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近期電視劇《清平樂》上線熱播,這部劇以宋仁宗和皇后曹氏為主線,講述了發生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故事。在這部服飾高度還原宋代服飾的電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劇裡的皇帝、官員,還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們都極愛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著中,帽飾成為了一種不可缺少的服飾。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種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狀上大有差異。而不同的帽子,則由不同身份的人來佩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種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清平樂》劇照

實際上《清平樂》裡男性戴的帽子準確的說應該叫做

幞頭

幞頭起源於漢朝,一開始的名字叫做幅巾或者帕頭。

幅巾是用絲帛從額頭處向腦後包裹頭髮,包裹後剩餘的絲帛就垂下來到後背。平民庶人多用葛布作幅巾,而文人雅士則用絲帛細絹作幅巾。後來幅巾流傳到南北朝時,受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吸收了鮮卑族的風帽特色。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風帽的基礎上將幅巾改良,原本是剩餘的大條幅絲帛葛布披在身後,而

周武帝將幅巾的四角裁成四條帶子,腦後與額前各有的兩條帶子分別交叉在額前與腦後打結

,這也就形成了幞頭的雛形。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湯顯祖幅巾畫像

後來到了隋唐時期,幞頭在全國範圍內流行,隋初一般是軟頭軟腳,後來到了唐代才有了幞頭初型。

經過幞頭的不斷改良變化,幞頭腳的形狀也千姿百態起來。五代時期,幞頭腳有直腳、交腳、曲腳、翹腳、朝天腳等多種形狀,這也就奠定了宋代幞頭多種多樣的基礎。

宋代時幞頭已經成了男子的主要首服,從帝王到平民百姓都可佩戴幞頭。

而此時的幞頭已經與隋唐時期的大有不同,材質選擇硬質材料,脫離了絲帛巾帕,顯得更加正式。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挾彈遊騎圖》裡佩戴的幞頭的唐朝官員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幞頭的各種分類

宋代男性常佩戴的幞頭大致分為結式幞頭、軟角幞頭和方頂硬殼幞頭這三種。

結式幞頭

《清平樂》第一集中宋仁宗想去接生母李順容回宮時,有一段在宮外大街上騎馬的戲。宮外大街上的百姓平民,戴的都是這樣的改良版的結式幞頭。

結式幞頭原本是一種軟裹巾式的原始幞頭,在幞頭的上面用巾子裹起來並打結,意在腦後的將頭髮全部裹住。

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也隨處可見結式幞頭的存在,一般戴這種幞頭的人都是平民百姓,而一些壯士將尉為圖方便,也喜歡戴結式幞頭。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結式幞頭的百姓

軟腳幞頭

與結式幞頭相反,是將巾子放在幞頭下面,幞巾的外型因此更加固定,而幞頭軟腳微微下垂,但兩腳的厚度增加了。

這種軟腳幞頭由隋唐時發展而來,像唐朝時的許多文人、執政者的畫像中,畫中人多佩戴軟腳幞頭。

到了宋代時,文人雅士對軟腳幞頭的喜愛也絲毫未減。

方頂硬殼幞頭

可以說是實打實的宋代“官帽”。顧名思義,這種方頂硬殼幞頭有兩個特點,一是頂是方的,二就是材質較硬。這一種幞頭的硬殼多是用鐵絲和藤草編成的,內襯木骨,然後糊上絹羅,塗上黑漆。而方頂硬殼幞頭的幞頭腳形狀多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直腳和交腳兩種。

直腳的方頂硬殼幞頭的幞頭腳又稱為平腳或展腳。即兩側的幞頭腳向外延伸十分平直,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所以以直腳為“貴”,一般是皇帝和級別較高的官員佩戴。

交腳的幞頭則是幞頭腳交在腦後,一般是品級較低的官員所佩戴。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

除了這幾種幞頭外,宋代的幞頭還有

宮花幞頭、雲狀幞頭、玉梅雪柳鬧鵝幞頭、鳳翅幞頭、銀葉弓腳幞頭、曲腳向後指天幞頭

等花樣。

在《東京夢華錄》的卷三中有記載:

“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絛線之類。”

足以見得,宋代時幞頭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飾了。

對於宋代的直腳幞頭,它兩側的帽翅也就是幞頭腳的形狀是又長又直,那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1。網傳的宋太祖創制其實是杜撰

在各種鋪天蓋地的文章中,對於這一問題普遍回答說幞頭腳又長又直是宋太祖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發明的。

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宋太祖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發現上朝時下面的官員都在交頭接耳小聲議論。而趙匡胤坐的地方離官員又遠又聽不到,群臣這樣交頭接耳令趙匡胤心裡不舒服,一是聽不到他們小聲說的話,二是自己的君主權威被破壞了。於是趙匡胤就規定把大臣們上朝時戴的幞頭的兩腳給加長,這樣的話大臣們之間就必須形成一段適當的距離,而交頭接耳的現象就不會出現了。

這段看起來言之有理的故事其實是後人杜撰的,因為在史書中並沒有找到關於這段史料的記載。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佩戴直腳幞頭的趙匡胤

其次是既然為了防止群臣交頭接耳而創制的這樣的幞頭,那麼只要大臣們戴這種幞頭就可以了,為什麼連皇帝也要戴呢?所以這種防止交頭接耳的說法並不可靠。

在《宋史·輿服志》中有記載:

“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折上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裡,紗為表,而塗以漆。後唯以漆為堅,去其藤裡。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

也就是說這種直腳幞頭是君臣通用的。其實這種直腳幞頭一開始並不是僅限於上層官員和皇帝使用的,因為在現存的很多五代以及宋遼的壁畫中,裡面的許多普通民眾也有佩戴這種直腳幞頭的。之所以直腳幞頭能夠成為“官帽”的代名詞,離不開統治者的喜愛與推廣。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敦煌五代壁畫裡,甚至還有很多幹活的百姓戴展腳幞頭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晚唐五代壁畫中的幞頭

2。宋代的長幞頭腳其實是繼承前代

宋代的直腳幞頭的長幞頭腳其實不是宋代獨創的,而是繼承前朝而來的。

隋唐時有了幞頭的初形,而到了五代時期,幞頭腳的兩條帶子向兩邊展開,受材質影響,軟腳變成了“硬翅”。

宋代趙彥衛的《雲麓漫鈔》中有這樣的記載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 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始以採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 長尺餘,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始仕晉為幷州衙役,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

這就說明了五代時的幞頭形狀就已經各異了,而且也有了

“橫直之”

的幞頭。而由宋太祖發明創造的說法可信度也就不高了。

所以,宋代“官帽”的長直幞頭腳則是繼承前代而來的。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宋朝 文官服

3。直腳幞頭更符合宋代服飾美學

其實宋代的幞頭那麼多種類,為什麼宋代皇帝官員要選擇直腳幞頭呢?

對於這個問題,連當時的宋人也在心裡犯嘀咕。宋人程大昌把自己心聲記在《演繁露》中:

“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後……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

的確,在我們現在看來,原本輕便的幞頭帽,加上兩個長長的幞頭腳之後,變得笨重且不易行動起來。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為舉止更會端正小心,這也更符合文人學士的氣質。

《宋史·輿服志》中曾記載宋朝有過好幾次的服飾改革,但顯然官員的直腳幞頭卻貫穿整個宋代。

《清平樂》裡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上圖_ 南宋《中興瑞應圖》中的宋高宗,時為端王所以身穿無紋大袖紫袍,頭戴直腳幞頭

這與直腳幞頭適應宋代的服飾美學有極大的關係,整個宋朝受儒學影響極大,而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則是儒學影響服飾的一個體現。尤其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這時候彰顯等級貴賤的服飾就流行開來。

直腳幞頭一方面區分了官員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員中只有高品級官員才能戴直腳幞頭

,所以更體現了等級差異性。

此外直腳幞頭的兩個幞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有極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審美文化。

不過等到了元明時期,這種有長幞頭腳的直腳幞頭就漸漸被時代淘汰了。明代的專屬官帽烏紗帽就是由直腳幞頭改良而來的,帽翅長度變短。到了清代,官員改成佩戴冠帽,曾經全民戴幞頭的景象不復存在,而“幞頭”國民之帽的地位也煙消雲散了。

文:瑞秋

參考資料:

[1] 《宋史 輿服志》元代 脫脫等編纂

[2]《演繁露》宋代 陶大昌

[3]《雲麓漫鈔》宋代 趙彥衛

[4]《東京夢華錄》宋代 孟元老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