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合肥簡稱要變成“肥”?網友:這是一座歷史古城,要體現文化底蘊

最近幾年,安徽省的省會合肥發展異常迅猛。作為有名的科教名城,合肥早已佈局新興科技產業,諸如科大訊飛、京東方、長鑫儲存,均在科技行業獨當一面。

總之,合肥最近幾年押寶的新興產業幾乎都獲得成功。一時間,大家戲稱合肥為“賭城”(意欲合肥市領導班子目光長遠,敢於花重金引進新興科技產業)。

當然,合肥本地的朋友卻不這麼認為,把“賭城”改為“霸都”。 不管是“賭城”還是“霸都”,名字都不算太難聽。

合肥簡稱要變成“肥”?網友:這是一座歷史古城,要體現文化底蘊

最近有合肥的網友在網上發言:現在不管是政府通報還是當地媒體報道,都使用“來肥人員”、“返肥政策”等說法,合肥現在簡稱變成“肥”了嗎?

這條發言當即得到了許多合肥人的共鳴,於是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建言:

只要看到關於合肥方面的新聞,現在大多把合肥簡稱為“肥”。這個稱呼雖然簡單明瞭,但合肥是一座歷史名城,文化底蘊深厚,使用“肥”這個名稱有些不夠妥當。

為此,合肥市民政局已經開始研究改正這一問題。 我們順著這個網友的思路進行分析,封建時期,合肥到底叫什麼名字?網路上流傳的“廬州”、“廬陽”,是否曾經作為合肥的城市名稱而被廣為流傳呢?

13年前,一位來自合肥的原創歌手許嵩,以一首《廬州月》徹底火遍大江南北。這首歌其中有這麼一句歌詞

:“廬州月光,梨花雨涼,如今的你又在誰的身旁。”

簡簡單單十幾個字,既勾勒出戀人間的依依不捨,又深刻表達出廬州這座城市的風采。

所以藉著這首歌的傳唱,很多人都呼籲將合肥改成“廬州”。因為“廬州”聽起來大氣、婉轉,比不上檔次的“合肥”好聽多了。那合肥以前真的叫“廬州”嗎?

合肥簡稱要變成“肥”?網友:這是一座歷史古城,要體現文化底蘊

據史料記載,華夏民族的始祖有巢氏來到江淮間的巢湖邊上,建立了古巢國。

古巢國是以凌家灘古城為中心的城邦國家,由良渚古國演變而來,距今已經有近7000年的歷史。

後來,有巢氏族人向黃淮平原遷徙,定都商丘古城,建立燧明國,中原人稱之為“南巢”(

《合肥概覽》:“南巢即今合肥、巢湖一帶。”)

西周時期,周武王姬發把古巢國分成了“巢伯國”、“廬子國”。因為“巢”和“廬”都有房屋的意思,所以傳說中,華夏民族建造房屋的歷史就是從巢湖岸邊開始的。

所以說,合肥包括整個江淮地方的歷史都是非常悠久的。

西周滅亡,東周隨之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廬國為楚地。嬴政統一六國後,始皇帝採用“郡縣制”取代“封建制”,中國才開始有了統一國家正式的區域劃分。

這一時期的合肥隸屬揚州九江郡,西為六安國,南為廬江郡,置“合肥縣”。

也就是說,從秦朝開始有了“合肥”這一稱呼。

合肥簡稱要變成“肥”?網友:這是一座歷史古城,要體現文化底蘊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就會反駁:明明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傳世名作《史記·貨殖列傳》中,第一次出現“合肥”。

大家要注意這點,西漢承襲秦朝制度。相傳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秦朝統一六國推出“郡縣制”。

司馬遷只是將“合肥縣”這一城市名,在漢武帝時期落實到書面上。實際在秦朝時期,“合肥”就已經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

《史記·貨殖列傳》中是這麼描述合肥的

:“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意思說: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樞紐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合肥是西漢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屬於交通要道。

值得注意的是,漢朝時期出現了“合肥縣”,卻沒有出現“廬州”這個稱呼。後人揣測,之所以秦朝會設定“合肥縣”,皆因“淝水”而得名。

合肥簡稱要變成“肥”?網友:這是一座歷史古城,要體現文化底蘊

從地理位置看,合肥位於水系發達的江淮之地。城西紫蓬山有一水湧出,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經城南繞到東關,流入巢湖,稱為南淝河;另一支則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

《爾雅》:“歸異出同”曰肥。”

酈道元《水經注》:“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

東漢建武六年,劉秀封功臣堅鐔為“合肥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拿下合肥後,任命顧雍為“合肥長”。合肥的名字才逐漸為人熟知。

因此,東漢時,合肥一度成為了“合肥侯國”,屬九江郡,郡治陰陵(今定遠西北),東漢末年又改為“合肥縣”。

朝代更迭,到了南朝第三個朝代梁時,“合肥縣”升為了“合州”,還有“汝陰”、“豫州”等舊稱。

合肥簡稱要變成“肥”?網友:這是一座歷史古城,要體現文化底蘊

但到了隋朝重新統一後,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時“合州”被撤銷,改稱“廬州”。“廬州”是廣義的行政區劃,“合肥”才是具體的城市名稱。廬州很大,合肥較小。

所以,古代的合肥縣才是與今日的合肥市一脈相承。隋朝時的州相當於現在的省,合肥迴歸成了縣,歸廬州所轄。(廬州的轄境相當今安徽合肥、巢湖、廬江、無為、舒城、六安、霍山、金寨等市縣地)

宋元時期,合肥及其周邊地區屬“廬州路”;明朝把“路”改為“府“,直隸南京,“廬州府”成為穩定的建制。清初,廬州府、合肥縣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拆分為安徽、江蘇二省,廬州府、合肥縣屬安徽省,省會在安慶府懷寧縣(今安慶市區)。

“廬州”一名在北洋政府時期因“廢府存縣”改革被撤銷,沒有與其他行政區形成任何傳承關係,唯獨“合肥”保留至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合肥縣”退出歷史的舞臺,“合肥市”登場。

合肥在古代有許多不同的城市名稱,其中包括了“廬州”、“廬陽”等等五花八門的稱呼。 大家呼聲最高的莫過於用“廬州”取代“合肥”,成為這座城市的正式名稱。

但是,“廬州”只是整個安徽南部城市的廣義稱呼,並不是某個城市的具體名稱。反倒是大家認為不好聽的“合肥”,從秦朝時期一直都是正式的縣名和城市名稱,使用時間跨度長達2000多年。

合肥簡稱要變成“肥”?網友:這是一座歷史古城,要體現文化底蘊

所以說,合肥這座城市本質上從秦朝開始就沒有改過名。至於民間對這座城市的其他稱呼,都沒有得到官方認可。

有人會產生“廬州”是合肥古稱的錯覺,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先入為主地覺得合肥這個城市名稱不好聽,沒有檔次。其實從歷史淵源來看,“合肥”比“廬州”還要早出現8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