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二十)許貢三客

文:小A斯蒂芬

“卻說孫策自霸江東,兵精糧足。建安四年,襲取廬江,敗劉勳,使虞翻馳檄豫章,豫章太守華歆投降。自此聲勢大振,乃遣張紘往許昌上表獻捷。曹操知孫策強盛,嘆曰:

獅兒難與爭鋒也!‘遂以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匡,兩家結婚。”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這是小說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中開頭的一段情節。在這段情節中曹操所形容孫策的話“獅兒難與爭鋒也!”,在歷史上原本是記載於《吳歷》中,原文是這樣:“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犭析兒難與爭鋒也’”

這裡的“犭析”很明顯應該是一個整體字,但是《說文解字》和《新華詞典》中都並沒有這個字。所以一些學者以此認為“犭析”應該是一個錯字,是“狾”字在傳抄中的錯誤記錄。

“狾”讀作[zhì],意思是狂犬或者是瘋狗。那麼,曹操所說的這段話就是含有對孫策貶低的意思,而並不是像小說中那樣擁有畏懼讚許的成分。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不過,個人觀點認為把“犭析”作為“狾”字來理解,還是有一定武斷成分的。因為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拿不出一個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個字並不存在。畢竟現在誰也說不準在漢末魏晉南北朝之前的文字中有沒有“犭析”字,如果當時的確存在這麼一個字,那麼它的具體含義又會是什麼?這些都還是需要有人去考證,驗證。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搞清楚“犭析”字所蘊含的真實含義。

在歷史上,曹操除了將自己弟弟的女兒嫁給孫策的弟弟孫匡以外,還為自己的兒子曹章迎娶了孫賁的女兒。並且禮闢孫策的另外兩個弟弟孫權和和孫翊,又讓揚州刺史嚴象舉孫權為茂才。

“茂才”其實就是秀才,因避諱漢光武帝劉秀的名字而改成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相同,都是東漢時期察舉制度的一種形式。茂者,美也;茂才者,美才之人也,也就是優秀人才的含義。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這裡所說的揚州刺史嚴象,應該是曹操主政下的許都朝廷在袁術去世後所任命的揚州刺史。他與袁術的主簿閻象雖然名字讀音相同,卻應該並非是同一個人。

從這件事情上來看的,曹操在袁術去世之後應該是派兵直接接管了九江郡,並且還任命了新的揚州刺史。這樣我們可以推測出,當時孫策與曹操的勢力範圍已經開始了交集。這一年應該是建安五年。

建安五年的天下形勢已經趨於明朗化。北方的袁紹已經在建安四年消滅了公孫瓚,坐擁青州冀州幽州幷州。曹操也已經相繼消滅了中原大部分地區的割據勢力,擁有兗州豫州徐州以及揚州的一部分。曹操和袁紹這兩股最大的勢力勢必要一較高下,大戰一觸即發。並且最終在這一年的二月份正式拉開了官渡大戰的序幕。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孫策聞公與紹相持,乃謀襲許,未發,為刺客所殺。”

這段孫策被殺的記載,在《三國志孫策傳》中有著一個相對更為詳細的版本:“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

這裡所說的刺客“許貢客”,據《江表傳》記載共有三人,所以又被稱作“許貢三客”。

許貢就是之前我們曾經講過的與朱治爭奪吳郡,失敗後逃奔嚴白虎,又在嚴白虎被孫策擊敗後投降孫策。

許貢這個人據推測應該也是吳郡本土世族出身,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孫策允許許貢投降應該也是看中他的這種影響力,希望以此收服眾心。可是據史書記載,許貢在投降孫策之後並不安分,而是依然在積極的尋找翻盤的機會,試圖奪回吳郡。孫策向許都朝廷上貢稱臣之後,許貢也在暗中聯絡朝廷,並且給朝廷寫了一封對孫策極為不利的表章密信。這封密信在《江表傳》中的原文是這樣:“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項籍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本名。這也是孫策與項羽並稱的史料先例。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許貢這個人或者說是他的團隊的確是很有水平的,假如這封信被送到朝廷,而朝廷又採納了這樣一個建議的話,那麼的確是會在政治輿論上對孫策造成很大的壓力。很可能會因此斷送孫策,甚至江東基業的前途。

不過幸好這封信並沒有如期送達,而是在半路上被孫策的“候吏”所截獲。

所謂“候吏”一般認為就是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盜,或者迎送賓客的官員。後來也泛指驛吏。

候吏截獲這封密信後就交給了孫策。孫策看過這封信後自然是很生氣,他拿著信就去質問許貢。可是許貢不承認自己寫過這封信,於是孫策就下令武士絞死了許貢。一般認為這件事應該是發生在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6年。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按著《三國志吳書》中的說法,許貢死後依附於他的門客們帶著他的小兒子逃亡隱匿在江邊,尋求復仇的機會,並且在數年後終於等來了機會。

建安四年,孫策智取廬江,擊敗黃射之後,第二次來到豫章。他本來應該是希望趁勢一舉平定豫章郡。可是就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一段尤為奇怪的記載。這就是來自於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吳書孫賁傳》引用《江表傳》中的一段記載:

“時丹楊僮芝自署廬陵太守,策留賁弟輔領兵住南昌,策謂賁曰:‘兄今據豫章,是扼僮芝咽喉而守其門戶矣。但當伺其形便,因令國儀杖兵而進,使公瑾為作勢援,一舉可定也。’後賁聞芝病,即如策計。”

這段記載很明顯是建安四年孫策過定豫章時期的一個情節。從這個情節所反映出孫策的用兵動向來看,他應該是在還沒有完全統一豫章的情況下留下孫賁和孫輔,並且口授了統一豫章南部的方法之後,選擇了回軍。這種情況是有比較匆忙的跡象的。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那麼,孫策為什麼在沒有消滅盤踞在豫章南部廬陵縣的僮芝所部的情況下,匆忙的選擇了回軍呢?難道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了嗎?

這個問題在《江表傳》中是有過準確答案的。這個答案就是孫策與陳登之間的戰爭。

據《江表傳》記載“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登即瑀之從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陰復遣間使,以印綬與嚴白虎餘黨,圖為後害,以報瑀見破之辱。策歸,復討登。軍到丹徒,須待運糧。策性好獵,將步騎數出。策驅馳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

也就是說,在孫策西征期間,廣陵太守陳登試圖向南發展勢力,就暗中派人聯絡吳郡的嚴白虎餘部,謀劃顛覆孫策的政權。按著這段記載中的說法,孫策在回軍之後就親自討伐了陳登。但是這件事在《先賢行狀》中卻有著另外一種說法。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所謂《先賢行狀》是一本記述漢末三國時期歷史人物言行事蹟的書籍。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孫策派遣軍兵圍攻廣陵郡匡琦城的戰爭經過,最終以陳登堅守城池,擊敗孫策派遣的部將周章等人的兩次圍攻,以劣盛強而告終。也就是說孫策並沒有親自去攻打陳登。

在這兩種說法中,很明顯第二種《先賢行狀》中的說法更為可靠,因為《江表傳》中明確說明當孫策率領軍隊走到丹徒的時候,發生了“須待運糧”的情況。也就是說孫策當時由於缺糧就在丹徒縣停駐了下來。

丹徒縣位於曲阿北方,就是今天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當時同樣隸屬於吳郡。從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出,丹徒縣瀕臨長江沿岸正與廣陵郡隔江相往,也稱得上是兵家必爭之地。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在這裡我們可以分析出,孫策雖然由於缺糧而在丹徒停駐下來,但是攻打廣陵太守陳登的戰事應該並不會停止,他應該是會派遣屬下繼續北上。只不過在這個節點上發生了孫策遇刺身死的事件。

在一次孫策射獵落單的時候,被化裝成士兵的許貢門客三人組所伏擊,雖然孫策憑藉自身的武力以及後來趕到的屬下,殺死了這三個許貢門客。但是他自己也被射中了面頰。這一段在《江表傳》中原文是這樣:“貢奴客潛民間,欲為貢報讎。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答雲:‘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在這裡,我們會發現《江表傳》中的這種記載與《三國志》中的說法完全不同。無論是《三國志武帝紀》還是《三國志孫策傳》中都認為孫策是在曹操與袁紹官渡相持的時候,陰謀攻襲許都迎接漢獻帝期間,被刺客刺殺而死的。由於其有著官渡之戰的背景所以時間上肯定是在建安五年。而《江表傳》中則認為是在孫策北上攻打廣陵太守陳登的過程中外出打獵落單,被許貢三客伏擊導致重傷的。由於其是接續在孫策過定豫章事件的後面,所以事件應該是在建安四年的年底之前。這樣一來在時間上,就產生了貌似不可調和的矛盾。

那麼產生這種矛盾的根源是什麼?破解這一矛盾的關鍵又是什麼呢?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其實,這種貌似的矛盾,也並不算是矛盾。他的產生也並不難理解。個人認為,孫策從豫章郡回軍吳郡並來到丹徒準備攻打廣陵郡,符合其下一步發展的需要。畢竟在相繼平定統一了江東六郡之後,又捎帶打了荊州的江夏,在長江沿線以南已經基本沒有了孫策發展的需要。也就是說在實力不斷增強以後北上爭奪更大的天下形態,順理成章的擺在了孫策的面前。而陳登試圖南下拓展地盤的步伐,也就成了孫策攻打廣陵郡的最好藉口。以孫策的性格,在打獵時落單也符合其現實意義。所以在丹徒期間孫策被許貢三客伏擊並重傷這件事,應該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但是大家要注意,在《江表傳》中的這種記載裡從沒有說過孫策因此而喪命。所以他應該是像小說中那樣有一個治傷養病的過程。而在其治傷養病的過程中,孫策趁曹操和袁紹官渡相持的時機,謀劃攻襲許都甚至是迎接漢獻帝都是有可能的。即便是在《袁宏漢紀》中將曹操與袁紹相持的時間提前到了建安四年的十二月份,也同樣可以穿插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而並不矛盾。

孫策最終在建安五年,創甚不治而死。

那麼,導致孫策去世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孫策在其生命的最後階段又發生了什麼呢?

請看下一篇,紀傳體三國評傳為您繼續解讀。

官渡之戰期間孫策密謀攻襲許都迎接獻帝,結果未發而死的真實原因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19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