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全文共

5415

字 | 閱讀需

11

分鐘

歷代主要的封建王朝嫡長子繼位的比例只是四分之一多點,看來古人設計的嫡長子繼位制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寵么兒”。在古代,皇位繼承是王朝的頭等大事,確立儲君被譽為“定國本”,直接關係到王朝的命運興衰。西周建立之後,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作為一種比較理想的最高權力傳承製度,一直為後來的歷代王朝所使用,堪稱“百王不易之制”。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宗法制度示意圖

01

何謂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嫡”即正妻之意,古代帝王大都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諸多妻室中的正妻為“嫡”,所生之子為嫡子,正妻之外的妻室為“庶”,所生之子為庶子。《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將嫡長子繼承製概括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意思是說繼承人選首選範圍是嫡子,如果嫡子有多個,那就以年齡而不是賢明作為選擇標準,立最年長的。“立子以貴不以長”,意思是說,如果嫡妻無子,需要從庶子中選立繼承人,那就以庶子之母的地位而不是年齡作為選擇標準,立生母最高貴的所生之子。

嫡長子繼承製簡單明瞭、便於操作,按照生母身份、年齡這些顯而易見的標準來確定繼承人不會出現歧義,太子的儲君地位是“生而有之”的,誰也無法奪走、改變這種既成事實,可以從制度上杜絕嫡長子之外的人對儲君地位的覬覦之心。應該說,在沒有其他更好的制度設計之前,這是相對最最佳化、最便於執行、最能讓各方接受的方式。反之,歷史上廢嫡立庶、廢長立幼現象很容易引發朝局變動和震盪。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

02

嫡長子繼承製的執行情況

嫡長子繼承製根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在觀念上得到了大多數王朝的承認或預設,對於保障封建王朝最高權力順利傳承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一制度的執行情況如何,有多少帝王是透過這種制度繼位的?

本文所做的定量分析選取的範圍是漢代至清代。為什麼不從秦代開始呢,因為秦代的后妃制度不明,“嫡”就無法確認。從西漢至清代,一共有多少個皇帝,由於統計標準不一,得出的結論也不一致。本文確定的皇帝樣本範圍為古代列入“正史”的“正統王朝”,即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嫡長子”的判定標準是什麼?“嫡”即皇帝正妻皇后所生,古代皇后冊立、封號的情況很複雜,本文統計的標準是以皇后生前被冊立為準(死後追封不算)。“長”的標準是儲君繼位的時候,如嫡系兄長已經早夭,即可稱為嫡長子。如果嫡長子早亡,由嫡長孫繼位,視同嫡長子繼承。

西漢皇位傳承情況:

西漢(前206-9)享國210年,歷15帝。其中漢惠帝、漢景帝、漢元帝、漢成帝4人是嫡長子繼承,漢武帝、漢昭帝、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宏4人非嫡長子,其餘漢文帝、被廢的昌邑王劉賀、漢宣帝、漢哀帝、漢平帝及孺子劉嬰6人為外藩入繼。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西漢皇帝世系

西漢15帝除去創始之君漢高祖,14帝中有4帝是嫡長子繼承,比例為29%。

東漢皇位傳承情況:

東漢(25-220)享國196年曆14帝。東漢皇位繼承比西漢還要動盪混亂,只有漢明帝、漢章帝、漢少帝3人是嫡長子繼位,漢和帝、漢殤帝、漢順帝、漢衝帝、漢獻帝5帝都不是嫡長子,漢安帝、漢質帝、漢桓帝、漢靈帝4人是外藩入繼。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東漢帝系

東漢14帝中除去創始之君漢光武帝劉秀,13帝中有3位是嫡長子繼承,比例為23%。

曹魏皇位傳承情況:

曹魏(220-265)享國46年曆5帝。只有魏明帝曹叡是嫡長子繼位,自曹叡之後的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陳留王曹奐都是外藩入繼,嫡長子繼位比例為25%。

西晉皇位傳承情況:

西晉(266-316)享國51年曆4帝,其中第二任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就是那位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嫡長子(實為第二子,司馬炎長子早夭),第三任晉懷帝是司馬炎第二十五子,第四任晉慜帝是外藩入繼。這樣算起來,西晉帝系傳承中嫡長子繼位比例是33。3%。

東晉皇位傳承情況:

東晉(317-420)享國104年曆11帝。只有晉成帝司馬衍、晉穆帝司馬聃是嫡長子繼位。晉明帝、晉哀帝、晉孝武帝、晉安帝4人是庶出。晉康帝、晉廢帝(海西公)、晉恭帝3人是“兄終弟及”,晉簡文帝是外藩入繼。

除了創始之君晉元帝司馬睿之外,東晉皇位傳承中嫡長子繼位比例為20%。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兩晉帝系

南北朝之南朝皇位傳承情況: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共計169年的時間。

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劉宋(420-479)享國60年傳8帝,其中少帝劉義符、前廢帝劉子業、後廢帝劉昱是嫡長子繼位。

齊(479-502)享國24年曆7帝,第二任皇帝齊武帝是嫡長子繼位。

梁(502-557)享國54年傳四帝,無嫡長子繼位。

陳(557-589)享國33年傳5帝,其中陳廢帝(臨海王)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是嫡長子繼位。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南朝陵墓石像

總計南朝169年間四個朝代共傳24帝,除去四位開國之君,共有20帝,嫡長子繼位6人,佔比12%。

南北朝之北朝皇位傳承情況:

北朝包括北魏(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三朝。北魏(386-534)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國至分裂之前,歷經14帝,其中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拓跋氏改元氏)宏都是嫡長子繼位。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大力推行漢化的魏孝文帝

東魏(534-550)只有孝靜帝一世,無傳承。西魏(534-557)傳3帝,第二帝廢帝為嫡長子繼位。

北齊(550-577)歷28年傳6帝,其中廢帝高殷、後主高緯、幼主高恆為嫡長子繼位。

北周(557-581)歷25年傳5帝,其中北周宣帝、靜帝為嫡長子繼位。

總計北朝包括北魏、西魏、北齊、北周共計有28帝,除去四位創始之君,共有24帝,嫡長子繼位者有10人,比例為42%。

隋唐五代皇位傳承情況:

隋朝(581-619)享國39年,自開國之君隋高祖楊堅之後,第二代隋煬帝楊廣、第三代隋恭帝楊侑都不是嫡長子繼位。隋朝嫡長子繼位比例為0。

唐朝(618-907)享國289年(包括從690年武則天建周代唐至705唐中宗復辟),共傳20帝(不含武則天)。

唐代帝王對嫡長子繼承製還是比較認同的,並試圖將這一制度貫徹實施。唐高祖建國後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唐太宗繼位後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都是嫡長子繼位觀念的體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制度並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唐朝第一次皇位傳承就經歷了玄武門之變的腥風血雨,李世民殺掉了唐高祖李淵原定的繼承人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開李唐皇室內鬥之先例。李世民自己確立的繼承人嫡長子李承乾也被他自己廢除,嫡長子繼位制沒有得到很好執行。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唐代帝王中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只有唐順宗李誦1人,為什麼這麼少?與唐朝中後期很少冊封皇后有關。沒有了皇后,嫡子也就無從認定。從唐肅宗冊封張皇后之後,唐朝一直長期未冊封皇后,成為一條不成文慣例。直到唐朝滅亡前夕的乾寧3年(896),唐昭宗才冊封何淑妃為皇后。

貞元二年(786)唐德宗的王淑妃(唐順宗生母)身染重病,唐德宗為表恩寵,破例冊封王氏為皇后,三天之後這位王皇后病逝。要不是唐德宗冊封了這位王皇后,進而確立了其子唐順宗李誦嫡長子地位的話,整個唐代就沒有一位嫡長子繼位的皇帝。

唐代帝系傳承中有兩處值得注意:一是唐穆宗李恆生子5人,其中有三個都做了皇帝,即後來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皇位傳承連續兩次“兄終弟及”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二是唐武宗李炎在宦官操縱下立唐憲宗之子、自己的叔叔李忱(即後來的唐宣宗)為“皇太叔”繼位,皇位向上一輩傳承,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唐代嫡長子繼位比例只有5%。

五代時期(907-960),後梁歷17年傳3帝,後唐歷14年傳4帝,後晉歷11年傳2帝,後漢歷4年傳2帝,後周歷10年傳3帝,五代帝王傳承混亂、在位時間較短,多有以養子身份繼位者,無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繼承。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宋代皇位傳承情況:

宋代雖然分為北宋、南宋兩段,但南宋創始之君宋高宗趙構是北宋皇帝宋徽宗之子、宋欽宗之弟,南北宋的血統並沒有中斷,應該視為一體。南北宋歷年319年,共傳18帝。

北宋第一次皇位傳承就沒有遵循“嫡長子繼位”的原則,而是遵循“金匱之盟”,實行“兄終弟及”。據史料記載,宋太祖趙匡胤之母杜太后病危之際,交代趙匡胤和丞相趙普,讓他們吸取前代後周世宗傳位幼子,導致大權旁落、江山易主的教訓,要趙匡胤百年之後將大位傳給其弟趙光義,確保國有長君,趙光義百年之後再將皇位傳給趙匡胤之子。這一約定由趙普筆錄,收藏於宮中,史稱“金匱之盟”。對於這一盟約,後世眾說不一,有的說是真實存在,有的說是宋太宗偽造。這裡不再討論,不過宋代第一次皇位傳承沒有實行嫡長子繼位,對後世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宋代嫡長子繼位的比例不高。

宋代嫡長子繼位的皇帝只有3位,即北宋的宋神宗、宋欽宗和南宋的宋寧宗。宋神宗趙頊是宋英宗趙曙的長子,生母為高皇后。根據史書的記載,宋英宗見於史書記載的四子四女都是皇后所生。宋英宗趙曙除了皇后高氏外,很可能沒有其他妃嬪。宋欽宗趙恆是宋徽宗嫡長子、宋高宗趙構的異母兄長,靖康之變後連同父親宋徽宗一起被金人擄走,病死異國他鄉。宋寧宗趙擴是宋光宗趙惇和皇后李氏的次子,因其兄長趙梃早亡,趙擴是實際上的嫡長子。

宋代皇位繼承有兩次“養子繼承”。一次在北宋,宋仁宗無後,認濮王趙允讓之子趙曙為養子,即後來的宋英宗。一次在南宋,宋高宗趙構無子,認趙昚為養子,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北宋初年的“金匱之盟”在趙光義死後165年才得以實現,帝系由宋太宗重新轉移至宋太祖一系。

北宋18帝,除去開國之君宋太祖,17帝中只有3位嫡長子繼位,比例為17。64%。

遼代皇位傳承情況:

遼代(916-1125年)享國209年,共傳9帝(不包括西遼),遼(有時候自稱“契丹”)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契丹族部落聯盟時期,實行“世選制”為核心的繼承人制度,後來逐漸受到漢文化影響,逐步確立嫡長子繼承製。所謂“世選制”簡單說就是“擇賢而立”,遼代前期的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都是據此確立的。自遼景宗之後,遼聖宗耶律隆緒、遼興宗耶律宗真、遼道宗耶律洪基、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道宗長孫)連續四代實現了嫡長子繼承。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遼代9君中,除去創始之君遼太祖耶律阿保機,8代帝王連續4代是嫡長子繼承,佔比為50%,這是歷代罕見的。

金代皇位傳承情況:

金朝(1115-1234)享國120年,傳位9帝。金朝與遼一樣也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皇位傳承稱為“諳班勃及烈”,即嫡親兄弟之間按長幼順序的橫向傳承,不完全遵循漢文化的嫡長子繼承。金朝嫡長子繼位制要到第5任皇帝金世宗時期才最終確定下來。第6任皇帝金章宗完顏璟作為金世宗嫡長孫繼位,但是由於皇室內部的紛爭和殺戮,此後嫡長子繼承僅僅在第8任帝王金宣宗完顏珣和最後一任帝王金哀宗完顏守緒間實現了一次,而且金哀宗繼位也不是順順利利的,是在擊敗搶先稱帝的其庶出兄弟完顏守純之後才得以實現的。

金朝除去開國之君,8位帝王中只有兩位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比例是25%。

元朝皇位傳承情況:

元朝(1271-1368)享國98年傳11帝(不包括北元)。作為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皇位傳承具有蒙古民族的特色。蒙古歷來有“幼子守灶”的傳統,父親將年長諸子分封到外地,而將最年幼的兒子留在身邊,繼承大部分家業。元朝統一全國後,帝王傳承一直沒有明確的制度規定,皇室內部圍繞帝位紛爭不斷、大打出手。不過元朝也有按照嫡長子繼位的皇帝,一位是元英宗碩德八剌,他是其父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嫡長子,一位是元寧宗懿璘質班,他是其父元明宗的第二子,由於其兄妥歡帖睦爾(即元朝在中原的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是庶出,時年僅7歲的他以嫡子身份繼位,在位僅僅52天就病死了。

元朝在中原11帝中,除去開國之君元世祖忽必烈之外,以嫡長子身份繼位者有2人,佔比20%。

明代皇位傳承情況:

明代(1368-1644)享國276年,共傳16帝(不包括南明)。明朝在朱元璋創立後就建立了以嫡長子繼位為核心的皇位繼承製度,並將其寫入《皇明祖訓》,其核心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特殊情況下以“兄終弟及”為補充。從史實來看,明代皇位傳承還是較好地實現了朱元璋的初衷。明朝第一次皇位傳承,朱元璋立長孫朱允炆繼位,首開嫡長子繼位先例。此後,明仁宗朱高熾作為明成祖朱棣嫡長子繼位,明宣宗朱瞻基作為明仁宗嫡長子繼位,明英宗朱祁鎮作為明宣宗嫡長子繼位,明憲宗朱見深作為明英宗嫡長子繼位,明武宗朱厚照作為明孝宗嫡長子繼位,明朝先後有6位皇帝是嫡長子繼位。尤其是從明仁宗到明憲宗連續四代之間均是嫡長子繼位(明孝宗庶出),除了遼代之外,在統一王朝中是絕無僅有的。

說歸說,做歸做:皇位嫡長子繼承的理想與現實

明代16帝,除去開國君主朱元璋之外,15帝中有6位是嫡長子繼位,佔比40%。

清代皇位傳承情況:

清代(1644-1911)享國268年,自順治至溥儀共傳10帝。清朝無嫡長子繼位制度,清仁宗道光皇帝是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

清朝入關之前就有帝王傳承,清世祖順治皇帝不是開國之君,因此清代嫡長子繼位的比例是10%。

按照朝代統計情況如下:

根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歷代主要的封建王朝嫡長子繼位的比例只是四分之一多點,看來古人設計的嫡長子繼位制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如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孝宗、明成祖、清世祖等都不是嫡長子繼位,這一制度對於鞏固王朝的長治久安、繁榮興盛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主要參考資料:

柏楊,《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

杜建民,《中國曆代帝王世系年表》,齊魯書社,1995年2月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