術的書。在漢武帝招募天下懂道術的人,他就說:“我這裡有吃了就能成仙的金丹秘方,並且我還在海上見過仙人安期生。”之類的話,然後就脫穎而出,贏得了漢武帝的信任。

於是漢武帝就開始按照李少君說的開始派人入海尋找安期生的蹤跡,對李少君言聽計從。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劇照)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神仙”一般的人物,竟然得病死了。但是漢武帝卻根本不相信李少君會死,只是一個勁的說他是羽化成仙了。

如果說李少君只是一個開頭的話,那麼從第二位李少翁開始,漢武帝的迷信小火苗將會越燒越旺,最終殃及自身。

李少翁和李少君倆人沒什麼關係。李少翁能夠得到信任,主要是有一次漢武帝的喜愛夫人去世了,這讓他傷心不已。這個時候李少翁就投其所好,說自己能夠溝通鬼神,把夫人的魂魄給召回來,讓二人相見。

漢武帝聽後非常高興,然後李少翁就:

「乃夜施帷帳,明燈燭,而令帝居他帳遙望之。見美女居帳中,如李夫人之狀」

其實這段的描述不就和現在的皮影戲是一個模子嗎?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面對皮影戲,卻深信那是他愛妻的魂魄)

但是漢武帝卻堅信李少翁有“奇術”,將他封為文成將軍,而且不把他當成臣屬,用招待客人的禮節來對待李少翁。

但是,魔術這種東西時間久了總會慢慢穿幫,能夠表演的就越來越少。過了一年多,李少翁的“法術”就不行了。但是李少翁還想贏得漢武帝的信任,就想了個法子,自己用絲巾寫了一封書信,讓牛吃到肚子裡,然後告訴漢武帝。

「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

漢武帝一聽,連忙讓人把牛殺了,取出書信一看,上面寫的東西十分怪異,看不懂。再仔細一看,這不就是李少翁的字跡嗎?於是就把李少翁殺了。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劇照)

但是漢武帝選擇將這件事情隱匿下來,畢竟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沒過多久,漢武帝就開始後悔殺了李少翁,恰巧這個時候樂成侯丁義推薦了一個方士,名叫欒大。

這個欒大和李少翁是師兄弟。一見到漢武帝就說自己曾經在什麼地方見過神仙,自己有什麼什麼本事。然後話題一轉,就說自己自己害怕也遭到李少翁一樣的下場,不敢施展方術。

漢武帝卻寬慰欒大說:

文成食馬肝死耳。

李少翁是吃了馬肝死的,不關我的事呀!

當時的漢武帝正為了黃河決口的事情發愁,於是病急亂投醫,將希望寄託在了欒大的身上。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劇照)

於是漢武帝將欒大封為五利將軍,後來覺得不妥當,又加封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和天道將軍。賜給欒大為兩千戶的樂通侯。後來又看欒大單身,索性將自己寡居的女兒衛長公主嫁給他,解決了欒大的單身問題。

一時間欒大的名頭使天下震動,燕趙之地的方士們無不彈冠相慶,都說自己有法術,能夠找到神仙。

但是別看欒大這麼受到漢武帝的重視,其實漢武帝暗地裡還留了一個心眼。

在派欒大去泰山祭祀的時候,漢武帝就派人在後面悄悄跟著,眼瞅著欒大什麼都沒見著。但是欒大在回來的時候卻報告漢武帝說自己見到了自己的神仙師父。

漢武帝就認為欒大的法術已經用完了,而且很多法術施展出來都沒有啥效果。於是就把他殺了。

「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

雖然漢武帝三番四次被這些方士們欺騙,但是漢武帝的求仙、迷信的心思一點都沒有衰退。到後來又重新方士公孫卿,不停地祭祀名山大川、修建工事。

呂思勉先生就曾說過:

「終武帝世,方士之所費,蓋十倍於秦始皇,況又益之以事巡遊、修宮室邪?」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漢武帝面對接二連三的騙局還堅定不移地去選擇相信他們呢?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迷信的原因

1。迷信的傳統

其實這要歸結於先秦與秦漢時期整體的社會環境。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遠不如現在,人們面對自然界中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就給它們安上了一層“神仙”的外衣。到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又出來諸如陰陽家、道家等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的方士集團。

而到了秦漢時期,當時的社會中瀰漫著一股迷信的色彩。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中就曾經說兩漢時期是:

「固仍一鬼神術數之世界也」,「秦漢人巫鬼之習,已可概見」

在漢朝天下初定的時候,巫和巫術甚至也成為了統治者維持穩定的必要手段,甚至還有專門的宮殿和職位來安置他們——“長安置祠祝官、女巫”。

在民間這種迷信色彩也很濃重。在漢文帝的時候有一次向邊疆移民的活動,晁錯就向漢文帝提議:

「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晁錯劇照)

在漢武帝時期,這種情況沒有減少,反而還有所加強。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專門為觀測天象的“日者”專門列了一個《日者列傳》。

即使在在採納董仲舒意見的時候,其中就有一條也是“天人感應”——自然現象可以顯示人世災詳,這也充滿了迷信的色彩。

所以,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中,即使是漢武帝也不能衝破認知的藩籬,使得終其一生都對鬼神學說充滿興趣。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董仲舒像)

2。漢武帝的成長經歷

如果說前面所述的為漢武帝迷信的外因的話,那麼就必然會有一個內因來使漢武帝沉迷於鬼神學說之中。

那就是漢武帝的個人成長經歷。

漢武帝是一個活潑好動、固執己見並且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想要將生命中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吸納到自己手中的人。所以漢武帝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永遠享受自己的快樂生活。

所以當方士帶著不老藥的訊息找到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才能那麼快的就接納了他們的學說,並且不惜耗費巨資,甚至將自己女兒嫁給他們為代價,讓他們尋找不老藥。

漢武帝從小生長的家庭也是其迷信鬼神的因素之一。

漢朝的皇帝們自不必說,在劉邦的時候“因秦太卜官”;文景之治的時候,占卜之風盛行。漢武帝的母親王夫人就是一位深信占夢之說的人,在懷漢武帝的時候“夢日入其懷”,這在當時是吉兆的象徵。

也為後來王夫人與竇太后聯手,一起將劉徹扶上太子之位埋下了伏筆。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竇太后劇照)

3。漢武帝神奇的病癒經歷

對於漢武帝自身來說,一次病癒的經歷加深了他對於方士、巫術的信任。

在公元前114年的時候,漢武帝生了一場大病,生命垂危:

“天子病鼎湖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

在這個時候有個叫髮根的人就說在上郡有個巫醫,能將神仙招下來治病。

漢武帝將這個巫醫招到甘泉宮設定祭壇,到又一次發病的時候,這個巫醫真的將神仙招下來了:

「神君言曰:‘天子無憂病,病少愈,強與會甘泉。’於是病癒,遂起,幸甘泉,病良已」

這個神君說讓漢武帝不要擔心自己的病,症狀輕一些的時候去甘泉宮與他會面,病自然就會好了。漢武帝聽了這話,病竟然真的好了。

這一次的經歷是漢武帝對於方士、巫術的信任到達無以復加的地步。即使自己三番五次受到欺騙,也始終以極大的熱情來面對神仙方術。因為他相信只要自己心夠誠,就一定能夠得到神仙的垂憐。

縱觀漢武帝的一生,其實就是迷信的一生

(漢武帝劇照)

結語

迷信神仙方術對於漢武帝的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征大宛、淮南獄甚至三次巫蠱之禍等都與漢武帝迷信的思想脫不了關係。

但我們作為現代人,不應該用現代人的思維邏輯去評價古人,更應該根據時人時事結合大環境去看待歷史,尤其是對待一些歷史人物的行為更應該如此。

漢武帝固然迷信,但確是那個時代應該出現的產物,漢武帝雖貴為天子,但也是一具凡軀,面對未知的事物他也需要有人來替他解釋,但大臣們畢竟是儒家學士,並不是道家方士,所以在這些事物上的解釋權自然就落在這些方士身上了。

由此可見,時代所產生的禁錮力無疑是巨大的,即便是位至君父也越不過藩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