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明清時期馬營就是甘肅四大名鎮,交通便利,民風淳樸。

記得小時候從秦安上蘭州每次都從馬營街道經過,當時商鋪都是“一坡水”式的青瓦房,街上不像現在寬大,經常很擁擠。馬營的石材和大豆更是名聲遠揚。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初冬的陽光灑在臉上,站在以前下車的路上,好像還能看見當年出門時稚氣的摸樣。

下面影片獻給通渭馬營常年在外的遊子,讓我們一起回憶曾經在馬營路過,跟集,上學的時光。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甘肅定西通渭馬營鎮 連建強編輯”,“vid”:“o0350g73k43”,“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6775811396_640480/0”,“desc”:“甘肅定西通渭馬營鎮 連建強編輯”})

馬營鎮位於通渭縣西北部,距縣城29公里。總耕地面積19。4萬畝,共轄35個村民委員會、234個村民小組、8828戶,總人口41636人。 東與錦屏鄉相連,南與黑燕山相接,西與定西市相鄰,北與華家嶺鄉接壤。總面積123平方公里,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8。2公里。海拔2121米。馬營鎮有華(家嶺)雙(石鋪)公路、國道天(水)巉 (口)公路、馬(營)隴(西)公路。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商業繁榮,明清時期為甘肅四大名鎮之一。

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馬營在明代以前名為“大華川”,因境內有華川水(今名牛谷河)而得名。在通渭的地方誌有相關記載:元大德年間,肅王府在今甘肅境內設有三個苑馬寺,馬營即當時的東苑馬寺。明代改為安定苑,後升為安定監,隸屬靜寧州。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又改為馬營監,馬營即由此得名。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康熙57年(公元1718年)戊戌地震。通渭縣城被毀後,至乾隆13年(公元1748年)新縣城未築成前,通渭臨時縣治設於馬營。解放前設有馬營鎮,解放初設立馬營區,1958年成立馬營公社,1983年改為馬營鄉,1997年撤鄉建鎮至今,是縣城以外的第一大鎮,每逢集日,上集人數達萬多人次。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華川芳草、蟾山起霧 、白馬淫秋 、草芽石月 、華嶺積雪 、石門緊閉 、錦屏晚照 、水分三縣(地降玉壺)為馬營八景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通渭馬營鎮,為甘肅四大名鎮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華川芳草,蟾山起霧,白馬淫秋,草牙石月,華嶺積雪,石門緊閉、錦屏晚照,地降玉壺,馬營八景更是美輪美奐。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錦屏山是馬營石峽橫堵在馬營東邊的一座小山,山高坡陡,勝似屏帳,當日暮降臨,整 個馬營鎮天色暗下來時,只有錦屏小山頂還霞光四射,宛如金碗,天黑的最晚,得名錦屏晚照。茶餘飯後,還可享受最後的一縷陽光。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310國道上的馬營峽隧道,山頂是宋代古堡——華川堡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牛谷河邊曾是萬馬奔騰的牧苑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這個門洞下曾是絲綢古道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千年紅柳在重簷一角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寂寞的馬營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馬營監的城牆,清晰可見夯土層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城牆裡的農家院落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城牆是馬營唯一的古意

通渭馬營史上的刀光劍影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馬營不過是通渭普普通通一小鎮,可誰知道它也有過驚心動魄的往昔,浴血浴火的歲月!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這塊貧瘠的土地也不例外,它上面滾過滴血的人頭,上演過血與火的傳奇。不,這個不是傳奇,而是見於正史的記載,特別是《清史稿》,正應了那句話:二十四史不過是“相斫”史。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身為馬營人,翻檢歷史,順手記之,追撫這早已湮滅的陳跡,遙想那勇悍而又輕生的無名勇士,為之一嘆。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記載最多的當是“回亂”,乾隆49年(1784年)間的回亂由靖遠一直打到馬營,起事者為河州回民田五,這位阿訇據說是為了替死去的馬明心報仇,時為農曆三月十五。此位田五真是彪悍得可以,一路打來勢如破竹,連當時的甘肅提督俞金鰲都驚動了,不得不親自帶兵彈壓。俞金鰲,字厚庵,直隸天津人,也是一位彪悍人物,乾隆七年武進士出身,授藍翎侍衛,顯然是靠一身勇力,一刀一槍掙來的功名。狹路相逢勇者勝,兩強對決就在馬營這塊土地上上演,時為三月二十四日。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清史稿》的記載極為簡單:“金鰲與涼州副都統圖桑阿合軍討之,逐賊馬營街,固原提督剛塔亦以師來會,多所斬獲。” 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象被這寥寥數語遮蔽和隱藏的、那早已遠去的刀光劍影,烽火硝煙。這裡提到的剛塔是滿洲正藍旗人,有勇無謀,曾在馬家堡堵住了回人,準備來個甕中捉鱉一鼓而殲,卻被回人趁夜走脫,等剛塔衝進堡子,才發現所謂的回人不過是掛在木杆上的衣服和帽子。剛塔後來在馬家灣一戰中箭受重創,通渭陷落時他也未能及時增援,結果被乾隆發配伊犁。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這場戰役需要提到的另外一人是馬營當地人楊宗業,他帶著自己的本家、族人鄉親前來助戰,這位悍不畏死的老兄,大概也有一身楊氏家傳武藝,但此類戰陣恐怕也是頭一次經歷,狡猾的俞金鰲肯定讓他和他的鄉親充當攻山的前鋒,結果是被殺得大敗虧輸。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戰鬥中回人首領田五因為腹部中槍受重傷,在馬營“自抹身死”。馬營之戰結果如何?《清史稿》這樣記載:“復進至馬營街,殺賊數十,得級二十五。”史料語焉不詳,但卻不忘記下一筆砍下的人頭數來炫耀戰功,百年已過,讀到這樣的文字,仍然有血氣淋漓隱隱撲面之感!想來今天掩映在荒山夕照中已成遺蹟的山頭堡,當年定是殺聲震天人頭滾滾,說不盡的慘烈。風煙散盡成舊事,一彎涼月照荒城,馬營一戰,回人夜走石峰堡,五月十二日擊殺西安副都統明善。之後又經烏家坪、秦安土鼓山、蓮花城諸役,雖拼死抗爭,終究大勢已去。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再補充一點:田五死後,回民餘部由張阿訇指揮,張阿訇即通渭草芽溝人張文慶張四爺,馬明心的徒弟。六月十五日,清軍在福康安指揮下合圍石峰堡,七月初四堡子被攻破,兩千多名穆斯林被殺,血水淹滿了破堡。之後清兵血洗馬營、草芽溝、老鴉溝、蔡家堡、烏家坪、朱家河、大馬家莊、白馬莊、馬家堡。張文慶被押至熱河處凌遲。

我的故鄉—通渭·馬營

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連年匪患及自然災害頻繁,馬營的商業自此每況愈下,這座曾經喧囂的隴右名鎮終於沉寂下來。進入當代,馬營鎮除了城牆陳跡外已經沒有多少古意了,但馬營這個地名聽起來還是讓人血脈賁張。

馬營人習慣吃酸飯,即為調上酸菜或漿水的飯。酸飯首推漿水面,常以碎菜、油潑辣椒、鹹菜為作料,酸辣爽口。用扁豆和莜麥面參合做成的酸攪團、痠懶疙瘩、酸棒棒也是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