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作為明朝開國六公爵之首的李善長,之所以會在隱退之後,依然無法善終,被朱元璋滿門抄斬。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存在,直接分走了朱元璋手裡的權力蛋糕。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只要李善長還活著,朱元璋就無法真正抓穩皇帝的權力,那老朱怎麼可能放過他?

公元1353年,已經跟隨郭子興一年多的朱元璋,實在是厭倦了郭子興集團內部的權力傾軋,於是自請返回家鄉,想要去獨立創業。在這之後,朱元璋獨自回到家鄉,開始招募人手。後來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周德興、郭英等人,就都是這個時候加入老朱的麾下,成了老朱的第一批班底。

有了自己的隊伍,那接下來自然就要考慮根據地的問題嘍。經過簡單的選擇後,朱元璋將目光投向滁州。在攻略滁州期間,當地的一位名士,來到朱元璋軍中求見,兩人相談甚歡。朱元璋當即決定,留這個人做自己麾下的幕府書記。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這個人就是李善長。

從這次相遇之後,李善長開始了追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旅程。這一年,李善長40歲,朱元璋56歲。

對於當時的朱元璋來說,李善長的到來,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因為當時朱元璋的隊伍裡面,能打仗的人有很多,但讀書多的人就很少了。朱元璋募集來的這些人,多半都是窮苦出身,沒讀過多少書。這很正常,但凡讀過一些書,能活的起的,有幾個人願意去從事起義造反這麼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但是,當隊伍拉起來以後,想要繼續發展壯大的話,那就必須要有文人的輔助才行了。

指望那些字都不認幾個的大老粗,去做出謀劃策的技術活?那肯定不現實。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而李善長,當時在定遠地區,已經相當有名望,是真正的飽學之士。這樣的人來投奔老朱,老朱自然歡迎。而且李善長還不是那種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來到朱元璋軍中之後,和朱元璋討論未來隊伍的發展方向,非常有見解。如此一來,老朱自然願意重用李善長。

如果說,徐達、郭英等人,是老朱創業路上招來的第一批業務精英。那李善長,就是老朱招來的第一位有技術含量的職業經理人。

在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朱元璋南征北戰,麾下勢力越來越大。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正式開國。明朝建立後,李善長被評為開國第一功臣,授予韓國公的爵位。就連徐達這樣的名將,都只能排在李善長身後一位。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客觀來說,老朱給的這份封賞,並沒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李善長雖然是文官,沒有像徐達常遇春那樣,征戰在最前方。但是在明朝開國的過程中,李善長做出的貢獻,確實是巨大的。朱元璋曾將李善長比作蕭何,這個比喻一點都不誇張。李善長和蕭何一樣,都是十分優秀的內政人才。如果沒有內政人才支援,根本就不可能有強大的軍隊,自然也就不可能打贏那些強敵了。

明朝剛剛開國的時候,明朝的勢力,其實還只侷限於南方地區。而當時的北方,還在元朝政府手裡。所以接下來幾年,明朝開始先後發動了數次北伐,最後終於徹底拿下了北方,將元順帝趕回了草原,明朝也徹底穩固了下來。

但是,隨著外部壓力越來越小,內部矛盾開始逐漸出現了。

在這些矛盾當中,最讓老朱頭疼的,就是開國功臣的黨爭問題。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朱元璋最初的時候,是從淮西之地起兵。如徐達、李善長等人,都是根紅苗正的淮西人。明朝開國之後,這些根紅苗正的淮西功臣,都是一個地方的老鄉,自然願意抱團。於是,明朝初年赫赫有名的淮西黨,就這樣出現了。

淮西黨真正的領頭人,其實就是朱元璋本人,因為朱元璋自己就是淮西出身的。只不過他做了皇帝,自然不能再代表某一方朝堂勢力。所以,朱元璋之下,淮西黨當中官最大的李善長,理所當然就做了淮西黨的領袖。

淮西黨已經出現,那些非淮西出身的功臣該怎麼辦呢?於是,這些非淮西派的功臣們,也開始抱團。因為這部分功臣當中,大部分都是浙東人,所以歷史上就叫做浙東黨。

明初朝堂上的兩大派系,就此出現。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客觀來說,朝堂黨派的出現,其實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對於官員們來說,報團取暖基本上等同於官場必修課,誰都不能免俗。但是,這對於朱元璋而言,顯然無法接受。

因為朝堂黨派一旦出現,就意味著黨爭。對於剛剛誕生的明王朝來說,黨爭幾近於亡國之禍,朱元璋不可能容忍。而且,下面功臣的抱團,很容易會分走老朱手裡的權力。

這兩點,都是老朱無法容忍的。

剛剛開國那幾年,外部矛盾明顯,明朝內部的問題,還能被掩蓋住。但是隨著天下逐漸安穩,老朱的目光開始逐漸投向內部,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洪武四年,也就是李善長剛剛被評定為開國公爵僅僅一年之後,李善長因病辭官,暫時離開了朝堂中樞。對於李善長的這次離去,老朱表現的極為熱情。此時的老朱,對於李善長這位開國首功之臣,還是有感情的。既然李善長自己識趣,暫時遠離了朝堂,老朱也願意讓他安享晚年。最重要的是,在當時老朱看來,沒了李善長的淮西黨,將會群龍無首,很快就會徹底瓦解,再次淪為自己手底下的工具人,幫自己老老實實統治江山。

但是這次,老朱明顯想錯了。

朝堂黨派一旦形成,絕不是那麼輕鬆就能被解決的。

除非徹底消失。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李善長回家養病之後,其位置由胡惟庸接任。胡惟庸也是開國功臣,而且能力頗強。所以很快,胡惟庸就接替了李善長的位置,成了淮西黨新的領袖,成了朝堂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大人。而且相比李善長,胡惟庸更加不知進退,絲毫不明白自己在老朱眼裡,只是一個用以統治天下的工具人。藉助丞相的權力,開始大肆結黨。淮西黨非但沒有隨著李善長的離開而消失,反倒隨著胡惟庸的上位而更加強大。

此時的淮西黨,已經開始分走老朱的權力。而胡惟庸這個丞相,也讓老朱覺得越發礙眼。終於,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再也無法忍受。朱元璋以謀反之名,處死了胡惟庸,而且牽連了上萬人。

但是,胡惟庸的死,並沒有在這時直接牽連到李善長。這大概是因為,老朱心裡還念著一份開國的情誼。而且在殺了那麼多人之後,老朱也確實需要李善長這樣的人才,幫他穩定朝局,幫他做事。所以在胡惟庸死後,李善長雖然曾是胡惟庸的舉薦人,卻暫時度過了這場風波。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但也只是暫時而已。

順利度過了這場劫難,李善長反倒是有了一個錯覺:老朱或許真的是不敢殺我,或者說忌憚我開國功臣之首的身份。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李善長先後犯了幾個錯誤,讓老朱對他的容忍度徹底降低為零,徹底把自己給作死了。

弘武十八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人舉報,說他是當年胡惟庸的同黨。老朱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免了李存義的死罪,但是也把他流放到了崇明島上,變相的囚禁了起來。

到了這個時候,老朱對於李善長的容忍,已經開始越來越低。開國的那點情分,已經快要消磨殆盡了。

人,是會變的。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就這樣,到了弘武二十三年,已經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又犯了一個小錯。當時李善長想要修宅子,勞動量有點大,於是就找老友湯和,借了三百名士兵幫他幹活。這件事,徹底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調動軍隊,本就是一個相當敏感的事情。要說這事放在以前的話,以老朱對李善長的情分,也不算什麼事,最多就只是被斥責幾句罷了。但是如今,已經對李善長容忍到了極點的老朱,終於無法再忍了。

在這件事之後,有人告發李善長,還是說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同黨。這次老朱選擇徹查,最後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全部被老朱一刀咔嚓了。

堂堂開國第一公爵,家大業大,就因為想省點錢修房子,結果讓老朱幹掉了。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但是細想之下,李善長難逃一劫的真正原因,自然並不是他修不修房子,調不調士兵,甚至不在於他到底是否曾經和胡惟庸合謀。對於李善長謀反這件事,老朱大概比誰都清楚,知道李善長謀反根本就是莫須有的罪名。

李善長真正犯得錯誤,就在於他在朝中的巨大聲望,以及他實在是壽命太長了。

弘武二十三年,這一年,朱元璋已經62歲了。在古代,62歲已經算是高壽,老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再活幾年。反觀李善長,雖然比老朱還大十幾歲,當時已經77歲了,但身體卻依舊硬朗,誰知道李善長會不會死在自己後頭?

老朱最怕的,就是自己去世後,新君即位,但是李善長這位開國第一功臣卻還活著。到時候以李善長的威望,能夠輕易在朝中凝聚一股強大的力量,足以威脅到皇權。

李善長身為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已經回家種地,為何還是難逃一死?

為了朱家江山的穩固,老朱自然只能選擇揮動屠刀,永絕後患。

如果李善長能夠早死幾年的話,說不定真的能夠善終,一家老小也能夠保全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