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大家都知道,漢末群雄割據,各路人馬紛紛登場,培植勢力大肆征伐,百姓苦不堪言。而那些野心勃勃的群雄中,很多都是世家子弟,諸如袁紹、袁術、孫堅、孔融、曹操、馬騰、公孫瓚等等,或者是帝室之胄,諸如劉璋、劉表、劉備。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優勝劣汰,最終曹操、劉備、孫權吞併了各方勢力,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能夠成事,各有所長。都說曹操為人奸詐,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仔細分析,曹操的成功,不僅僅是在奸詐二字上,更多的是他慷慨,並且懂得用人。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民間演繹版本的《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對於有戰功的人,從來都不吝嗇,兩個字:重賞。就是金銀職位加美女。

由於開支太大,曹操不得已設立了摸金校尉一職,靠挖墳盜墓來填補財政的困難。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想招攬關羽,贈送赤兔馬和美女,上馬黃金下馬白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雖然,小說不能當正史,只能作為參考。

而在《三國志》中,對曹操是這樣描寫的:“……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成了“超世之傑”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而真實的歷史上,曹操對時局的掌控和分析非常精準。董卓作亂縱兵劫掠,把持朝政,曹操一看不對,立馬退出陣營,並聯合袁紹等人,以“忠義”之名討伐董卓。從此,他站在了“仁義”的高起點,加上他重賞部下,聽聞納諫。有這樣的一個好老闆,誰還不願跟著乾的呢?因此,曹操的手下自然人才濟濟,戰將如雲。

如果曹操待人太摳,上下離心,他就是想“挾天子”,也挾不了多久,就像董卓那樣,別人直接把他給辦了。

曹操除了是政治家文學家之外,還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根據史料記載,曹操曾經自著兵書十萬餘言,又集錄諸家兵法為 《接 要》。所著《孫子略解》(即《孫子注》),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曹操在軍事理論中,推崇因事設奇、任勢制勝的“詭詐論”,注重後勤保障和加強水軍建設的遠見,頗受後世推重。可惜他的軍事著述大部亡佚,不能不說非常遺憾。

在《三國志魏書》中,曹操一生親自指揮的軍事行動,大約有三十次左右,其中勝者佔絕大多數。足見他的軍事指揮才能。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聊完曹操,我們再來聊劉備和孫權,孫權就沒什麼好說的了,靠著祖上的恩澤,加上自己的胸懷坦蕩,利用手下一幫文臣武將,支撐起了吳國的基業。

而劉備,則靠著劉皇叔的身份,在對曹操的“雖為漢相實為漢賊”一通廣告宣傳後,“皇叔”兩個字成了旗杆。可惜他太窮,對於立下戰功的將領,他除了心理撫慰之外,還是心理撫慰。因此,他就那麼幾個鐵桿兄弟,勢力擴張非常緩慢,不得已今天依劉表,明天靠曹操。最後在法正等人的幫助下,忽悠了劉璋,鳩佔鵲巢,總算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大家都認為,蜀漢的功勞是諸葛亮的,其實這不正確。諸葛亮是一個被神話的人物,真正的諸葛亮沒那麼牛。雖然他的《隆中對》對時局分析得不錯,可是投奔劉備之後,僅僅在聯合孫權的過程中出了一點力,並沒有受到重用,而是被送去主管後勤。劉備奪四川取漢中,其實都是法正和龐統的功勞。這個兩人相繼去世後,諸葛亮才有了出頭之日。

劉備去世後託孤,諸葛亮把持蜀國朝政十幾年,雖然是個軍事家,可是他的軍事才能卻打了折扣,平蠻夷靠的是政治策略,他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終於平定蠻夷。所用的計謀是“以德服人”。

此後,諸葛亮多番用兵,並不見成效,六出祁山不但無功,還白白消耗國力。至於丟失的荊州等地,他選擇與東吳和平的方式,壓根沒有去奪回來的想法。

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蜀國本來就弱,諸葛亮應該養病蓄銳,即便要進攻,也應該是攻打弱者,一旦拿下了吳國,蜀漢的勢力就超過了魏國。而不是去與強者相拼,白白消耗國力。

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北伐用兵,都是大張旗鼓正面強攻,難得有一次是用“奇”兵的,而他對於魏延的建議,也是不認可。那那麼死板的與魏國硬扛,最終無功而返。

諸葛亮既然精通 軍事,為什麼又會屢次犯兵家大忌呢?

要說諸葛亮是個政治家,也不是傑出的

他以“相父”之名,事無鉅細都要管,排擠和打壓政敵,培植自己的勢力,有時候的一些政略,獨斷專行,根本沒有把劉禪放在眼裡。劉禪被諸葛亮壓制著,憋屈了十幾年,以至於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劉禪卻以此違背禮制不納。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民間傳說諸葛亮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留下《馬前課》,後知千年之事,是個神人,可是為什麼他居然算不到自己子孫的下場呢?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在諸葛亮死後29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諸葛一門幾乎滅族。

我認為,三國時期真正的高人,既不是諸葛亮和徐庶等謀臣,也是曹操劉備等梟雄,而是一直隱忍的司馬懿。

司馬懿才是真正的高人

《三國志》中,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司馬懿和曹操一樣,也是士族子弟,有兄弟八個,由於每個人名中有一個“達”字,世稱“司馬八達”。

《晉書·帝紀第一》“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司馬懿為人謹慎,遇事沉穩,從不鋒芒畢露,在曹操當權的時候,他開始拒絕為官,可是後來看到曹操穩定了局面,便接受了曹操的招攬,當了文學掾。

文學掾是什麼官呢?掾在古代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三公等高位者皆可辟召掾屬。因此分析得出:“文學掾”這個官職,其主要職責當是官長身邊的記事人員,類似今天的秘書。

也有一說“文學掾”是:管理學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內教化、禮儀之事。

但是我認為,秘書的機率很大。也正因為是秘書,司馬懿才能在曹操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不會像楊修那樣恃才傲物被踢出局。

他看懂了曹操的心機,適時勸曹操稱帝,得到曹操的信任。曹操稱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後來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權力進一步鞏固。即便成為心腹,由於時機沒有成熟,他仍隱忍著。

曹丕一死,他和曹真成為輔國大臣,曹真也是一個有本事的人,是諸葛亮的剋星。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漢。曹真派右將軍張郃進軍援救,於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同時,曹真在箕谷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增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於是退兵。隨後,曹真有派兵佔據陳倉,提前一年識破了諸葛亮的計劃。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只可惜他的壽命太短,熬不過司馬懿。他一死,兒子曹爽替代了他的位置,成為魏國的大將軍。

司馬懿覺得機會來了,於是開始利用出外征戰的機會,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他要學曹操那樣,培養一大批屬於他的人。

在與蜀漢的戰爭中,司馬懿一直採取守成的方式,面對諸葛亮的咄咄逼人,他一再穩住腳跟,穩打穩紮。也正因為他的求穩,失去了好幾次奇襲的機會,留下了“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的典故。可是仔細一分析,司馬懿真的那麼“沒用”嗎?

那就錯了,司馬懿如果真的“沒用”,諸葛亮就不會窮盡國力出祁山北伐而無功了,司馬懿用的是刺蝟策略,蜷起身子讓諸葛亮這隻大老虎無從下手嘴,即便勉強咬一口,也會被扎鮮血淋漓。

他抵抗了蜀漢的進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為後來鄧艾的奇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那司馬懿為什麼會表現得那麼“沒用”呢?

其實他的“沒用”是有原因的,如果他那麼快打敗了諸葛亮,曹爽肯定會懷疑他的本事,對他有所提防,他培植勢力的計劃就會洩露。也正是由於他的“沒用”,曹爽認為他不足為慮,這才有了後面的“高平陵事變”。

可惜曹爽比不上他爹的本事,雖然他原本謙虛謹慎,可是成為權傾天下的大人物後,嚐到了權力帶來誘惑,開始折騰起來,“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侵吞國財”,並且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魏國虛耗死傷慘重,朝廷下上對他一片怨聲載道。他看不到危機的存在,個人的私生活也講究起來,起居都跟皇帝一樣奢華,郭太后講了他幾句,就被他派人將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

三國時期真正的梟雄,騙過了所有的人,連諸葛亮都對他無可奈何

這可是大逆不道之罪,一直隱忍的司馬懿終於等到了很好的時機。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解除曹爽大將軍的職務。不久,被加以謀反之罪而被屠滅三族。

司馬懿猶如獅子搏兔,不動則已,一動必中,從此曹魏的天下成了司馬家的,他才是真正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