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子玉|陝西文學肖像之拓毅——根植於鄉土民俗的作家

子 玉

子玉|陝西文學肖像之拓毅——根植於鄉土民俗的作家

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梢木則溝村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現居酒泉。

根植於鄉土民俗的作家

從未到過子洲,從子長安定鎮到子洲縣得坐兩班車才能到達,這次我乘坐的班車先到達魏家樓然後再換車到子洲。汽車在安定鎮溝壑峁粱間穿行,讓我不經意間沿途瀏覽了散落在黃土高原上村落河流。去子洲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關於子洲的歷史。

子洲縣誌說,夏、商、周時期,本境屬華族及其他非華族部落居住。非華族部落夏有獯鬻,殷商有鬼方,西周有嚴允、申戎等。春秋時為白狄之地,後歸晉國。戰國時屬魏國,秦、魏雕陰之戰(前328年)後,魏獻納上郡於秦,本境歸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本境屬上郡陽周縣。秦亡,項羽三分關中(前206年),本境屬翟王董翳管轄。西漢時,屬朔方刺史部上郡陽周縣地。公元9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曾改上郡為增山,改陽周縣為上陵畤,時間很短。東漢初年,陽周縣裁撤,本境分屬幷州刺史部上郡膚施縣、高奴縣管轄。東漢末,為匈奴等少數民族佔據。三國和西晉時期境內為鮮卑、羌胡等少數民族所據。晉室南渡,北方為五胡十六國時期,本境先後由前秦、後秦、大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管轄。北朝時期,北魏滅大夏,設東夏州(513),本境歸東夏州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魏平,領魏平、大斌、城中、朔方、政和五縣,大斌(神龜元年〔518〕設,故址在今雙廟灣)、魏平(神龜元年設,故城在今何家集鄉)均在本境內。西魏時,魏平縣歸安寧郡,大斌縣歸安政郡,安政郡治所也在大斌,只領一縣。此二郡都歸綏州管轄,一直到北周,建置未改。隋初,仍設大斌、魏平縣,大斌縣屬雕陰郡,魏平縣屬延安郡,隋大業十三年(617),朔方郡守將梁師都稱帝,定國號“梁”,本境歸梁管轄。唐武德三年(620),唐在魏平設魏州,並分設安故、安泉二縣,武德七年(624)綏州喬遷魏平。同時在魏平設大斌縣。貞觀二年(628),梁滅,魏州及所屬魏平等縣撤銷,本境歸關內道綏州大斌、城平縣管轄。今縣境北部地區屬銀州管轄。唐末,党項、吐谷渾等少數民族遷居本境。五代時,相沿不改,歸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北宋至道年間(995~997)本境被西夏佔據,治平四年(1067)後漸收復,歸永興軍路延州管轄,境內設懷寧寨(在今淮寧灣)、綏平寨(在今何家集)、克戎寨(在今雙湖峪鎮張家寨)、臨夏城(在今巡檢司)、威戎堡(在今馬岔鄉教場坪)等堡寨,抵禦西夏侵擾。懷寧、綏平、克戎寨歸延川縣,元符二年(1099)改歸永興路綏德軍,威戎堡屬延安府。金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寨為綏平、懷寧縣,改克戎寨為定戎縣,屬鄜延路綏德州管轄。

元初,綏平縣併入懷寧縣,至元四年(1267)又將懷寧縣併入清澗縣,定戎縣併入米脂縣,縣境隸陝西行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清澗兩縣。明代,本境分屬延安路綏德州、清澗縣、米脂縣管轄,隸延安府。明代綏德有州有衛,今縣境內大理河及小理河川區歸綏德衛管轄,系軍籍,為屯田。大理河川有袁欽、楊天雲、郭正、張炳四個百戶所,小理河川有一個百戶所,即趙世相百戶所。綏德州有三坊十里,在本境屬地,已無從查考。今大理河流域山區皆為米脂,明初米脂共十二里,嘉靖年間調整為五里,本境之地屬昇平、雙泉等裡。今縣境淮寧河流域明時屬清澗縣,裴家灣以東為蘇帖一里,以西為蘇帖二里。

清代,縣境分屬陝西省綏德州、清澗縣、米脂縣、懷遠縣管轄。今縣境從續家灣以東大理河川區大部歸綏德州,清時綏德州下轄七里,其裡甲在今子洲境內所屬村莊無法考察,但明時四個百戶所仍未變。清澗縣、米脂縣所屬裡甲和明代近似,清澗縣蘇帖一里轄七甲,蘇帖二里轄十甲。小理河川趙世相百戶所歸懷遠縣(今橫山)所轄,並分為上、下兩個百戶所。民國年間,本境分屬綏德、清澗、米脂、橫山(即懷遠)四縣管轄。橫山隸陝西省第一區專員公署,綏德、清澗、米脂隸陝西省第二區專員公署。935~1936年夏,本境部分地區解放,歸米西縣、秀延縣等蘇維埃政權管轄。942年9月由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子長等縣析置西川行政區辦事處,同年10月改名綏西辦事處並遷駐今雙湖峪鎮,為陝甘寧邊區的一個縣級政權。1944年改設子洲縣,以革命先烈李子洲名字命名,屬綏德分割槽。1950年屬綏德專區。1956年屬榆林專區。1958年省子洲縣入綏德縣,1961年復設。1969年屬榆林地區。1999年屬榆林市。看完子洲縣誌關於子洲歷史的記載真是令我感嘆,沒想到曾經一個小小的縣城竟有如此豐厚的歷史。看來此去子洲定會收穫不少。

這次來子洲主要是來拜訪拓毅老師的。車一進子洲縣城,拓毅就打電話問我到哪達達了,我說剛進縣城嘛。他又說,我在子洲文化廣場的石牌樓前面等你我說好呀。我們就在子洲具有標誌性建築的石牌樓見面了。見到站在石牌樓前的拓毅我高興地快步迎上前一把握住他的手說,拓主席這回可是見到你了。拓毅笑著說,歡迎子玉來子洲呀!我拜訪拓毅,不是因為他是子洲作協主席,而是因為他先後出了四部鄉土散文集。從《留住鄉愁》《鄉村物語》《鄉村風物散記》到《開河》,準確地說,是他用短章形式來記錄陝北黃土高原上的風物器具,花草樹木,作物農具,飛鳥走獸,家畜家禽,風味味小吃,兒時遊戲科目。如一顆顆生長在黃土地上的五穀雜糧,色彩斑斕的勾起我們的鄉土之味。正如作者所說,記住鄉愁吧,牢牢記住!即是傳承了農耕文明與本土文化,也便是記住了你的族根家脈,繫緊了你與故園的情感紐帶,守住了你最後一塊精神領地,留住了你永遠也難以忘卻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 讓我們不但能記住鄉愁,也要留住鄉愁!

時至中午,拓毅說,子玉今天中午請你吃我們子洲的特色飯, 抿節!說著便跟隨拓毅走進一家抿節館。拓毅一進門便笑著對老闆說,來兩碗豬肉抿節!我知道抿節,是陝北獨有的小吃,抿節在陝北方言中讀“抿節兒”,節音兒化,所以也寫作“抿尖”。抿節用的面有玉米麵,高粱面也有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麵,將和好的麵糰放在密佈篩孔的特製抿節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成一寸來長的小節,呈扭曲狀。食時,將抿節下鍋煮熟,澆以素湯,湯內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並佐以韭花醬、芝麻、辣醬、芫荽等,其味清淡可口,帶一股豆香味。此乃陝北面食中的佼佼者,大人娃娃都愛吃。小時候在老家子長常吃,記得兒時我最喜歡吃紅高粱面酸菜抿節!想到此處於是就問老闆有沒有高粱面抿節。老闆說,現在早就不種高粱了,產量太低賣不上前已有好多年都不中了。拓毅見我滿臉的失落忙笑著安慰我說,榆林神木、靖邊一帶還種高粱的了,而且都是過去的老品種你有時間去一趟哪兒就能吃到高粱面抿節。今天你先吃豌豆麵抿節看看好吃不?不一會兒,服務員就將熱氣騰騰的抿節端了上來,我急忙用小勺給抿節配上各種調味品有舀了一勺酸菜和紅燒肉,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一邊吃,一邊對拓毅說,子洲抿節才是我小時候的味道呀!

吃完飯,拓毅主席說,子玉帶你爬我們的金雞山 ,登上金雞山你就能俯瞰子洲全城景色了!金雞山 是2002年,子洲縣委、縣政府編制規劃,籌資興工,休閒、娛樂、生態為一體的園林化公園。 位於子洲縣城所在地的大理河南岸,背依群山,下臨清流,面對縣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金雞山一年春夏秋三季,雜樹生綠,城區居民一早一晚多喜歡來此登山賞景。隨著臺階而上經過半個小時,我們終於到達金雞山頂,此時正是春分盪漾,萬里無雲的好天氣,放眼望去子洲縣城高樓林立,縣城北面山上一排排窯洞錯落有序的排列著。拓毅主席就給我講述他年輕時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他一邊講一邊用手不斷給我指對面山上哪排窯洞曾經是子洲縣委、學校和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聽他真誠講述,我能想象到一個在此工作了一輩子的文化人咋能不懷念自己工作的地方呢?人非聖賢孰能無情!

從金雞山上下來,拓毅主席說,子玉你知道子洲7·26洪水不?!我說知道了!拓毅說,2017年7月25日晚8時,子洲縣突發強降水。根據市氣象局監測統計,25日晚8時至26日6時,子洲縣電市鎮降水194。4mm、周家礆214。5mm、縣城190。9mm、苗家坪130。9mm、三川口162。0mm。經監測,縣城大理河段蘇渠大橋流量達到3400立方米/s,出現超警戒洪水。由於本次降雨歷時短、強度大,加之大理河縣城段上游流域均發生了強降雨,導致大理河水位上漲,河水湧入縣城一、二、三街道,致使子洲縣城受災嚴重。拓毅說著,便要我一起去大理河岸參觀當年洪水過後在河岸留下的水位線,望著那一個個標有紅色數字的是洪水位線,我可以想象當初子洲老百姓是咋樣挺過那場暴雨洪水災難的。雖然洪災早已過去四年了,但卻難以抹去子洲老百姓心中的痛。由此也讓我看到了子洲人的堅韌和剛強。

早聽說拓毅主席藏書之多,而且博覽群書,知識面很廣,令我敬佩!便急著想去他的書房乾和居。於是在晚飯後,拓毅便邀請我去他家參觀他的書房。當我走進他的書房乾和居時,果真名不虛傳。別的不論,單就書房而言,就有兩間,每間都寬敞明亮,令人羨慕。實木書櫃直到房頂,頂天立地的三大書櫃,書櫃裡擺滿各種書籍。這些足足有好幾萬冊呀!望著這滿房的藏書我內心不由感嘆道;一個縣城的作協主席竟如此愛書,想起那些居住在大城市裡的所謂的作家、文豪大佬們,又能如何?拓毅的書房,名為乾和居,我不知道這三個字取自何方,但我明白他之所以取此書房名,也是因為他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謙和、為人低調,這也正是他的人品所在之處!

次日早上,因榆林一文友邀請不得不離開子洲,臨別時拓毅主席特送我子洲餜餡作為禮物,他的這一禮物很是令我感動。子洲餜餡是用油酥麵糰手套皮,包棗泥餡,用木模壓中點紅,外沿鼓園如輪,成形數個之後,擺入平底爐鍋內,上下文火,烤至焦黃。古人常用來祭祀祖先或敬供神靈,故又名:“果獻”。南鄉民俗青年男女訂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個餜餡為禮,平時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子洲周家礆的餜餡最有名氣。子洲餜餡在陝西是出了名的特色糕點,也是子洲名副其實的特產。

子洲之行雖短而急促,但能交之良師益友,此生足矣!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以文會友,無需老少之分!作為晚輩之後生,理應前來拜訪學習,故藉此筆墨紙硯,寫醜文一篇,以表真誠之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