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梁山“無忠無義”的好漢,拒救宋江,擁晁蓋為老大,奪權失敗就離開

梁山“無忠無義”的好漢,拒救宋江,擁晁蓋為老大,奪權失敗就離開

“成功是失敗之母,同樣無知是忠誠之母”

科爾的名言告訴這個世界上對忠義有著痴迷的人,理智是高於忠義的。將目光看向北宋末年的時期,割據紛爭的時代讓忠誠成為了無價之寶。

以宋江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將憑藉著忠與義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與朝廷對抗。可為何第四把交椅的公孫勝在宋江落難時卻拒絕營救,並在奪權失敗就悄然離開呢?是因為他無忠無義嗎?

不容沙子的入雲龍

剛出場的公孫勝,是個眼裡容不下沙子的人。覺得生辰綱乃是不義之財,於是主動找到晁蓋要擷取生辰綱,並

與吳用,阮氏三雄一起共為七星聚義

。相比於阮氏三雄,公孫勝更加主動,像極了紅樓裡面的王熙鳳,做事幹脆利索。

梁山“無忠無義”的好漢,拒救宋江,擁晁蓋為老大,奪權失敗就離開

書中對於公孫勝的描述是:“

身長八尺,威風堂堂,長個絡腮鬍子,長相卻不像個讀書人。

”搶完生辰綱之後就跟著晁蓋加入了梁山。雖說宋江是梁山的頭頭,但在公孫勝的心中,晁蓋才是那個真正可以一統梁山、直至統一全國的英才。

說到公孫勝的形象,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借鑑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吳用雖然為整個梁山的軍師,但說到呼風喚雨的能力還是要看入雲龍公孫勝,並且這種仙氣與理智,都像極了諸葛亮。但事實上與諸葛亮可是大有不同,公孫勝忠於的是晁蓋,而諸葛亮和宋江忠於的是朝廷。

義與忠

公孫勝與宋江的隔閡,在一開始進梁山時就有體現。當時公孫勝和晁蓋等人剛進入梁山,林沖火併掉了王倫,擁護晁蓋為梁山老大。看得出這一路上的公孫勝是積極的,因為他明白即使自己有萬種法術,也需要有實戰的空間。

雖然是個道士,但內心還是有懸壺濟世的想法,他一定看不慣黎民百姓被北宋愚蠢的統治而陷入水火當中,

他的每一個行為都看得出他對於朝廷體系的不滿,自然宋江也不例外

。讓這樣的人接受擁宋江為梁山老大,自然是不可能的,他只以晁蓋為頭領。

梁山“無忠無義”的好漢,拒救宋江,擁晁蓋為老大,奪權失敗就離開

晁蓋並沒有像吳用等文化人一樣,張口就是文章與詩句,但晁蓋是個踏實的做事人。自古成大事的人好像不需要做到出口成章的文化,楚霸王喜刀槍而不喜書籍,劉邦也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成為了一代明君。

在那個戰亂不定的時代,文化並不是決定成事的關鍵。公孫勝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於是他跟定了晁蓋,沒有跟著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柴進,也沒有跟著忠於朝廷的宋江。

晁蓋是“義”的代表,他把軍權委託給了吳用和公孫勝,看得出

晁蓋把共患難的兄弟放在第一位

。而宋江號做及時雨,他擁有比晁蓋更高的權威和人氣,但在宋江的心目中,對朝廷的忠誠始終是第一位。

在宋江還入梁山的時候,公孫勝已經有擔心如果擁宋江為王,最後的梁山會不會是被招安的結局。在宋江被關押的時候,公孫勝對營救這件事表現很不積極,

營救失敗才是公孫勝希望看到的結局

梁山“無忠無義”的好漢,拒救宋江,擁晁蓋為老大,奪權失敗就離開

最後宋江被武松等人解救出了法場,獲得了自由。在這時

宋江對於上梁山還是猶豫的

,因為一旦進梁山就相當於已經從朝廷的官員變成了反朝廷的叛賊,但在眾人的說服下他還是入了梁山。

憑藉自己的名聲加上晁蓋等人的謙讓,宋江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失落的公孫勝以回鄉探望母親的名義離開了梁山,回到了家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返回梁山。

從後來的公孫勝的行為可以看出其實他是不想離開的,回到家鄉的他也曾

很多好漢寫下邀請函邀請進入梁山,成為晁蓋的力量。但收效甚微,後來宋江也看出了這般心思就讓戴宗下山去尋找。

心灰意冷的公孫勝就化名為“清道人”,

隱姓埋名在鄉間地裡了。

逆流而退

將時間調快一些,這時的公孫勝因為宋江營救柴進時找到了自己,為了義氣還是施法救出了柴進,也留在了梁山。

梁山“無忠無義”的好漢,拒救宋江,擁晁蓋為老大,奪權失敗就離開

朝廷想要招安梁山一眾,自然遭到了極力的反對,武松李逵等人更是表達出了高度的不滿,但宋江跟他們說到:“

同心報國,有何不美

”,這些人也都聽從了宋江的話,這時的公孫勝雖然嘴上說著贊同,但心裡已經有撤退的念頭了。

梁山被招安後,朝廷把他們派到前線去和遼國開戰。雖大獲全勝,但朝廷對其更加的不放心,於是又派他們去圍剿與宋江等人齊名的田虎部隊。朝廷的用意都看得出,用招安的部隊去和未招安的部隊打消耗,朝廷最後是獲利方。

打完遼國,可以理解為為了保家衛國,國土完整。但之後打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慶,最後的方臘一定是不義之舉動,公孫勝看得出來,宋江也一定看得出來,可宋江當時心中的“愚忠”影響了他的判斷,這樣的錯誤決定影響了整個梁山的命運。

公孫勝進入到宋江的營帳中跟宋江告別:

“如今哥哥您已經功成名就了,我就在這與您告別,回到山中,贍養母親,終老自己”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公孫勝明白這個道理,也有了體面的離開。

梁山“無忠無義”的好漢,拒救宋江,擁晁蓋為老大,奪權失敗就離開

公孫勝離開幾天後,宋江就和梁山的將領們一起討伐方臘,結果可想而知,連年的征戰加上與對手相差無幾的實力讓很多好漢都戰死沙場,魯智深圓寂、武松出家、回京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七位好漢。

看到這樣結果的梁山部隊朝廷樂開了花,三家土匪都被剿滅,剩下的梁山也人員不整。最後北宋政府不用吹灰之力就摧毀了梁山,宋江飲鴆自殺,吳用被吊死,

風光無限的梁山化作一團散沙

,被風吹散。

歷史從來沒有假設,也不必去猜想倘若宋江沒有接受招安,歷史會變成什麼樣子。世人能從歷史中學到的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懂得急流勇退,也懂得看清局勢。在這樣的和平年代人們不需要考慮戰爭的問題,但不代表這種智慧運用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