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春秋時期的霸主,為何總是攻打鄭國?鄭國一直被迫充當列強代理人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鄭國兵禍連年、受侵不止呢?主要原因在於兩週之際的中國社會形勢發生了劇變,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使鄭國所在區域的戰略價值陡然增升,從而引起了爭霸諸侯們的覬覦。

犬戎攻陷鎬京、平王被迫東遷後,周朝王畿侷限於洛邑附近,方圓不過數百里,“而屬弱不振,日朘月削”,實力和影響一落千丈。

一、霸主的崛起

原來封地偏狹、國力弱小的齊、晉、秦、楚等諸侯,由於境內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勢力不斷擴張,在政治舞臺上稱霸揚威,號令天下;春秋時期的政局,基本上是由這幾個大國更迭主宰的。

它們的領土自齊國所在的山東半島向西延伸,經過晉國的東陽、河內(今河北省中南部)、河東(今山西省南部),到達秦國的關中平原;然後折向東南,經商洛、浙川進入楚國的南陽盆地、江漢平原,至大別山以東、與吳國交界的淮南,在東亞大陸上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弧形地帶。

其中齊晉、秦晉、秦楚之間都有疆界相連,但是受到黃河、秦嶺山脈等複雜地形、水文條件的侷限,難以展開兵力、運輸給養不利於軍隊的運動和作戰。四大強國彼此又勢均力敵,相互在邊境攻打會遇到強烈的抵抗與反擊,很難吞併對方的領土。

像秦曾逾武關滅鄀,越崤函滅滑,渡黃河取王官,最後仍被迫放棄,為楚、晉所有。強國之間的邊境戰爭雖有勝負,但未給接壤地區的疆界和領土帶來大的變動。齊、晉、秦、楚的擴張主要是靠“內取諸夏”和“外攘夷狄”,即選擇境外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內地中小諸侯做兼併物件。

春秋時期的霸主,為何總是攻打鄭國?鄭國一直被迫充當列強代理人

特別是被四強領土半包圍的黃淮平原(今豫東、魯西南、蘇北、皖北),境內地勢平緩,河流縱橫,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溼潤,土質肥沃,是三代以來農業發達、資源豐富的區域,物產遠遠勝過夷狄所居的蠻荒之地。

在政治上,那裡分散著數十百計的華夏、東夷諸侯,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沒有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對列強來說,向這個地區用兵損失較小,卻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在大國爭霸的角逐中,靠近它們的小國如譚、遂、萊、莒、虞、虢、申、息、呂、江等,紛紛被其吞併;而距離稍遠或國力略強的中小諸侯,像鄭、衛、宋、魯、曹、邾等,列強暫時無力消滅,但也不斷蠶食其領土,千方百計地控制和支配它們,使之成為自己的屬國,就可以得到許多好處。和平時期向它們勒索財物,使“職貢不乏,玩好時至”。戰爭時期責令它們供應軍需,出兵助陣,藉以增強軍力,擊敗對手。

二、霸主爭奪鄭國的原因

向中原(豫東、魯西南、蘇北平原)發展勢力,降服那裡的眾多諸侯,是春秋列強爭霸的主要戰略任務;而位於東亞大陸核心的鄭國,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更成為各國矚目的焦點,深受兵災之害,其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鄭國處於東西、南北陸路幹線匯合的十字路口,屬於交通樞紐。

春秋時期中國東、西兩大經濟區域——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之間的交通往來,主要依靠橫貫豫西山區的狹窄通道。自秦國所在的渭水流域東行,沿著黃河南岸,穿越桃林、崤函的險要峽谷,到達周朝王室所居的伊洛平原;由洛邑東過偃師,出虎牢天險,至鄭國境內,便開始進入平坦遼闊的黃淮海平原。

春秋時期的霸主,為何總是攻打鄭國?鄭國一直被迫充當列強代理人

沿著濟水、濮水、睢水,向東有數條大道直通曹、衛、宋、魯,遠抵齊國和淮北、泗上,東方諸侯和周王室的朝聘往來都要經過鄭國。秦國要想向中原進兵,最直接的路線也是這條途徑,如能佔領鄭國,即控制了豫西走廊的東邊門戶,不僅能夠自由出入,還將王室置於肘腋之下,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秦穆公就是出此目的,才冒險派兵馬遠涉千里襲鄭。

有人評論此舉:

“蓋乘文公之沒蘄,滅鄭而有之,其地反出周晉之東,使衰絰之師不出,秦將包陝洛,亙崤函,其為患且十倍於楚。……秦得鄭則周室如累卵,三川之亡,且不待赧王之世”。

南方大國荊楚與北方交通的陸路幹線,也和鄭國有密切關係。楚國北進的主要道路是自郢(今湖北江陵)出發,逆漢水而行,經襄陽進入南陽盆地;盆地的西北為伏牛山,東南為桐柏山,兩條山脈相對的丘陵地段有著名的方城隘口,在今河南省方城、葉縣之間。

楚國軍隊、商旅的北行,以經過這條通道最為方便,歷史上稱其為“夏路”,《史記索隱·越王句踐世家》解釋道:“楚適諸夏,路出方城,入向北行。”方城隘口以北是鄭國疆界,車馬直登坦途,沿著豫東平原的西緣前進,穿越鄭國境內,北渡黃河,便進入晉國的(修武)南陽、河內。

楚國北進中原的另一條路線,是出方城隘口往東,橫穿汝、潁流域,經過陳都宛丘(今河南淮陽東),向宋都商丘,再到魯都曲阜,最後抵達泰山以北的齊國。公元前634年,楚軍伐宋,又接受魯國的請求伐齊,佔領谷邑(今山東東阿),留兵戍守,就是經由此道。如卓爾康所言:

“陳、鄭、許皆在河南為要樞,鄭處其西,宋處其東,陳其介於鄭、宋之間,得鄭則可以致西諸侯,得宋則可以致東諸侯。”

鄭、宋兩國的地理位置均處於交通要衝,不過鄭國更具有戰略價值,首先因為楚國的春秋爭霸對手是黃河以北的晉國,鄭國隔在兩大強國之間,“其距晉、楚道里俱各半”。

春秋時期的霸主,為何總是攻打鄭國?鄭國一直被迫充當列強代理人

晉軍伐楚,或由河東渡過孟津東行,出虎牢後南下;或由南陽(今河南濟源至安陽一帶)由延津渡河,抵鄭國北郊後南下,兩條道路都要經過鄭境。楚國若能控制鄭國,可以利用它做緩衝區域,屏障自己的北部邊境,阻礙晉軍進入中原。

其次,鄭國南郊諸邑緊迫方城隘口,威脅著楚國北進中原的門戶。楚若不能服鄭,非但無法飲馬黃河,兵臨晉境;亦不敢輕易出方城,越陳、蔡而攻宋,向東北方向發展勢力。

春秋歷史上楚國幾次攻宋,圍城數月,都是在服鄭以後,以鄭屏晉,確保方城隘口至陳這條交通線的側翼安全,才敢放心出師,越千里而取宋。否則大軍孤懸在外,敵兵若從鄭境南下,封閉方城隘口,切斷其糧道、歸途,形勢便岌岌可危了。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清代學者王葆認為在中原列國裡,“鄭之要害,尤在所先,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窺中國”。

再次,鄭國傍靠王畿,其西境要塞虎牢扼守京師洛邑通往東方的孔道,距伊洛平原近在咫尺;列強如果控制了鄭國,就能有效地對周王室造成威脅,迫使它承認自己的霸權,並利用其政治影響來拉攏中小諸侯,加強己方的勢力。齊桓公越過魯、衛、宋等國,再三出兵與楚爭鄭,也是由於他考慮到這個問題。

顧棟高曾對此評論道:

“當時北方多故,桓公之為備者多,而未暇以楚為事,以為王畿之鄭能不向楚,則事畢矣,故終其身竭其力以因之。”

2、鄭在中原諸侯內屬於國力較強者,其歸屬對戰略格局舉足輕重。

鄭國在春秋初期經武公、莊公兩代的擴張,其疆域北越黃河,東括汴梁,西據虎牢,南抵汝、穎,縱橫二百餘里。國內的農業、手工業均有較高水平貿易也很發達,鄭國商賈遍行天下,聞名於世。

春秋時期的霸主,為何總是攻打鄭國?鄭國一直被迫充當列強代理人

在中原的眾多邦國裡,鄭國是比較富裕強盛的。五霸未興之時,鄭莊公東征西討,連連獲勝,甚至打敗過周桓王率領的聯軍,被史家稱為“小霸”。公元前548年,鄭子展、子產曾率兵車600輛伐陳,有關學者估計其兵力總數不少於兵車千乘、士眾四萬人,相當於同時期晉國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可見鄭國有一支不容忽視的軍事力量。

春秋時鄭國常單獨抵禦晉、楚等優勢兵力的進攻,有時還取得過勝績。齊、晉、秦、楚雖然都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吞併鄭國,但如果能打敗它,迫使它聽從號令,利用鄭國可觀的兵力、財力,無疑會在列強對抗的天平上為自己加上一顆沉重的砝碼,從而打破原有的平衡狀態。反之,要是連鄭國都征服不了,又怎麼能戰勝更強的大國對手來稱霸天下呢?

春秋時期的霸主,為何總是攻打鄭國?鄭國一直被迫充當列強代理人

綜上所述,鄭國不僅具有一定的經濟、軍事實力,而且處在東西、南北交通幹線匯合的十字路口,又迫近王畿,因此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成為列強圖霸的必爭之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