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藏心者要懂得以善於退讓之道來保全自己。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退讓之道”,就是在山窮水盡的時候,不要死挺硬扛,而是要採取“先走為上”的策略。

所謂“先走為上”是指辦事者在自己的力量遠不如對手的力量時,不要和對手硬拼,以卵擊石,應該採取“走”的策略,避開是非,爭取另開新路。

李鴻章在權力的爭鬥中,就很好地做到了“暫避風頭”這一點,他絕不冒險,所以才有步步高昇的機會。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當時大太監李蓮英深受慈禧太后的寵愛,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

此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李鴻章以軍功而升高官後,最初看不起這些奴才,有意無意間就得罪了李蓮英,因此,李蓮英就想給他點顏色瞧瞧。

不久後,慈禧太后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但卻苦於籌款無術,時常焦躁。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李蓮英趁機說:“李伯爺是朝廷重臣,若能體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聽到有這樣貼近慈禧太后的好機會,豈肯輕易放過?當即滿口應承,並馬上獻計獻策,同李蓮英商量。

李蓮英聽了大喜,拍手稱善,笑容可掬地著實奉承了李鴻章一番。接著李蓮英又謙恭有禮地希望李鴻章入園內踏勘一回,看看哪裡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卻藉口有事不能奉陪,只派了個伶俐的太監領著李鴻章,轉悠了一整天。

事後不久,李蓮英又故意撿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誣陷李鴻章在清漪園裡遊玩山水。

光緒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竟敢大搖大擺地在他御苑禁地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的公然藐視和冒犯。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光緒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申飭”,將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既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

這“申飭”雖不傷皮肉,卻是極使人難堪的侮辱性懲罰。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李鴻章被御批“申飭”後,自然懂得其中奧妙,於是便立即著人送了銀子,免去了當眾受辱之苦。

李鴻章很快悟出了吃虧的原委,從此以後便對這位大總管刮目相看,敬禮如儀。

這就是李鴻章的退讓之法:不去冒險與人爭鬥,而以守住自己為重。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善於退讓,也能贏得成功,因為這樣做一則保住了自己,二則保留了機會。

人與人之間總有強勢與弱勢之分,因此,我們就更需要精通“撤步術”。

讓步並不是懦弱的表現,它是為了獲得更大的進步。就像跳遠一樣,為了跳出好成績,後退幾步是必然的。

求人辦事一定要注意,該進時則進,該退時就要毫不猶豫地後退幾步,由此你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無獨有偶,晉國公子重耳的故事也是個很好的例子。

晉公子重耳由於獻公昏庸,聽信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自殺,因而出走流亡在外。這樣他既避免了驪姬的迫害,又能留得餘生,待國有轉機時回朝主持朝政。

在他流亡期間,也漸漸變得成熟幹練,而且他也充分利用“走”來尋找他的同盟者。

這樣他就在“走”的同時來促使晉國內外發生有利的變化,最後,他終於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歸晉,而國內也有眾多人歡迎重耳回國。

該進時則進,該退時要毫不猶豫地後退,由此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這是留與走的一個鮮明對比:留則無生路,走則得王位。雖是一個治國之君的經歷,但這個道理在我們平時辦事的過程中也是大有作用的。

切記:走是為了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不是為了躲避困難,尋求安逸;走是過程,目的還是要回來的。

|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