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以群居模式的部落產生後,隨之便帶來了戰爭。最初是民族部落之間的戰爭,隨著部落發展成為國家,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如春秋戰國時期,交戰雙方動輒數十萬大軍,戰後往往是一片屍橫遍野的景象,那麼戰後留下的大量屍體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對於古代戰爭產生的大量士卒屍體,

可能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土葬,但實際上,大多數兵士卻是無法入土為安的。他們戰死沙場後大多是被暴屍荒野,成為亂葬崗中的一具白骨,只有王侯將相、高階軍官等少數人的屍身才能被運回故土,得以入土為安。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雖然古人講究入土為安,這樣才能讓死者方得其所,死者家屬也會心安,但放在古代戰場上,入土為安的葬法卻難以實現。尤其是對於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的大規模戰役,戰後的場景往往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做到讓每個戰死計程車卒都入土為安。

所以大多數戰死的敵方士卒往往都會被棄屍荒野,除此之外,還會採用火化、坑殺、沉河、築造“京觀”等處理方式。

比如在攻城戰中,如果對敵方士卒的屍身置之不顧,可能就會引發瘟疫,因此會採用火燒或者就近掩埋等方式,只有己方士卒的屍身才可能會採取土葬。

需要注意的是坑殺並非是活埋,也不等於土葬,後文會詳細介紹。接下來帶你詳細瞭解古代處理戰後屍體的各種方式。

置之不顧、暴屍荒野

對於不管不顧這種處理戰後屍體的方式,通常只適用於野外作戰,如:兩座城池之間的緩衝區、草原荒漠等荒無人煙、或者人煙稀少的地帶。因為戰爭發生在遠離城池、人煙稀少的地帶,即便對戰後留下的屍體置之不顧,也不用擔心屍體腐爛產生的瘟疫。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其次戰場在野外,雙方對於戰死的兵士,也不方便將他們帶回故土。在通常情況下,古人運送屍身的方式只能用車拉,或者用人抬,但對於野外作戰的軍隊來說根本不現實。如果用人抬,將需要更多的人力,就算用車拉,也沒有足夠的車輛運送。

就算雙方在戰爭中的傷亡不大,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戰死士卒的屍體還沒有運回故土就可能就已經腐爛,對屍體做防腐處理也不現實。所以野外作戰後留下的屍體基本上只能在戰場附近就近處理,處理的方式通常只有三種:暴屍荒野、火燒和土葬。

三種方式無疑是第一種最為簡單快捷,其次是火燒,最後為土葬。對於交戰雙方而言,對敵方屍體的處理方式,自然首選第一種,不僅高效快捷,還不浪費時間和人力。即便是將屍體火燒,也需要大量的助燃物,挖坑埋掉更需要浪費不少的時間和人力。

並且作為戰敗方,逃跑都來不及,哪還有時間去處理戰後留下的屍體,如果是全軍覆沒,那就更沒可能去處理屍體。而作為戰勝方,清理戰場、繳獲戰利品才是首要任務,其次才是打掃戰場處理屍體,但處理己方士卒的屍體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去管敵方。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所以在野外作戰的情況下,對於敵方留下的屍體大多都是不管不顧,而這些戰死沙場計程車卒只能是暴屍荒野,成為動物們的食物,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腐爛,化為一具具的白骨,直至被風沙掩埋。只有那些得到勝利方敬佩的兵士,才有可能被厚葬(這裡所指的厚葬基本上就是土葬,非廣義上的厚葬)。

堆積火燒、火葬

火燒、火葬的處理方式基本上適合任何戰場,只要不是雨雪等特殊天氣,加上有足夠的助燃物就行(古代火葬的助燃物基本以木材為主)。無論是野外戰場,還是攻城戰中,用火燒處理屍體的方法也多有采用。

《史記》記載:“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

這種方法雖然不如置之不管的方式省力,但也算是一種高效的方法,並且採用火燒、火葬的方法還可以防止瘟疫的產生。另外在古代大規模戰役中,死傷計程車卒是巨量的,如戰國時期的伊闕之戰,不算秦軍的傷亡,單被秦軍斬殺的魏韓聯軍就有二十四萬餘人。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面對如此數量之巨的屍體,採取土葬的辦法,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人力,如果戰爭還未結束,需要繼續攻打敵方的要地和城池,那麼採用花費時間、以及人力較多的處理方式,將會貽誤戰機,而採取火燒的方法,只要少量的人就可以完成,花費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只需要將屍體堆放到一起,放一把火就行。而且對於勝利方而言,也不會耗時耗力地為敵方士卒土葬。即便對於己方戰死計程車卒,也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採用土葬的辦法。通常情況下都是挖一些大點的坑掩埋,如果戰事緊迫,己方計程車卒也可能被採用火燒,甚至是棄屍荒野的方式處理,到戰爭結束再作打算。

:對於火葬處理屍體的方式,可能很多人誤認為是外國傳入中國的一種葬法,但其實火葬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悠久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墨子·節葬》篇中記載,秦國西邊的義渠國便奉行火葬,義渠人在親屬死後,會堆積柴草把屍體燒了,另外在《列子》和《荀子》也都有關於火葬的記述。

坑殺、築造京觀

對於坑殺士卒,可能我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將白起。白起在伊闕之戰中一戰成名,隨後又經歷了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大大小小的戰役,從中可以發生,白起的作戰特點是以殲滅戰為作戰的主要目的,伊闕之戰和華陽之戰便是說明,兩戰前後殺敵四十餘萬人。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更是將投降的四十餘萬趙國軍民全部坑殺。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以為坑殺就是活埋的意思,

但古代戰場的坑殺卻不是活埋的意思,更不等於土葬。坑殺在古代稱作阬殺,是類似“京觀”、“武軍”的行為,意指戰後將敵軍屍體推擠起來的行為。

在古代戰爭中存有一項慣例,戰勝方會將戰敗方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然後用土夯實,做成一個類似於金字塔形的土堆,被稱為“京觀”或“武軍”,目的是為了顯示軍威,威懾敵人,也是古代處理戰後屍體的一種方式。

就拿長平之戰為例,秦軍和趙軍的兵力相差無幾,秦軍哪裡有多餘的兵力去挖坑,還是要挖出埋葬四十餘萬人的大坑。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秦軍加固包圍圈、防禦趙軍突襲還來不及,哪有時間去挖坑,而趙軍即便最後投降了,也不可能對即將迎來的死亡不加以反抗。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就算其中一些人生不起反抗之心,也不可能四十多萬人都不反抗,所以將四十萬人活埋是不現實的,既然都是殺,為何還要花費時間去挖坑活埋,豈不是多此一舉。所以白起不是將趙軍活埋,而是設計將他們殺害,比如在趙軍處於飢餓交加、疲憊不堪時,下令全部除去,然後堆積起來豈不是更容易。

另外古書中對於坑殺的描述,往往都是以屍體堆積如山來形容。還有鉅鹿之戰的例子,在鉅鹿之戰後,項羽將章邯帶領投降的二十餘萬秦軍全部坑殺,以項羽對秦朝的痛恨程度,怎麼會花費時間去挖坑活埋呢!且不說項羽的爺爺項燕是被秦軍逼死的,在鉅鹿之戰不久前,項羽的叔父項梁就死於秦軍手中。

項羽對於秦軍痛恨,相信斷然不會去費力費事地挖坑活埋,很大可能是將秦軍直接殺死,然後類似於京觀一樣,將屍體堆積起來。而這種方式比之置之不顧的方式還要殘酷,即便在士卒戰死後,他們的屍體還要被築成京觀遭受侮辱。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交戰中,直接將敵軍沉入河流、湖泊中

《史記》記載:“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將士兵沉入河流之中的方式,可以參考發生在戰國時期華陽之戰,秦將白起先是率軍在魏國華陽斬趙、魏兩軍十三萬餘人,之後又與趙國軍隊交戰,直接將趙國的兩萬士兵沉入黃河之中,那麼人都被沉入了黃河了,也就沒有處理屍體的必要了,而白起也不會發善心將他們打撈起來安葬。

《史記》記載:“王假三年,秦灌大梁,興師58萬,困魏40萬卒,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滅魏國之戰,秦將王賁率領秦軍攻打魏國時,因魏國大梁城池堅固,秦軍久攻不下,於是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灌淹大梁城,在經過幾個月的長期浸泡下,大梁城最終坍塌,魏國軍民被黃河之水淹死的不計其數。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還有秦末楚漢爭霸中,韓信利用河水擊敗龍且率領的大軍。士卒在戰爭中被沉入河水或被河水沖走,也就直接剩了處理屍體的過程,他們最終會成為水中魚蝦等動物的食物,或是隨波逐流,浸泡到難以辨認,成為無名屍體。

入土為安

除了以上處理方式外,剩下的便是土葬,可以說是眾多方式中最好的一種處理方式,但真正意義上被土葬計程車卒少之又少,除了暴屍荒野、火燒、築京觀等方式外,剩下基本都是草草掩埋,根本算不得土葬,並且還是集體性質的掩埋。

戰場不同於平時,在戰後只能在戰場附近找個地方,挖一些簡單的坑,然後將數十具,乃至數百具的屍體放入坑中掩埋,上面僅有些許厚的土表層。甚至有些連坑都懶得挖,直接在附近找一些溝渠等坑窪之地,直接將大量的屍體抬入其中,然後敷上一些樹枝草木,再添上些許浮土,便算是處理完畢。

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會留下大量計程車卒屍體,古人是如何處理戰場的?

如長平之戰遺址,其中的屍骨坑並非是秦軍為戰死計程車卒專門所挖的,這些屍骨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而且就算單獨土葬,在古代以敵人首級換取軍功的制度下,戰場上留下的屍體很多是無法辨認身份的,以此可見古代戰爭的殘酷程度。

在古代戰爭中,只有那些戰死的王公貴族、高階將領等一小部分人才能在戰死後被帶回故土,甚至不惜用錢財、城池從敵方手中換回他們的屍身的安葬。就算戰事緊急,不得已在戰場附近掩埋,但戰爭結束後,國家公室、親屬宗親也會派人將他們的屍骨接回重新安葬。

結語:

在古代戰爭中,對於普通計程車卒來說,入土為安像是一種奢望,只有極少部分計程車卒能有此“厚待”。大多數計程車卒為國而戰,鮮血染紅了戰場,但他們戰死沙場後,卻只能以最為簡單的方式處理,最後化為一具具枯骨,遺忘在歷史長河之中。真正能夠享受“入土為安”的,恐怕只有王侯將相了!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謝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本文宣告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