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的幕後故事

永樂時期,國家繁榮富強,疆域遼闊,被後世稱為“永樂盛世”,史學家也給予了朱棣很高的讚譽“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功高漢武,業邁唐宗”。歷史上的盛世並不少,如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歷史上屢破北狄的皇帝也不少,如唐太宗漢武帝等,但像朱棣這樣御駕親征的幾乎沒有。為何朱棣選擇親自動手,殺個五進五出呢?

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的幕後故事

從朱棣經歷看。朱棣出生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4月17日),7年後朱元璋稱帝,才給他正式取名朱棣,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深受倚重被封為燕王。在朱元璋時期,“屢帥諸將出徵”,又受令節制沿邊軍馬,燕王的威名就此流傳。從朱棣的經歷來看,作為名義上的統帥,雖然沒有太大的權力,但是每次有了軍事行動都會隨軍出征,這對朱棣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欲威治萬方”是對他野心最好的詮釋,即使沒有“郭驥事件”和“丘福事件”,如果時機成熟也會大舉北伐,建立“一掃胡塵,永清沙漠”的萬世功業。

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的幕後故事

從手下將領來看。朱棣手下名將寥寥無幾,他最器重的是兩個人朱能和張玉,其中張玉善謀,朱能善戰,“帝倚為左右手”。可惜的是張玉在建文二年十二月,為救朱棣力竭而死,這成為了朱棣一大心病,後來回憶說道“吾倚玉足濟大事”。而另外一個大將朱能,朱棣評價為“輔吾成大業者,能也”。但是不幸的是,永樂四年,朱能率兵征討安南途經龍州(在今廣西),病逝軍中,享年三十七歲。兩位大將的先後離世,直接導致了明朝無人能堪當大任的尷尬局面,然而面對北方的挑釁,又不得不御駕親征,也是朱棣的無奈。

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的幕後故事

從出征目的來看。對於朱棣本人而言,御駕親征可以取得一舉多得的成效,首先自己的帝位來路不正,是從侄兒手中搶過來的,需要功績來堵住悠悠之口,他一生功績中徵交阯、下西洋、出西域,與這也有很大的關聯。其次,北元勢力確實有可能威脅自己的統治,當時蒙古內部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內鬥始終是蒙古族的主要矛盾,蒙古帝國就是因此而解體,但是一旦出現一個強盛的首領統一各部落,其戰鬥力不言而喻,需要時常防範。最後滿足了好大喜功的心理需求,每次出征都注重排場,五次出征廣為流傳,也不乏他的推波助瀾。況且永樂二十年連敵酋都沒有見到,接下來兩年連續發兵毫無建樹,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更多的是意氣之爭,足以見得朱棣的好大喜功。

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的幕後故事

對於明朝而言,北伐其實是治國方略的延續,採取的是“軍事進攻政治安撫”的策略。當時蒙古部落各自為政,朱棣在軍事上攻強扶弱,永樂八年打韃靼,但是卻讓瓦剌發展了起來,於是在永樂十二年攻打瓦剌。但在政治上,即使處於戰爭時期仍未阻止邊境通商,雙方透過“賞賚”“朝貢”“互市”等方式經濟往來,有效的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經濟發展。無奈蒙古部落反叛無常,弱小時臣服納貢,強大時騷擾邊境,從未真正的臣服過。

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的幕後故事

然而五次出征結局卻並不理想,前期雖大幅削弱了蒙古部落的軍事力量,解除了威脅,但是後三次的征戰毫無成效,反而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埋下了大量隱患。據統計永樂年間農民起義多達14起,這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軍事負擔,被轉移到百姓身上而導致。總結起來,遠征漠北是朱棣的抱負,他的執念,也是他的一大敗筆;五次出征有功有過,也飽含了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