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精忠報國守護西北20年,卻在50歲卻客死他鄉。他就是狄青,北宋重文抑武的特例,憑藉極高的軍事才能逐漸嶄露頭角,建立不朽功勳,成為北宋軍事一把手,青史留名。他不好軍功,對朝廷死心塌地,結局卻不盡如人意。忠心的狄青為何會客死他鄉?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宋太祖趙匡胤回看各朝代,每次和丞相談論到唐朝的滅亡和五代十國混亂的原因,他們認為都是因為武將專權導致兵亂四起。趙匡胤建立北宋後,開始將權力收歸中央,並且遏制。

武將的權力,他一招“杯酒釋兵權”就讓開國的武將都解甲歸田了。從此以後,宋朝逐漸淪為文人的天下,男子們都以練武參軍為恥,北宋從此極少有出名的武將。一直到了宋仁宗時期才出現了例外,文星璀璨的宋朝也出了一位獨當一面的名將狄青。

宋仁宗趙禎是出了名的仁慈,對官員十分的包容,在武治方面雖然有約束,但他敢於大膽突破傳統,想要打造文武兼治的宋朝。狄青就是趙禎治世的大膽突破,他應該是北宋唯一一位能脫口而出的名將。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狄青會有這樣的成就,因為他在打仗方面有天賦和優勢,他是山西臨汾人,生長的地方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區。而且西臨夏國、北臨遼國,當地環境非常惡劣,更種不了農作物,只能以狩獵為生。從此,狄青從小擅長騎射,弓馬十分嫻熟,是馬背上的少年。

狄青桀驁不馴,他16歲那年因為打架鬥毆入獄被黥面,之後被髮配充軍了。自此開始迪慶開啟了他開掛的戎馬生涯。因為弓馬嫻熟,他成為了皇帝禁軍中的精銳騎兵。在這個職位上,狄青一干就是14年,之後升職為御馬直將軍貼身近衛。到公元1038年,北宋和西夏國交惡,朝廷用兵於西北地區,狄青隨大軍戍邊。

在戍邊的過程中,狄青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立下功勞,被任命為了延州的指揮使,在邊疆帶軍抵禦西夏的侵襲。狄青每次上場殺敵,總是衝在最前,面對生死毫不畏懼,畏戰的將士們看到戰場上英姿颯爽的狄青,都深受鼓舞。這仗一打就是四年,狄青前後作戰20多場,讓敵軍望而生畏,立下了赫赫戰功。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雖然居功甚偉大,但是因為重文輕武的政策,狄青並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他在西北敢戰善戰的表現逐漸有了名氣,遇到了貴人,在官路上平步青雲,這人就是尹洙。他是當紅得令的大臣,也是文壇大家,狄青沒什麼文化,所以非常仰慕博學之人。想要出頭,還得有人脈,於是開始重視經營,得知尹洙到任後,親自到府上虛心求教。

二人閒談之後,尹洙對狄青很是賞識,於是將他推薦給了范仲淹,他對狄青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兩人第一次見面就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是在交談之間,范仲淹察覺到狄青用兵雖猛,但是沒有章法,於是建議他學習兵法韜略,並贈他《左氏春秋》。

狄青得到了提點,朝中的又有了朋友。透過他們的舉薦的經之後被升為了西上閣門副使。私下他苦心鑽研兵法,打起仗來更有章法。公元1042年,狄青被舉薦,加上戰功卓著,又被升為了刺史。范仲淹和韓琦等大臣經常在宋仁宗面前提及狄青,趙禎對這名武將也是十分好奇。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公元1044年,再次立下戰功的狄青見到宋仁宗,被提拔為禁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身當要職後,狄青經常面見仁宗,一起討論治軍的方略。由此,宋仁宗看見狄青臉上刺的字,對他的遭遇很是心酸,於是勸他用藥將其去掉。狄青卻回答說:陛下因公提拔我,不是在乎我的出身,我會有今天都是臉上的字時刻提醒我要知恥後勇。要以此來激勵軍中計程車兵,告訴大家像我這樣的人,只要奮發向上立下功勞,也會被朝廷重用。

宋仁宗聽後,對狄青是既欣賞又敬佩,不久後將他升為了樞密院副使。這可是北宋軍事上的二把手,地位直接飆升。宋仁宗對狄青這樣提拔,幾乎已經打破重文輕武的陳規了。位居高位的狄青幹勁更加足了,他不願尸位素餐,仍然想為朝廷效命疆場,於是上書仁宗,請求征戰沙場。皇帝被他的一腔熱血打動,派他出徵平叛,臨行前還為狄青設酒餞行。

面對兇猛的叛軍,狄青帶領的軍隊連連受挫,將士們計程車氣也逐漸低迷,狄青提出要靜觀其變,尋找到破敵良策才能取勝,下令不得擅自出擊。可是手下的人迫切想戴罪立功,公然違反軍紀,絲毫不把狄青放在眼裡,擅自帶領幾千人攻打叛軍,最後大敗,領軍將領卻臨陣脫逃。宋軍威嚴盡失,敵軍更加囂張了。身狄青教導手下說,一支隊伍連命令都不統一,想打勝仗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你們失敗的原因。諸將聽後無不愕然,都紛紛折服。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狄青認為用兵要出其不意,當即下令整軍休息十天再開拔,等到叛軍懈怠後凌晨出兵攻打,狄青帶領宋軍迅速越過崑崙關,突然出現在叛軍面前,叛軍瞬間自亂陣腳,狄青帶領軍隊一鼓作氣,一舉將其打敗。

此戰結束後,叛軍將領儂智高失蹤,宋軍繳獲無數戰馬和錢財。之後,軍隊攻破邕州城,在眾多叛軍的屍體中發現一個身穿龍袍的人,部下便建議狄青可以向朝廷上報儂智高已死,以此獲取軍功。狄青聽後,一臉嚴肅的說:很明顯這是金蟬脫殼之計,我寧可少要軍功,也不敢欺瞞陛下,欺瞞朝廷。可以看出,狄青之所以會脫穎而出,是因為他不同於庸俗之將。

徹底平定叛軍後,狄青率軍凱旋歸朝,仁宗因功行賞,立下大功的狄青直接被升為了樞密使,掌管朝廷一切軍務大事。雖然狄青是不可多得的良將,但是在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下,武將居高位的確顯得有些突兀。朝中的文臣對他各種不順眼,他們認為朝廷的軍事大權豈能掌握在一個武將手中,於是這些文臣開始打壓狄青。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在朝廷摸爬滾打這麼多年,他自然也是看出來了,在效忠朝廷的時候也在尋找出路。不久後,京城發生了嚴重的洪災,為了避災狄青將家遷到了大相國寺,在佛殿上居住。因此舉他被免去樞密使的官職,降為了知州,被調離京城。曾經的樞密使現在成為了知州,地位不可同日而語,狄青為自己的輕狂之舉付出了代價。

那麼問題來了,狄青真是輕狂之輩嗎?住在大相國寺正殿上,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自然是知道的。據史料記載,狄青是一個心思縝密,遇到事情都是先謀後動,這種低階的錯誤不會明知故犯,之所以要這麼做,其實是在自汙,想借著機會急流勇退。結果如他所願,也如那些文臣所願,他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宋仁宗就收到了噩耗,狄青因嘴角的毒瘡無法醫治,因病離開了人世。那一年他50歲,他為大宋征戰20年,就此黯然落幕。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忠心護國20載,50歲驚懼中客死他鄉!

關於狄青的死因,文學家馮夢龍認為:狄青擔心朝廷猜忌太重,日後會處決他,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心中太過苦悶而死。

對這個觀點覺得有些無腦了,征戰沙場的狄青應該不會因猜忌受到驚嚇而去世。狄青的遭遇說明了一個道理:在大環境下就算一個人站得再高,也改變不了什麼。自古以來,能臣干將們都是皇帝穩定統治的工具,一旦功勞過高,會成為出頭的椽子,備受忌憚與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