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白起坑殺趙軍,大明未敢這樣效法,李鴻章為什麼敢這樣幹?

說起白起,大家都知道他是戰國晚期的著名軍事家,也是唯一保持不敗記錄的奇將。一生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從南打到北,所謂“南拔鄢郢,北摧長平”,一生殺敵九十多萬,攻克百餘座大城,復原數千裡,從功績來看,不僅在六國為罕見,中國歷史上也現有匹敵者,因此有人說他:“古今中外各大名戰略家,誠無出其右者” 堪稱史上第一戰神。然而也正因此他坑殺“趙卒四十萬”,讓後世對其爭議不斷,並且認為他的死也是罪有應得。

白起坑殺趙軍,大明未敢這樣效法,李鴻章為什麼敢這樣幹?

白起的崛起幾乎伴隨著大秦,正因為秦國有白起這位大將,在某種角度改變了整個戰場形式。以一個人改變大局作戰,這種情況確實並不多見。有人認為,“秦國雖比任何一國都強大,但對六國的聯合力量來說,仍然處於劣勢。”而這種劣勢恰恰被白起一人最終所扭轉。六國的兩次聯合最終未能有效形成對秦國的抵抗,都是由於白起所指揮的軍事有關。諸多記載表明 白起每打一次大杖六國必然深受巨大震動。公元293年的伊闕之戰,不僅使韓、魏一度自稱秦之“東藩”,而且“楚傾襄王患之 乃謀復與秦平”。加上長平一戰,讓天下為之震動,甚至出現了“恐秦症”,這些情況都與白起分不開。白起之所以能在屢次征戰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建功立業,“聲振天下”,是與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分不開的。對此,司馬遷曾作過高度評價,所謂“料敵合變,出奇無窮”。就連白起的政治對頭范雎也不得不用“以寡擊眾,取勝如神”來概括他的用兵特點。

白起坑殺趙軍,大明未敢這樣效法,李鴻章為什麼敢這樣幹?

正因為這樣,白起殺敵太多,尤其在長平一戰,坑殺趙卒四十萬,因此遭到後世猛烈抨擊,認為他“大不仁”“殺人不眨眼”,因此他的最終解決是“萬死莫贖”的活該。幾千年來,直到現代還提到。 另一面在後人的筆記中記載,有人殺豬,刮毛以後,背上現出“白起”兩個字,這是講因果報應,說白起直到現在,生生世世還是在被人宰殺。但是正是因為白起在關鍵時刻的決斷,最終瓦解了六國的聯合之心,從大秦角度來講,戰爭總是要死人的,因此坑殺40萬雖然殘忍,卻為秦國迅速完成整合提供了重要保障。

看清史,曾國藩李鴻章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的淮軍起來,不得已借用外國人的洋槍隊。有一英人叫戈登,帶兵幫忙打太平軍,打到蘇州的時候,有八個太平天國的將領帶了好幾萬人向李鴻章投降,當時答應的條件,是仍舊給他們職務,後來見李鴻章的時候,有個人把他們都抓去殺了,而當時戈登,對這件事大加反對。

白起坑殺趙軍,大明未敢這樣效法,李鴻章為什麼敢這樣幹?

李鴻章在蘇州殺降顯然在當時也是冒著巨大的風險的,一來是名聲將要受損,而來洋人反對殺降,但是李鴻章卻認為,如果不殺,可能會像大明時期投降的張獻忠,在明朝內部休整後,繼續造反,如果當時熊文燦能夠狠下心來,把張獻忠殺掉,那麼大明就不會那麼迅速亡國。在給朝廷上書闡明觀點後,李鴻章上書朝廷竟得到了朝廷高度讚許,認為他“所辦並無不合,甚為允協。”就是贊同他殺降,避免明朝張獻忠那樣的惡果,因此,清朝未能迅速瓦解,確實是有原因的。對於洋人反對殺降,朝廷奏摺中也給與了鮮明的支援態度,認為“洋人不明事理”,指責戈登“意殊叵測”叫李鴻章“唯有據正理駁斥,以折起心。”儘管戈登揚言要替那些被殺者報仇,但是淮軍人馬已經多達5萬,而且大多配備了先進武器,而常勝軍只有3000人,最終戈登只得作罷。

白起坑殺趙軍,大明未敢這樣效法,李鴻章為什麼敢這樣幹?

李鴻章在家信中解釋說:“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曾國藩對李鴻章也表達了鮮明態度,認為“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八王最快人意”,“殊為眼明手辣”。但是後來的學者包括一向崇拜他的梁啟超對此也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殺降已為君子所不去,況降而先有約,且有保人耶?”最後總結李鴻章有三大罪,一是殺降違背公理,二來違背諾言,三是對不起擔保之人。然而從白起和大明來看,白起殺降徹底瓦解了六國對抗的實力,而大明未能在關鍵時刻對張獻忠的假投降予以鐵腕處理,讓他死灰復燃,最終聯合各地土匪將大明推倒,這完全都是未能根據形勢作出正確判斷。

白起坑殺趙軍,大明未敢這樣效法,李鴻章為什麼敢這樣幹?

無疑李鴻章是看到了深刻的一點,在關鍵時刻出重手,不講虛幻的仁義道德,因此最終贏得了戰場的主動權,堪稱大手筆,真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