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曾國藩:居安思危常懷戒懼之心,畏懼謹慎常思修身養德

曾國藩:居安思危常懷戒懼之心,畏懼謹慎常思修身養德

曾國藩和曾國荃雖為同胞兄弟,但兩人性格差異卻非常之大。曾國藩自謙、居安思危,曾國荃卻愛耍官氣、擺架子。

曾國荃軍功在身,深受朝廷器重,屢受朝廷封賞、加官,這也是曾國荃愛擺架子的原因。

曾國藩深知弟弟這些毛病,所以經常寫信勸告弟弟,一定要謹慎小心,時刻反省自己。

曾國藩:居安思危常懷戒懼之心,畏懼謹慎常思修身養德

01 居安思危,常懷戒懼之心

1861年,曾國荃與多隆阿、鮑超等打敗太平軍援軍,因功以按察使記名,加布政使銜,賜黃馬褂,旋又以“追殄餘賊”,賜號偉勇巴圖魯。

當年11月,朝廷任命曾國藩統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軍務,這四個省的巡撫(相當於省長)、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員,皆歸曾國藩節制。

自清朝以來,漢族人獲得的官僚權力,最多是轄制兩三個省,因此曾國藩成了清朝以來漢族官僚獲得權力最大的人。

1862年,曾國荃實受浙江按察使,遷江蘇布政使。曾家兩兄弟一時風光無限。然而,曾國藩並沒有洋洋自得,也不敢過於高興。

他在給九弟曾國荃的信中說:“然處大位大權,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幾人?能善其末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減去幾成,則晚節漸漸可以收場耳。”

在他看來,身處高位、聲名顯赫的人,自古以來能善始善終的人很少,為了能保住晚節,一定要適當地退讓少許權位。

可見,曾國藩頭腦非常清醒,居安思危,時時懷著戒懼之心,審時韜晦。

曾國藩:居安思危常懷戒懼之心,畏懼謹慎常思修身養德

02 曾家兩兄弟的不同秉性

曾國荃自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六回湖南招兵後,便一去不返。曾國藩多次催促他儘早回軍增援上海,不過居功擺架子的曾國荃賴在家中一直遲遲不動,並拒絕帶兵增援上海。

曾國藩沒有辦法,只好再次寫信給曾國荃。

在信中曾國藩再次叮囑曾國荃隻身坐輕舟提前先來,最好是日夜兼程來營,以便來營後籌商一切,不過曾國荃直到正月廿八才動身返回。

這邊曾國荃一拖再拖,優哉遊哉,那邊曾國藩為一家之內,接連受到朝廷的恩寵,佔據高位,覺得心中有愧,惶恐不安,發誓要“拼命報國,側身修行”。可見,兩個人的秉性著實不同,為人處世的方式也很不相同。

正所謂“龍生九子各不同”,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真是很好地詮釋這句話的典型例項。

曾國藩:居安思危常懷戒懼之心,畏懼謹慎常思修身養德

03 有所畏懼,謹慎小心

1863年春,曾國藩親自到雨花臺視察軍隊,看到“圍屯堅定”,決定放棄退軍的想法。曾國荃被提拔為浙江巡撫,仍統制前敵各軍,規圍南京。

曾國荃與楊嶽斌、彭玉麟等統籌形勢,合水陸各軍激戰多日,控制九洑洲江面,繼而先後攻陷上方橋、江東橋以及南京外圍中和橋、雙橋門、七甕橋、方山、土山、上方門、高橋門、秣陵關、博望鎮等要地。

在同治二年正月初七日的信中,曾國藩曾勸九弟曾國荃:“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減去幾成,但能於兩席中辭退一席,亦是一妙”。

後來,曾國荃改任浙江巡撫,所以曾國藩又囑咐曾國荃:“已換署新銜,則不必再行辭謝。”

對於曾國藩來說,當官的人最應該畏懼謹慎。首先是以方寸為嚴師。其次是左右熟悉的人,如巡捕、戈什、幕府文案,以及部下營哨這些人。再次是畏懼文人的議論。

正因為有所畏懼,謹慎小心,時時戰戰兢兢,不斷反省檢查自己,所以曾國藩才能長盛不衰,久立不敗之地。

曾國藩:居安思危常懷戒懼之心,畏懼謹慎常思修身養德

04 注重提拔,保舉人才

曾國藩把保舉人才比喻為對禾稼的灌溉。針對當時社會官官相衛、人才不能脫穎而出的弊病,他很注意保舉人才。

在日常公務中,如果發現了可造之才,他總會將其破格提拔,並向朝廷推薦。

不過,曾國藩對官場賄賂公行、濫用保舉的風氣是十分反感的,認為這是導致吏治腐敗的原因之一。

所以,他認為保舉不能太濫,要經常反省自己。“位高望重,時時戰兢省察,默思所行之事,惟保舉太濫,是餘亂政”。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謹慎的人,他的一生都不忘以此來修身養德。尤其是在位高權重之時,還能謹慎行事,讓曾國藩得以避過很多權臣盛極而衰的悲慘結局,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