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中國自古以來的賦稅制度就由稅與勞役兩部分構成,其最早的雛形在西周的井田制時期就有所體現。當時的王田產出歸公就是後來的田稅,而農夫們需要承擔的興修建築的義務就是勞役的雛形。在當時的軍隊還是有貴族子弟構成,因此沒有兵役的說法。

後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士兵的來源從貴族轉移到了農民階級,而兵役也成為了勞役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唐朝時,由於府兵制度在安史之亂後趨於崩潰,因此晚唐以來農民就不再承擔 兵役,士兵的來源主要由募兵制募集得來。五代時期的政府也沿用了這一制度,因此在北宋建國初年農民需要承擔的賦稅只有土地稅以及勞役。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北宋的禁軍制度解除了農民的兵役

引言

北宋時期的勞役制度主要繼承了後周政權的勞役制度,當時的勞役主要包括興建大型建築,修建橋樑道路,以及進行地區防衛任務等。在五代時期,由於戰爭造成的人口下降以及流民數量的增加,導致農民承擔的勞役實際上十分繁重,而這進一步加重了農民逃離生產的問題。因此如何讓人們身上承擔的勞役減少,成為了北宋政府亟解決的問題。

自古以來中國農民所承擔的勞役最大的來源便是繁重的建設,比如秦始皇時期的修建長城以及隋煬帝在位期間的修建大運河,都動用了大量的勞動力,致使生產出現問題,進而導致王朝的覆滅。因此北宋依賴於自己獨特的兵制,將這部分勞役轉嫁到了廂軍的頭上,

首開軍隊建設的先河,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役壓力。

但是在北宋中期依然出現了因為勞役過重而導致社會減產的現象,這就需要從北宋的官制,以及其與其配套的新徭役種類談起了。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秦始皇修建長城耗費民力

廂軍變身施工隊,農民勞役負擔減輕

中國古代並不像現代政府這樣有著專業的施工隊伍,小到宗廟修建,大到黃河水利設施的建設,所有工程都需要由承擔徭役的農民來完成。在宋代也是如此,大量的國家設施的興建消耗了不少勞動力。

這樣的徭役無疑會干擾正常的農業生產,因此在後來的部分勞動中,本來應該承擔徭役的農民便開始賄賂負責工程的官員,希望可以免除自己的勞役,專心生產。這些官員接受了他們的賄賂,對於這些農戶免於徵召,但是這造成了真正投入建設的農夫數量嚴重不足,

在北宋初年,政府下令修建襄陽附近的道路,但是由於施工人數不足,因此道路越修越壞,著引起了朝廷的不滿

。襄州知州邊光範在計算了工作量之後,向宋太祖請求利用廂軍來完成工作,宋太祖答允了他的請求,這也是軍隊開始國家建設的首例。此事在《長編》中有如下記載:

“請以州卒代民,給器用,役不淹久,民用無憂。”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北宋廂軍

在此之後,各地政府看到了利用廂軍開展建設的高效性,便紛紛開始效仿這一行為。當時的廂軍在執行地區防務之外,開始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國家建設之中,他們開展的建設專案包括,運輸,架橋,修路,開河,開道,興修棧道,傳遞檔案等。由於後期廂軍軍事能力的持續下降,其本來的職責地區防衛反而成為了兼職,廂軍的主要業務轉變成了

“工程隊”

。當時的廂軍因為承擔的工作種類不同,被稱為

“橋道軍”、“開河軍”、“開道軍”、“水運軍”

等,由此可見他們的軍人屬性已經被勞役工作屬性所替代。對於廂軍的工作範圍,在《宋史》中有明確記載:

“其間因事募人,團立新額,或因工作、榷酤、水陸運送、通道、山險、橋樑、郵傳、馬牧、提防、堰埭,若此者事在而名未可廢。”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維修黃河水利設施依然需要百姓參與

而在廂軍承擔了大量的建設和日常工作之後,百姓身上的勞役壓力就減輕了許多。除了像增修京城,維修黃河水利設施這樣的特大型工程之外,百姓們身上再無其他大型勞動任務,讓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這也是北宋早期經濟能夠快速恢復的原因之一。

官戶役的重設與俸戶的經濟壓力

在唐太宗時期,由於低階官員較多,因此政府無力承擔所有官運的俸祿,便要求富戶負責低階官員的料錢,即官員的食物津貼,這些人被稱為

“官課戶”

。到了唐高宗時期,官員俸祿的壓力變大,這些人甚至開始承擔低階官員的俸祿,而他們也被改稱為“俸戶”。

在五代時期,官員的所有財物基本都要從民間取用,而農民中也出現了諸如羊戶、豬戶、炭戶、紙戶等分類,不一而足。這些民戶被統一稱為

“官課戶”

,這些人承擔的這部分徭役被稱為

“官戶役”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今人開封府清明活動

到了北周時期,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周世宗下令廢除所有的官戶役,政府官員的所有俸祿都由朝廷統一支出,而原來的官課戶則全部變回民戶,承擔普通的勞役。但是到了北宋年間,又一次建立了俸戶,這些俸戶最開始建立的原因是由於當時官員的俸祿雖然要求全部摺合成銀兩,但是由於銀兩不足,還是有一部分俸祿是以物資的形式發放的。因此這些官員有權力將這些物資進行買賣,以將其變現。但是官員一旦參與交易,就容易出現強賣的現象。所以政府設立了一部分的俸戶,幫助這些官員販賣物資,然後將其所得交回官員,這些民戶便不用再承擔其他徭役了。對於此事,在《長編》中有如下記載:

“給州縣官俸戶,復於中等無色役人戶內建俸戶……折支物色,每歲委官吏隨‘蠶鹽’一併給付。”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熱鬧的北宋集市

當時政府發放的物資主要是糧食,而北宋早期的政府存在虛抬糧價的行為,因此將糧食變賣之後得到的銀兩與其俸祿中規定的與這些糧食相當的銀兩出現差值。這部分差額必須由這些俸戶自己承擔,宋太祖執政後期,官員俸祿的三分之一都是由糧食構成的,負責販賣的俸戶在賣糧的金額之上,

還要多承擔一百六七十錢的金額,這大大增加了這些俸戶的負擔

,雖然他們免除了田賦之外的所有賦稅,但是他們的生活壓力依然很大。

雜役的繁多與冗吏的形成

錢穆先生曾經說過,北宋之所以積貧積弱的最大原因就是冗官冗吏。官員的冗雜主要來源於宋朝的官制,這點在此不展開敘述,而冗吏的形成則是由於北宋對於地方官員的人數有著明確的限制,因此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必須有足夠的小吏來幫助這些官員完成日常的政務,

這些小吏中最重要的便是“衙前”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北宋衙前小吏

在五代時期,衙前主要由低階軍官構成,承擔政府中的大部分實際工作,隨著北宋疆域的不斷擴大,對於衙前的人數要求也逐漸上升,因此其招募便不再是從下級軍官中挑選,而是變為了農民徭役的一部分。北宋的地方行政在州縣政府之外,還設定有三司,因此對於小吏的需求十分大,而且在小吏之下,

還有更多承擔雜務的“公人”,像聽差的“虞候”、負責監獄雜務的“獄子”等等

。這些職務的來源都是雜役,這些新的徭役形式也逐漸成為了農民的沉重負擔。對於這些官職的描述,在《宋史》的《食貨志》中有如下記載:

“役出於民,州縣皆有常數。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以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給使令;縣曹司至押、錄,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雜職、虞候、揀、掏等人,各以鄉戶等第定差。京百司補吏,須不礙役乃聽。”

除了衙前等小吏之外,宋代負責農民管理的里正,戶長等職位也都是有農民承擔的,也是徭役的一種,而在城鎮之中,負責治安管理的

廂典、書手、街子

等也是有城鎮的壯丁擔任,這類徭役被稱為“廂役”。宋代後期冗官冗吏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些雜役終於影響到了農業生產,動搖了北宋的經濟基礎。

由軍隊承擔工程修建的北宋,為什麼依然有徭役過重之嫌?

木刻清明上河圖

結語

徭役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賦稅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干擾農民正常生產的重要因素。歷朝歷代凡是大興土木的建設都會引起農業的減產進而引發社會問題。北宋政府顯然發現了這一問題,並採用廂軍代替農夫執行大部分的國家建設,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為北宋的經濟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北宋政府並沒有意識到他們自認為相對清閒的官戶役以及雜役會成為人民的巨大負擔,而引起此二者的原因都是北宋的冗官冗吏。

冗官讓北宋的政府無力承擔全部官員的俸祿,只得取之於民,而冗吏則直接削減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秩序。

北宋政府希望透過嚴格完善的文官政治來提升國力,卻沒有意識到只要保證農民的正常生產,則民自治的道理。

文官政治作為北宋覆滅的最大原因不但拖累了行政效率,削弱了兵力,更是勞民無數!

參考文獻:

1《宋史》

2《長編

3《淳熙三山志》

4《國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