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戰國時期,秦國東據函谷關之內,從東向西虎視西方六國。而六國雖然有滅秦之心,卻沒有滅秦之能力,因為函谷關就是一道難以跨國的天塹。

那麼,在戰國時期,就真的沒有消滅秦國的辦法了嗎?答案是有的,只不過雖然有人提了出來,但卻沒有人用罷了!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秦王掃六合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計劃在秦國實施變法,經過多方的商討,最終確定了變法大業。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終於物色到了法家大才衛鞅,商鞅變法正式拉開了帷幕。

匆匆十年而過,秦國的經濟、軍事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擊敗魏國奪取河西、函谷關之地後,最終確定了“戰國七雄”的名頭。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雄才大略,又讓秦國的地位上了一層樓。尤其是昭襄王,先打殘了齊國,隨後又打殘了趙國,讓戰國呈現出了“一強六弱”的局面。

莊襄王、孝文王之後,始皇帝嬴政正式登基,在確定好自己的統治地位後,開始了自己統一全國的霸業。

公元前331年,秦始皇率先向韓國發起了攻擊,幾乎沒用太長時間就打進了新鄭……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始皇帝在攻破齊國都城後,完成了對天下的統一。

至此,中華大地上一個統一的王朝建立了起來,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等都得到了“統一化”,由此秦始皇也獲得了千古一帝的美譽。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目前,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統一中原大地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依然有不少歷史愛好者對這段歷史非常回味。

更甚至,有一些人提出,在秦國六代人發展的時候,就沒有一個方法可以消滅這個國家嗎?答案是有的,而且還不止一種,只不過六國人沒有一個人去做而已。

滅秦在函谷關之內

眾所周知,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而關中又是山巒險要之地。東西南北都有天險可以守護,比如: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可以說進可攻、退可守。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介紹過:“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秦朝、西漢和唐都是依託關中之地利,進而奪取天下的。

因此,想要透過軍事力量打進函谷關,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最後能完成,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不過,秦孝公初期,卻有那麼一位大才提出了一個戰略方針,可以說這個方針能夠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夠讓秦國不戰而亡(衰敗),這位大才便是商鞅。

當時,商鞅還沒有正式進入秦國為臣,只是魏國一個不受待見的小人物。一次,在天下豪傑議論大事的時候,商鞅便提出了一個滅秦之策。

簡單來說,商鞅的策略就是“經濟戰”。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國的國力衰弱、民生凋敝,針對這樣的情況,商鞅侃侃而談。

他說,秦國擁有八百里秦川,又有幾十萬大軍,而且秦國尚武之風盛行。因此,強行攻取秦國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不如“拒秦以函谷關之內”。

大致意思就是,東方六國合力對秦國進行經濟圍剿,不收秦國販賣而來的皮毛、戰馬等,也不向秦國輸出糧食、食鹽等民生物資。

在這樣的壓力下,不出幾年,秦國自然會不戰而衰敗。到時候,為了保全自己的血脈,他們只能夠再度回到隴西之地,過著吹毛飲血的生活。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其實,在這件事情之前,商鞅也提出了一個策略,概括而言就是“秋守春戰”。這件事情發生在秦獻公晚年,因為連年的征戰,秦國早已破爛不堪了。

商鞅瞭解到秦國的國情之後,曾對自己的老師提出這一滅秦策略,大概意思就是:春天是耕種的季節,這個時候打仗,秦國的土地必然荒蕪,而魏國則不會。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魏國休戰、收穫,秦國則因春天沒有耕種,所以秋天沒有什麼東西可收穫,只能忍飢挨餓,長此以往,秦國必然會不戰而亡。

從上述的介紹而言,無論是“秋守春戰”,亦或者是“拒秦以函谷關之內”,從戰略上而言都是上上之策,滅秦幾乎不費一兵一卒之力。

可惜的是,魏惠王前期雖然也是一位不錯的王,但執政晚年卻變得昏庸無能,不僅沒有采取商鞅的這兩大策略,反而還將他趕到了秦國,幫助秦國實現了崛起的壯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商鞅這個“經濟戰”之外,在秦國崛起之初,還有一位雄主提出了滅秦之策,此人便是趙武靈王趙雍。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千里躍進、繞道北方、突襲秦國都城

公元前326年,趙雍即位,那時他僅僅只有15歲,但剛一即位便挫敗了以魏國為首的“合縱攻趙”的陰謀,足見其雄才大略。

即位幾年之後,透過與北方胡人多年的對戰,他發現了一種新穎的文化。後來,他將這種文化在全國進行推廣,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史稱“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之後,趙武靈王的野心也開始膨脹,尤其是在吞併北方的中山國之後,他更是對東方的秦國虎視眈眈,甚至還親自去秦國的咸陽刺探軍情。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偵查與總結,他發現了一個滅亡秦國的新戰法,那就是千里躍進、繞道北方,突襲秦國都城。

當時,秦國的函谷關雖然是天下險關,而且趙國的騎兵也不善於攻關,但是趙國的北方與秦國的北方卻接壤,而且到處都是草原。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與此同時,趙國騎兵的機動能力又非常的強,如果能夠避開秦國的優勢之處(函谷關),而從它的軟肋進攻,那麼旦夕之間就可以來到咸陽城下。

其實,在那個時候,趙武靈王已經將這一個計劃提上了日程。奈何,因為自己的兩個兒子爭奪皇位,趙武靈王只能回去調和。

結果,為了保證兒子成王之後能夠順利掌控朝堂大權,他提前退位了。因為他的退位,從北方進攻秦國的計劃被擱置了,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可以說,如果趙武靈王真的從北方入侵秦國,那麼昭襄王不死也得退一層皮(昭襄王那時還小)。怎奈,天意是向著秦國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趙武靈王曾計劃消滅秦國,路線都計劃好了,從地圖上一目瞭然

從上述的介紹來看,無論是經濟戰,還是繞道北方,都是很符合當時情況的。可惜的是,六國之間各懷鬼胎,三晉之間爭奪不斷,燕國、齊國征戰不斷,楚國又是偏安一隅。

在別人爭鬥的時候,秦國卻在“猥瑣發育”,最終實現了逆風翻盤,至秦始皇一代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