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史學家呂思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用兵謀略很一般

史學家呂思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用兵水平一般,作戰謀略上並沒有什麼亮點,漢朝擊敗匈奴是靠國力堆出來。

史學家呂思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用兵謀略很一般

呂思勉,江蘇常州人,近代史學家,與陳垣、錢穆、陳寅恪並列,在古代史研究上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學習古代史,呂思勉的著作應該多讀一點,老先生的見解還是蠻有特色,別具一格。

漢武帝、衛青、霍去病,古代君王與名將搭配的典範,成就很高。“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這些令人振奮的名句,足以說明他們不是一般人,能力槓槓的。

呂思勉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評價:“漢武帝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將,而專用衛青、霍去病等椒房之親。紀律既不嚴明,對於軍需,又不愛惜,以致士卒死傷很多,物質亦極浪費。”

呂思勉說漢武帝用兵不行,不用功臣宿將,而是專門用衛青、霍去病等裙帶關係出來的將領,士兵苦不堪言。另有評說:“只因匈奴與中國實力對比懸殊,漢軍方能取得勝利,這是國力獲勝,而非戰略獲勝。”

史學家呂思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用兵謀略很一般

呂思勉看來,漢武帝、衛青、霍去病也不過如此,靠國力堆積出來的勝利,作戰謀略上並沒啥亮點。呂思勉治學嚴謹,論從史出,他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的評價不高,自然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遷,史學名家,秉筆直書,其《史記》記載霍去病的遠征匈奴:“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城蹋鞠,事多類此。”可知,霍去病確實不善待士兵。

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果真不給力嗎?答案是否定。呂思勉研究歷史,受時代因素影響比較大,側重從“生產力”角度去看待,以及民族關係的研究,治學之風別具一格。

漢武帝、衛青、霍去病能建功立業,與漢朝強大的國力不無關係。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名將也派不上用場,就算胸中有韜略,也改變不了什麼。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單純從用兵角度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史學家呂思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用兵謀略很一般

明朝末年,名將如雲,無奈國力衰落嚴重,財稅問題搞不定,士兵糧餉不足,結果吃了大虧。如果財力足夠,按照徐光啟的設想,編練30萬手持西洋火器的精兵悍將,八旗子弟就是靶子了。可以說,名將很重要,國力更加重要。

漢朝初年,奉行“無為而治”,漢高祖、呂雉、漢文帝、漢景帝,這幾代人的勵精圖治,漢朝迎來“文景之治”的局面,國力強盛,府庫充盈。如此,漢武帝繼位後,具備了遠征匈奴的條件。強大的國力支撐,漢軍糧餉到位,士氣如虹。

漢朝強盛,匈奴也處在強盛時期,可謂是強者對強者。高手之間過招,雙方實力相當,謀略就顯得很重要了。馬邑之圍,漢武帝出兵30萬,設下埋伏,結果匈奴順利逃脫,連一匹馬都抓不到。如此看來,沒有名將,漢朝也很難搞定匈奴。

前129年,漢武帝出兵北伐,分四路討伐匈奴,主帥分別是: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陣容豪華。結果呢?公孫敖、公孫賀、李廣,要麼戰敗,要麼無功而返。初出茅廬的衛青,採取奔襲戰術,直搗龍城,取得勝利,伊稚斜單于記住了衛青這個名字。

史學家呂思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用兵謀略很一般

龍城之戰後,衛青又多次北伐,每一次都是橫掃匈奴,連連獲勝。前123年,衛青帶著霍去病出徵,剛出茅廬的霍去病率800精銳騎兵奔襲千餘里,斬殺匈奴數千人,還俘虜了單于的叔祖父等家眷。

漠南之戰、河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決戰,衛青、霍去病等人無不是壓著匈奴吊打,漢軍揚威塞外。衛青、霍去病之前,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在邊塞擊敗匈奴騎兵;衛青、霍去病則深入敵軍後方,將戰火引向敵軍領地,這非常了不起。

漢朝強大,匈奴也不弱,將帥的謀略就是很關鍵了。李廣利,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兄長,也是外戚,也多次率兵遠征,麾下兵馬最多時有10萬。結果呢?李廣利屢次戰敗,損失十幾萬大軍,乾脆投降匈奴。

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每人帶兵5萬,深入漠北與匈奴主力決戰。衛青更是糟糕,漢武帝讓他打左賢王,攻打匈奴薄弱部分。誰知,衛青與匈奴單于發生遭遇,漢軍以“偏師”迎戰匈奴主力。漠北之戰打得很激烈,若不是大將衛青指揮有方,漢軍很可能就遭殃了,豈能有匈奴覆沒,單于遠遁的戰績。

史學家呂思勉: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用兵謀略很一般

筆者認為,漢武帝、衛青、霍去病能橫掃匈奴,還是深入漠北作戰,自然離不開漢朝強大的國力。但是,漢武帝、衛青、霍去病也很厲害;衛青、霍去病對騎兵的運用相當成功,否則豈能擊敗強盛的匈奴。

相對朱元璋而言,漢武帝的“謀略”就很一般,不知道儲存實力的重要性,而是一味交戰,讓“文景之治”一去不復返。朱元璋就很理性,明軍遇到挫折後,並未持續出兵,而是先積蓄實力,才有“捕魚兒海之戰”的勝利,北元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