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裝瘋賣傻三十年,最終卻當上了皇上,被後世稱為“小太宗”

導語

在唐朝的二十位皇帝中,有一個人的經歷最為傳奇,從小到大,他一直被人當作“智障”,而且在他出生一直到登基之前,他一直都沒有得到身為皇室應有的待遇,並且他還是被宦官扶持的傀儡皇帝。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登基之後一改常態,創造出了“大中之治”,在他在位期間,人們甚至看到了昔日貞觀之治時的繁華,後人稱他為“小太宗”,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裝瘋賣傻三十餘年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天子的皇叔。不過,李忱雖然是憲宗的親生兒子,但他的母親鄭氏只是一名普通的宮女,而且入宮前還曾是鎮海節度使李琦的小妾。入宮之後,鄭氏成了一個普通的侍女,因年輕貌美,被憲宗臨幸,生下光王李怡(就是後來的宣宗李忱)。

他裝瘋賣傻三十年,最終卻當上了皇上,被後世稱為“小太宗”

母親地位卑微,李忱自然享受不到像其他親王那樣的待遇,有一次,光王入宮謁見懿安太后,正好撞上宮人行刺,從此以後,光王就變得沉默寡言。十六宅(李唐宗室親王的聚居地)的皇族宗親們認定,這個本來就呆頭呆腦的傢伙這回肯定是嚇傻了!

此後無論大小場合,只要李枕在場,人們就取笑捉弄他。有一次,文宗皇帝宴請諸王,席間眾人歡聲笑語,只有光王不說話。文宗就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諸王對他百般戲謔,可這個李忱卻始終都像一根木頭,無論大夥如何戲弄他,他連嘴角都不動一下。

在眾人取笑李忱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親王突然止住了笑容。這個親王就是後來的武宗李瀍。他忽然在想,一個人居然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不為一切外物所動,不是愚不可及,就是深不可測!李瀍下意識地覺得,光王很可能屬於後者。這種感覺直到李瀍登基之後也始終揮之不去,他越來越覺得,光王內心深處極有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

李瀍覺得,身邊留著這麼一個“深不可測”的人,就算是愚蠢的人也不能留。後來,各種“意外事故”就降臨到了光王身上。要麼是玩馬球時從馬上墜落,要麼就是在宮中走著走著就被什麼東西絆倒,總之,沒有哪一次不是摔得鼻青臉腫、滿身傷痕。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午後,光王和諸親王隨同天子出遊,酒後回宮時天色已晚,沒有人注意到,那個倒黴的光叔又一次從馬背上“意外”跌落,昏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他裝瘋賣傻三十年,最終卻當上了皇上,被後世稱為“小太宗”

武宗料定這次光王肯定是回不來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人們就在十六宅裡看見了光王,儘管走路的時候一瘸一拐,可一個活生生的光王還是出人意料地站在了武宗的面前。武宗最後終於橫下一條心,隨後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內侍宦官綁架,關進了永巷,幾天後又被捆得像個粽子一樣扔進了宮廁。內侍宦官仇公武對武宗說,這種賤骨頭沒那麼容易死,乾脆給他一刀,一了百了。武宗點頭同意。仇公武隨後趕到宮廁,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奄奄一息的光王撈了出來,隨即用糞土覆蓋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運出了宮。

後來的各種史料都稱,光王隱姓埋名,一路逃到了浙江鹽官的安國寺落髮為僧,法名瓊俊。後來蘇軾途經此處,追憶唐宣宗李忱的這段傳奇人生,特地留下了一首詩:“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裡浮花夢裡身。豈為龍顏更分別,只應天眼識天人。”

強勢歸來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病危,他的幾個兒子年幼,並沒有立儲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這個時刻,光王卻悄悄回到了長安。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光王李怡成了“皇太叔”,而且改名李忱。所有人都知道,在“皇叔”的稱謂中多了一個“太”字,就是儲君的象徵。武宗一旦駕崩,這個皇太叔李忱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新的大唐天子。

他裝瘋賣傻三十年,最終卻當上了皇上,被後世稱為“小太宗”

光王是宦官仇公武等人帶回來的,而宦官需要的就是一個傀儡,在眾多皇族成員中,只有傻子光王是不二人選。在皇太叔李忱接見文武百官的儀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臉上一直盪漾著一個心花怒放的笑容。他好幾年前就在設局,從臭氣熏天的宮廁中撈出的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傻子,而是一塊舉足輕重的政治籌碼!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仇公武就笑不出來了。因為登基後的李忱忽然變得無比陌生,他神色威嚴,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有條不紊,看上去和從前完全判若兩人!

仇公武才恍然大悟,武宗當年之所以要把這個“傻子光叔”置於死地,是因為他一直隱藏著常人莫及的才幹和韜略。宣宗李忱剛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隱忍了大半生的他,迫不及待地要將武宗李瀍所建立的一切徹底推翻。首當其衝就是武宗一朝的宰相李德裕及其黨人。李忱正式執政的第二天就罷免了李德裕,此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宣宗就把所有重要的李黨成員全部貶出了朝廷,同時迅速提拔了一批新人,完成中樞的換血,建立了他自己的宰執班子。

他裝瘋賣傻三十年,最終卻當上了皇上,被後世稱為“小太宗”

李忱執政的時期被後人譽為“小貞觀”。登基不久,宣宗便命人把《貞觀政要》書寫在屏風上,此外,他還命翰林學士令狐綯每天朗讀太宗所撰的《金鏡》給他聽,凡是聽到重要的地方,便會讓令狐綯停下來,說:“若欲天下太平,當以此言為首要。”

宣宗一朝,“牛李黨爭”終於偃旗息鼓,除了兩黨的黨魁相繼離世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宣宗駕馭百官的智術、心機和手腕均非前朝的歷任天子可比。

早在大中初年,人們從宰相馬植旋起旋落的命運中就已經明白了結黨是不可能的,馬植是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五月入相的,可到了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四月,馬植突然被一紙詔書貶出了朝廷,外放為天平節度使。而外放的原因是一條腰帶。

這條寶玉腰帶是御用物品,天子在不久前把它賞賜給了左軍中尉馬元贄。可忽然有一天,宣宗卻赫然發現這條腰帶系在了宰相馬植的腰上。他當場質問馬植,這條腰帶是不是馬元贄送給他的。馬植不敢隱瞞,只好道出真相。第二天,宣宗李忱就毫不留情地罷去了他的相職,並將他貶出朝廷。

宣宗李忱在位期間,除了以強硬手腕消滅了黨爭,還有一項巨大的歷史功績就是河湟的收復。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河湟地區就一直在吐蕃人的手中。玄宗之後的歷任天子、尤其是憲宗李純,都有收復河湟的志向,但始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裝瘋賣傻三十年,最終卻當上了皇上,被後世稱為“小太宗”

李忱即位後的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二月,原本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秦州、原州、安樂州,還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靖、木峽、六盤等“三州七關”一夜之間全部歸降大唐。兩年後,所有河湟失地全部迴歸了大唐版圖。不可否認,百年失地的收復並不是宣宗的武功,而是一時的機運。如果說“遏制宦官”和“整頓吏治”的確是出於宣宗的個人努力的話,那麼“收復河湟”卻顯然是上天的饋贈。但不管怎麼說,自從安史之亂後,已經在內憂外患中艱難行進了一百年的大唐帝國,在宣宗李忱的手裡閃耀出了一抹輝煌。

結語

宣宗時代,唐朝雖然稱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碼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後,後代學者給予了李忱很高的評價:

“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迄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