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落難貴族到大唐宰相,長孫無忌經歷了什麼?

從落難貴族到大唐宰相,長孫無忌經歷了什麼?

長孫無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得力能臣,在他的輔佐之下,李世民克服了一切險阻,終於登上了帝位。在李世民論功行賞的時候,還將他封為趙國公,並且位居凌煙閣功臣第一。

從落難貴族到大唐宰相,長孫無忌經歷了什麼?

李世民也十分的信任他,並且給予了他十分高的評價:“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

誰又知道,在這一切的背後,長孫無忌的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妹妹也就是長孫皇后也因此被趕出了家門,所以他從小由舅舅高士廉撫養長大。或許是從小便寄人籬下,所以他十分的聰明伶俐。

在那個時候,唐高祖李淵還沒有率領軍隊公開反對隋朝的統治,但是那時候長孫無忌就已經與唐太宗認識了,並且形成了十分好的友誼。後來

李淵正式揭竿而起,反對隋朝的統治的時候,長孫無忌就投靠了唐太宗,和他一起征戰四方,成為了李世民的心腹謀臣。在奪嫡之戰中,他也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使唐太宗李世民能得以順利登基。

自小坎坷經歷,與李世民結識

根據歷史記載,長孫無忌是鮮卑族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推行漢化,改漢性,於是便被賜姓長孫。所以他的家族原本就是貴族世家,無奈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便去世了,留下柔弱的母親和幼小的妹妹與他一起生活。

在被趕出了家門之後,由舅舅高士廉撫養長大。在舅舅的影響之下,長孫無忌從小喜歡學習,並且常常沉迷於史書典籍之中不能自拔,並且他從小便行事謹慎,做事有勇有謀。或許就是他的這種性格特徵讓當時的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十分的欣賞他,並且也與他形成了十分好的友誼。除此之外,在舅舅的推動之下,他的妹妹還嫁給了李世民為妻,他們之間本來就密切的關係,也因此更加的牢固。

隋朝末年,不堪受到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李世民的父親李淵終於帶領軍隊正式的反抗隋朝的統治,而不甘於平庸的長孫無忌也跟隨李世民征戰四方,為他出謀劃策,成為了他的心腹。

輔佐太宗登位,被封趙國公

在唐朝建立之後,長孫無忌就正式的輔佐秦王李世民,成為了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員。在唐朝統一的過程中,秦王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嚴重的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引起了李建成的不安,而李建成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就與齊王李元吉結成了聯盟關係,多次加害李世民。

對於這種情況,李世民的幕僚們都十分憤怒,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便主張發動政變,一舉結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生命。在長孫無忌看來,在奪嫡之戰中,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而要想取得勝利就只能先發制人。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之下,李世民同意了他們的意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成功地登上了帝位。在成為皇帝之後,他便開始論功行賞。作為輔佐李世民登基的重要人物,他也因此被封為趙國公。

穩定局面,輔佐李治

作為一名文武兼備的皇帝,在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之後,唐太宗李世民便想要擴大唐朝的疆域。而在當時的一個少數民族突厥與唐朝結盟之後,政局十分混亂,因此極大的對唐朝的統治造成了威脅。面對這種現象,唐朝的許多官員都建議皇帝向突厥用兵來恢復局面。長孫無忌卻與他們的意見不相一致,而是建議皇帝,現在國家本來就應該實行修養政策,再加上突厥本來就沒有主動侵犯唐朝的領土,如果現在攻打突厥並沒有完全能夠打勝的把握,就應該按兵不動,堅守與突厥之間的契約。在他的勸說之下,李世民最後放棄了攻打突厥。

在選擇繼承人方面,唐太宗也十分的猶豫,他曾經向長孫無忌詢問他覺得哪個皇子能夠擔當重任,繼承並發展唐朝。雖然皇帝十分的信任他,但是長孫無忌卻認為這件事應該由皇帝自己決定,不然就是結黨營私。最終唐太宗選擇了李治為皇太子。

但是李治生性懦弱,做事猶豫缺乏果斷,面對這種情況,他就將長孫無忌接入宮中與他商討,並且讓掌聲無忌成為了皇太子李治的老師。這樣一來,在唐太宗去世之後,李治才能在長孫無忌的輔佐之下順利的登機為帝。作為一位帝王,唐高宗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想要發揚唐朝,例如他曾經廣開言路,希望從中能夠發現真正的人才,但是雖然有許多臣子提出了許多建議,但是卻並沒有真正能夠重用的。

面對這種情況,長孫無忌耐心的開導皇帝,給他講明人才需要慢慢發現,而不能一蹴而就,在長孫無忌的勸說之下,李治很快也收穫了一大批真正有才能的大臣。

結語

作為一名臣子,長孫無忌先是輔佐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從而奪得了皇位,後來又繼續兢兢業業的培養生性懦弱的唐高宗李治,所以對於唐朝的發展,長孫無忌功不可沒。難怪在唐太宗建立凌煙閣之後,他能在眾多的功臣之中位於第一。

許敬宗說:無忌與先朝謀取天下,眾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謂威能服物,智慧動眾。

從中可以看出,在長孫無忌擔任宰相期間,他盡心盡力為百姓服務,為皇帝服務,受到了大家的尊重。除了在政治方面他有所貢獻,

在法律方面他曾經主持修訂了《唐律疏議》,奠定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根本,由於這個法律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也促進了唐朝各方面的發展,也對後世的立法起了十分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