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2020年,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公佈了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的一系列考古發現,困擾研究人員40年、形狀奇特的大土包被確定為北魏的西郊祭天遺址。這引發了人們的轟動,北魏孝文帝實際上拋棄了這一祭壇,而接受了中原文明實行更久遠的南郊祭天。孝文帝為何要變更祭祀場所?中國古代的國家祭祀,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天壇 古代南郊祭天的場所

一、中國早期的祭祀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很多族群已經進入了父系社會,產生了等級和階層,部落首領成為部落中最有地位的人。而在人類早期,人們生活在一個迷信神權的時代,所以部落中最隆重的活動就是祭祀神靈的活動。在距今5000年的龍山文化中,人們就已經發現了祭祀的遺址。大概在同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祭祀用的玉琮。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良渚文化的玉琮

根據《國語》記載,人類社會早期人人都享有對神靈的祭祀權,每個人都可以與神靈進行溝通。但顓頊帝進行了宗教改革,史稱“

絕地天通

”。從此之後,祭祀神靈的權力集中到了巫師手中,有一些巫師同時也是部落的首領,總之祭祀成了統治者的專利。觀察商代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商王既是國家的王,也是巫師們的首領。政權和神權都集中於王一身,王便享有絕對的統治權。在春秋晚期成書的《左傳》中,就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的說法,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用兵。而根據《周禮》記載,早期國家用兵之前都要進行祭祀,以詢問神靈的意思,可見“祭祀”是當時最重要的事情。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占卜祭祀

夏商周三代又被稱為“青銅時代”,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鼎。相傳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

,在先秦時代,人們認為得九鼎者得天下,因此有楚威王問鼎中原,秦武王舉鼎而死的一些故事。當時的人為何這麼看重這九鼎呢?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最高規格的禮器,是用來祭祀最高的神靈的。秦滅周後,九鼎入秦。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羋月傳》秦武王舉鼎而死

二、南郊體制的建立

秦國實現了中國由王國到帝國的轉變,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面對六國祭祀各自為政,地方神靈眾多的情況,還做過一次在神學世界的大一統,以實現對百姓精神世界的大一統,主要方法就是統一祀典和禁絕淫祀。秦始皇對於祭祀最高神靈到山川湖泊神的祭祀典禮,都進行了統一,規定了祭祀的時間及場所,例如以

雍五畤

祀天和

陳寶祠

祭地作為最高祀典。廢淫祀則是廢除了一些不合法的祀廟。既然是千古一帝,自然也要掌握最高的祭祀權。秦始皇當時還有一個操作就是封禪,封就是祀天神,禪就是祭地神。但需要注意的是,封禪不是國家的常規祭祀,只有有功德的帝王才能實行。而雍五畤和陳寶祠則是常規祭天地的場所,漢初也一直沿用秦的制度。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始皇封禪

到了漢武帝時,他認為自己功過於秦皇,所以確立了新的最高祭祀場所,漢武帝以

甘泉泰畤

祀天、

汾陰后土祠

祭地為最高祭祀,構建起了漢王朝自己的祭祀體系。

但到了西漢後期,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積澱,儒生在西漢朝廷中逐漸佔據了主導權。到了漢元帝時,很多儒生認為現在的國家祭祀不符合儒家經書中的古制,如冀奉就曾說:

“祭天地於雲陽汾陰,及諸寢廟不以親疏迭毀,皆煩費,違古制”

。他們反對的主要原因是如今的天地祭祀不合陰陽的方位,按照陰陽學說,天應該在南,但是卻居於少陰之位,地應該在北,但卻居於少陽之位。而且現如今的祭祀場所距離都城都很遠,每次祭祀都花費巨大,勞民傷財十分嚴重,因此需要改革。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儒生想要建立的祭祀體系是完全按照儒家禮制體系來的,即實行儒家經典中記錄的周制。按照《禮記》:

“兆於南郊,所以定天位也。祭地於大折,在北郊,就陰位也。郊處各在聖王所都之南北。

”儒生嚮往的是周禮中在南郊陽處祭天,北郊陰處祭地的做法。而且他們建議取消全國帶有巫術性質的祠畤,因為這一形式與儒家理念是不同的。

但由於當時的禮制已施行很久,想要突然改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改革派和保守派經常拉鋸。拉鋸其實主要還是受制於皇帝的態度,漢元帝、漢成帝都十分推崇儒學,所以十分支援廢除這一祭祀活動。但皇帝在遭遇一些不幸時,保守派就將其歸罪於皇帝搞改革,說是得到了神的懲罰,例如成帝久病和哀帝無子,便又恢復了舊的祭祀制度。但總體而言,大部分帶有巫鬼性質的祠畤還是逐漸被廢除。待到儒生皇帝王莽上臺時,南北郊祭祀天地的做法才徹底固定下來。這一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明清,天壇、地壇就是其文化遺存。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地壇 古代北郊祭地的場所

三、少數民族的祭祀變化

中國歷史上,先後有很多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少數民族祭祀神靈的典禮有自己的傳統,與中原政權的南郊祭天傳統不同。第一個建立政權的鮮卑族北魏,就面臨著這個問題。

北方草原民族傳統的祭祀是春祭和秋祭,以感謝自然之神的賞賜。史書中記載的草原民族匈奴、鮮卑等,祭祀典禮並沒有固定的場所,而是以所有的部落進行會盟的方式實現,每年在春秋時節進行祭祀。拓跋珪建立北魏的前身代國後,國家定都盛樂(大概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北部),由遊牧部族變成定居國家。當時拓跋珪模仿中原王朝,建立了固定的祭祀場所,但是依據他們的民族神靈觀念,祭祀場所設在了都城西部,為西郊祭天。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依然在西郊祭祀,而且北魏的西郊祭祀帶有濃厚的草原特色。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北魏西郊祭壇遺址

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致力於將國家朝漢化的方向推動。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禮儀制度是制度層面最重要的表現,所以孝文帝對中原王朝的南郊祭祀十分嚮往。然而,廢除北魏民族傳統的祭祀而實行新的漢民族祭祀,必然會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減輕改革的阻力。在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如願以償地將國家最重要的祭典由西郊移到了南郊,這可以說是孝文帝全面漢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中國極重國家祭祀,祭祀場所有講究,內蒙的北魏祭壇被棄就是典型

影視劇中的孝文帝

文史君說

現在北京有天壇公園和地壇公園,是老百姓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但是在帝制時代,這裡卻是嚴肅的祭祀場所,用來舉行國家最重要的祭祀典禮。天壇建於明代永樂時期,地壇建於明代嘉靖時期,基本都是按照儒家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思想建立的。中國古代的南郊祭天典禮自漢代確立以來,便一直髮揮著重大作用,成為華夏禮儀文化的絕對核心之一。今天我們雖然走出了神學時代,但仍不能忘記古代這一重大的典禮。

參考文獻

張光直:《宗教祭祀與王權》,《華夏考古》1996年第3期。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三聯書店,2015年。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北魏的遷都於改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