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明末清初時,有一支制霸中國沿海的海上軍事力量,即鄭芝龍建立的鄭氏武裝集團。

這支軍隊,在當時的海上作戰幾近無敵(同數量戰艦對壘的話,戰術和火器的質量落後於荷蘭、西班牙等),是能影響到明末清初局勢的一股決定性勢力。

曾有很多分析文章認為,如果當時鄭氏武裝集團,能順著大海,北上山東、北直隸,或遼東的話,對佔據北方的清朝的威脅是最大的,也幾近無解。

這種見解對不對?不好判斷。但這支軍隊確實能給清朝製造很大麻煩,清朝在清繳了陸上所有的抵抗勢力後,都還過了近二十年,才搞定鄭氏武裝集團,由此可見一斑。

鄭氏武裝集團最讓清朝感到無奈的,當然是他們的海上軍事力量,但要想跟清朝抗衡,單憑海上力量是無法辦到的,必須要有強橫的陸軍,以及能招兵、養兵的根基之地。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這一點,如果南明的各方勢力能團結一致的話,幾乎就不成為問題,鄭成功麾下的陸軍不行,不還有李定國,還有夔東十三家等其餘擅長陸戰的勢力?

但南明的各方勢力,從崛起到滅亡,都沒能有效地聯合作戰,從來就沒有真正地整合過。

相對的,鄭氏武裝集團每次軍事行動,也都是以自己為主的獨自作戰,出動後的戰略、戰術效果都大打折扣。

即便如此,鄭氏武裝集團給清朝的壓力,也還是最大的,他們的生存能力遠超南明其餘的勢力。

鄭氏武裝集團最終的消亡,和幾任掌權人的決策失誤有很大關係,其中,影響最嚴重的有三次,是由三任掌權人分別作出的決策,本文就談談這三次鄭氏武裝集團的決策失誤。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一:鄭芝龍降清

南明弘光政權覆滅後,鄭芝龍在福建擁戴唐王朱聿鍵成立了隆武政權。

此時的鄭芝龍絕對是志得意滿,名義上是隆武政權,但實際上是鄭芝龍主導,隆武皇帝也把復興的希望給了鄭芝龍。

當然,清軍進攻的壓力,也要壓在鄭芝龍以及鄭氏武裝集團身上。

如果鄭芝龍想有更大的作為的話,應該是竭力幫助隆武政權生存下去。

從他掌握的海上軍事力量看,他還不是困獸,是有退路的。

進可攻、退可守或跑,清軍也無法追到海上,如此的優勢,鄭芝龍卻在清軍向福建進軍時,放棄了抵抗。

當時清軍派往進攻福建的軍隊並不多,而且,在清軍沒有佔領廣東的情況下,鄭芝龍想守住地盤,也是有險要地利可依仗的。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可在兒子鄭成功的苦苦相勸下,鄭芝龍最後投降了清朝,把福建拱手相送,葬送了隆武政權,也葬送了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基業。

鄭芝龍的這次決策,很顯然是重大失誤,他是用商人思維去處理明、清之間的爭鬥,害怕戰爭。

也或許是長期安逸的生活,讓才43歲的他失去了鬥志。

鄭芝龍的不抵抗和投降,讓鄭氏武裝集團有了一次小分裂,力量被削弱了一些。

也失去了福建這塊已經被鄭芝龍經營了十多年的根基之地,對鄭氏武裝集團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

同樣,因為鄭芝龍的降清,讓隆武政權灰飛煙滅。

從後來南明永曆皇帝的行為看,隆武皇帝顯然更適合領導抗清,導致隆武政權覆滅的鄭芝龍罪過大了。

鄭芝龍本人投降清朝後,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待遇,被監視居住14年後,鄭芝龍被清朝殺害。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二:鄭成功收復南京未遂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鄭成功出師北伐,這次北伐還得到了張煌言一部的配合。

其時,清軍主力在西南地區圍剿李定國所部,江南地區兵力空虛。

初期,鄭成功部勢如破竹,先後打下瓜州、鎮江等南京(清朝改名叫江寧)外圍城市,南京已經成為鄭成功的囊中之物。

但在向南京進軍的路上,鄭成功開始犯錯。

從鎮江向南京出發時,張煌言建議鄭成功從陸路進軍,只需要二、三天,就可以殺到南京城下,以免清軍有時間佈防。

但鄭成功卻堅持從水路進軍,走了十多天才到南京。

鄭成功慢吞吞的步伐,不但迫使早就到達南京城下的張煌言部被迫離開南京攻略他地,失去了一個重要幫手,還讓清軍有了充足的準備時間。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鄭成功大軍到達南京後,沒有馬上趁勢攻城,還接受了南京清將提出的:“奈我朝有例,守城者過三十日,城失則罪不及妻孥……乞藩主寬三十日之限,即當開門迎降。”的詐降的說法,準備在南京城外等著不戰而勝。

當時,鄭成功麾下大將甘輝看出了清軍可能是在行緩兵之計,建議不要等清軍開城門,馬上出兵攻打,但鄭成功沒有聽從甘輝的建議。

而清軍卻利用麻痺鄭成功的時間,從周圍各地調來了援兵,並趁鄭成功毫無防備之心時,主動出城決戰,一戰大敗鄭成功。

最終,佔據絕對優勢的鄭成功因忽視了張煌言、甘輝的正確建議,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在南京城下飲恨。

這一戰,也嚴重打擊了鄭成功的鬥志,此後,鄭成功放棄跟清朝在陸地上爭雄,把重心轉向收復臺灣,並在收復臺灣後不久去世。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三:三藩之亂時,鄭經攻打福建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

此前,鎮守福建的耿精忠已經聯絡好了在臺灣的鄭經,相約一起對清朝發起進攻。

無論是從戰術角度還是戰略角度,此時的鄭經,應該配合三藩攻打清軍,這是難得的反清復明(也不一定是明)的機會。

鄭經可以去打南京,打浙江,甚至去打山東、天津,他海軍力量強橫,可以隨便沿著海岸線打。

清軍因為要應對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的陸上進攻,估計沒有多餘的軍隊沿海佈防,鄭經有很大的機會取得突破。

但鄭經卻指揮麾下的軍隊去福建和廣東,找耿精忠和尚可喜這兩個所謂的盟友去要地盤,不給,他就開戰。

當時,在三藩中最能打的吳三桂被清軍死死地擋在湖南後,比較善戰,也敢戰的耿精忠就是擊敗清軍最大的希望了。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而且,耿精忠也不負所望,他從福建出兵,最遠打到了安徽。再努力一點,他就可以威脅江南了,甚至有機會把被清軍困在湖南的吳三桂解放出來。

如此的話,“三藩之亂”的局面就大不同了,沒準能搶下長江以南的所有地盤,跟清朝劃江而治。

可鄭經這個盟友在他背後搗亂,導致了耿精忠兵敗垂成,也間接導致了三藩的失敗。

鄭經在“三藩之亂”初期,趁著盟友需要他,或強要,或攻打,在福建和廣東沿海地區,拿下了好幾座城池。

但當耿精忠、尚可喜等都失敗後,他佔據的城池,馬上就被清朝奪回去了,等於偷雞不成蝕把米。

坦白說,鄭經在“三藩之亂”時的表現,完全沒有顧全大局的胸襟,他的搗亂,是在幫助清朝平叛。

沒了三藩的威脅,清朝就把目光盯向了臺灣,“三藩之亂”結束的兩年之後,清朝就派施琅把臺灣給收復了。

南明史: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爺仨抗清的重大決策失誤有哪些?

四:總結

以上是明末清初時,鄭氏武裝集團三代掌權人做出的三次最重大的決策失誤。

相比較而言,在這鄭氏三代的三次重大失誤中,只有鄭成功值得肯定,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堅持抗清,以及後來有收復臺灣的重大功績。

而是鄭成功在南京城下的失敗,僅僅是因戰術失誤導致的戰略失敗,初衷始終是有正面意義的。

但鄭芝龍和鄭經的兩次重大失誤,卻從一開始就錯了,直接就是戰略決策上的重大錯誤。

一個不戰而屈膝投降,一個不顧大局,間接幫助了敵人。

鄭氏武裝集團空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卻沒能很好地發揮,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