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勝利的法寶(《王陽明是這樣煉成的!》連載35)

01

王陽明之所以能順利的革除奪食餵豬這個經年累月的難題,在於洞察了其中的關鍵點,從而一擊即中。

首先,他透過與獄吏交談,得到了全部的真相,即奪食餵豬這件事是個系統性難題,關鍵不在獄吏而在利益鏈。

其次,他認為,上司的趨利避害心理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點,應該在這個點上施加巨大的壓力。

最後,他判斷,上司不敢公然違法為獄吏們站臺,所以“擒賊擒王”,迫使上司不得不支援殺豬。

解決奪食餵豬這個難題,使王陽明名聞天下。王陽明有個姓管的同鄉,當時也在刑部當官。王陽明晚年回到紹興講學時,他也跟隨王陽明學習,成為他的弟子。有一次閒聊時,說起殺豬這件事,姓管的同鄉不禁由衷讚歎:“老師啊,您平生做的大貢獻、大事我們就不去說了,單單隻說當您在刑部當提牢廳主事時殺豬這件事,直到現在都被人稱頌。”[1]

王陽明聽他這麼說,並沒有感到很高興,而是皺著眉頭說:“我以前少不經事,所以做下這件欺天罔人的事情,現在想起來還是感覺很慚愧。你反倒說這是一個美談,當真打我臉吶。”

姓管的同鄉很不解:“您做的這件事情,對全天下來講,宣揚了朝廷的好生之德,對那些罪犯來講,也是一個頗有人性的做法。這是一件有大德的事,為什麼您會認為做錯了?”

王陽明說:“當時我還是太年輕,做事情只憑一時意氣,實際上把那些獄吏的上官推到了一個非常被動的境地,結果我成了好人,別人卻成了惡人。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的所作所為還不夠中庸、平和,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02

王陽明晚年為什麼會如此反思?因為他的良知得到了擴充套件,有更好的方式去處理奪食餵豬這件事。

你可能會說,王陽明在處理殺豬這件事上已經夠完美了。比如,錯誤的做法得到了糾正,而被剋扣的犯人也得以吃飽飯。既然目的都已達到了,還有什麼好提升的?

有的。做任何事,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看不到問題,是因為致良知的功力不夠,而非事情真就沒有可提升的空間。

一件事情之所以會發生,是系統造成的,並非單一力量所決定,因此要用全方位的視角去觀察,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當一個人用對抗心去處理問題時,他的視野就會受到很大的侷限,充其量只能看到一正一反兩個角度的事實,無法看清整件事的全貌。

在殺豬這件事上,年輕時的王陽明將獄吏和上司置於對立面和鬥爭的一方,只是看到了犯人、朝廷的角度,沒有看到獄吏、上司和刑部同僚的角度,因而形成了對抗,導致視野受限。

視野受限,判斷就會出現偏差,無法圓滿的解決問題。就像盲人摸象,有的人摸到的是象腿,就認為大象像一棵樹,有的人摸到的是大象的鼻子,就說大象像一條蛇。依此行動,就會造成災難。

在晚年的王陽明看來,當年的殺豬行為看似圓滿解決了問題,卻沒有挖掉病根,剋扣犯人的陋習還將以其他方式呈現,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因而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不過,不管怎麼說,年輕的王陽明解決了經年難除的奪食餵豬的陋習,做到了別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

注:

[1]王陽明與管姓同鄉關於殺豬問題的討論見於金汝諧《新編歷代名臣芳躅。王守仁》,細節有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