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大抵是劉備的人格魅力與交友手段都非常出色,以至於與他有過往來的名士、才子,大多都曾被其折服。對比之下,徐庶的離開難免會讓人感到有些“意難平”。對此,小說《三國演義》曾給出了一個恰當解釋:

劉備得到徐庶後,如虎添翼,屢次擊敗曹軍;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見狀,便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跡給徐庶寫了封信;後者收到信後,方寸大亂,只好被迫前往曹營。對比正史中的記載看,徐庶為母奔曹,確有其事;但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人,卻是小說家杜撰。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歷史上的三國沒有筆跡模仿專家。於此處,羅貫中的“移花接木”之筆再現:程昱雖然沒有假冒他人筆跡,但在正史記載中,鍾會、劉放的確做過此事;此外,當時還有一樁非常典型的筆跡鑑定案例,開刑偵之先河。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上圖_ 程昱(yù)(141年—220年)

一、名將的隕落:鍾會爭權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正當鍾會率魏軍主力與姜維對峙時,鄧艾卻率領一支偏軍偷渡陰平,直取江油、綿竹乃至成都。諸葛瞻父子戰死後,後主劉禪迫於譙周等“投降派”的壓力,自縛請降,蜀國由此宣告滅亡。立下如此奇功,鄧艾也難免有些飄飄然。

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艾)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按照慣例,給蜀漢降君、降臣們封官的人,就算不是坐鎮大後方的司馬昭,也應該是三軍主帥鍾會。

是以,鍾會焉能不怒?裴松之引《世語》中提到:鍾會曾命人攔截了鄧艾的邀功書信,而後竟模仿其筆跡重寫了一封,以示鄧艾“辭指悖傲,多自矜伐”。

他這個招數,也並非第一次使用,其高超的書法造詣來自於鍾繇。作為著名書法家鍾繇的老來子,鍾會備受父親寵愛;耳濡目染之下,鍾會從小便習得一手好字,還學會了模仿他人。少年時,鍾會所書便被世人誤以為是阮籍所寫;後來,他還模仿大外甥荀勖筆跡,騙來了他的寶劍。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上圖_ 鍾會(225年—264年),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

當然,鍾會的這項技能也並非都是“小打小鬧”。諸葛誕叛亂時,全懌(東吳名將全琮之子)曾引兵來援,鍾會見狀,遂以全輝、全儀名義詐騙全懌,成功令他與諸葛誕離心,最後歸降了司馬氏。

及至鄧艾滅蜀,居功自傲,鍾會大怒,遂故技重施,引起司馬昭對鄧艾的猜忌;加之衛瓘等人的幫腔,鄧艾最終以謀反罪被論處,後冤死於鍾會叛亂。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上圖_ 鄧艾(本名鄧範,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

二、離間計原型:劉放改信

回到開頭,小說中關於“書信詐騙”的經典案例還有一處:即曹操與馬超、韓遂的大戰。當時,馬兒勇不可當,又通謀略,故殺得曹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這讓曹操不得不放棄與馬超的正面決鬥,改用離間計:

在送往韓遂的書信中,有幾處關鍵地方被人塗抹,馬超見狀,果然生疑。伴隨著關中軍閥的內鬥,曹操如願取得了這場大戰的勝利。

有意思的是,這個廣為世人熟知的“反間計”,確實有歷史原型。據《三國志·劉放傳》記載:“青龍初,孫權與諸葛亮連和,欲懼出為寇。邊候得權書,放乃改易其辭,往往換其本文而傅合之,與徵東將軍滿寵,若欲歸化,封以示亮。”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年號加“初”多指元年(但不是絕對)。按通稱,早在青龍元年(233年),諸葛亮便打算與孫權聯合同擊曹魏看。結果沒想到,孫權的書信卻落入了劉放手中。在這位“假冒高手”的炮製下,孫權寫給諸葛亮的信竟然被篡改成了孫權寫給曹魏名將滿寵的。是以,諸葛亮收到信後,命人將其抄送給了東吳;儘管孫權極力解釋,但從吳蜀兩國的動向看,劉放此舉的確起到了一定效果。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蜀建興十年(232年)冬,諸葛亮曾“使諸軍運米,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結合曹魏方面於233年截獲孫權的書信,可知諸葛亮在準備好糧食、軍械等物資後,確實打算與孫權聯合。然而,直到234年春,諸葛亮的使臣才前往東吳。

須知,孫權、呂蒙曾背刺過關羽,吳蜀雙方就荊州歸屬還曾大戰於猇亭;至劉禪繼位後,即便吳蜀兩國重新握手言和;但雙方之間的信任基礎,遠不如從前。因此,劉放篡改的書信雖說不能讓吳蜀兩國大打出手,但起碼能讓本就對東吳不太放心的蜀漢,暫緩其進攻腳步;這對曹魏而言,就已經足夠了。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上圖_ 東吳版圖

三、筆跡的鑑定:國淵捉賊

倘若吳蜀兩方能出現一位筆跡鑑定高手,說不定他們放下芥蒂的時間將會更早一些。但可惜的是,這種人才還是出現在了曹魏。曾位列曹魏九卿之一的國淵,便是一位筆跡鑑定高手,他還是首位將這種手段運用在“刑偵案件”中的人。

據《三國志·國淵傳》記載:“時有投書誹謗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淵請留其本書,而不宣露。”曹操征討關中期間,後方有人偷偷地寫匿名信給他“潑髒水”。對於這種行為,曹操深惡痛絕;經學大家鄭玄的高徒國淵見狀,便主動請纓。經過對書信內容的分析,他斷定作者必然十分熟悉張衡的《二京賦》。在當時“文化壟斷”的背景下,學問多掌握在大儒、名士或世族手中。匿名者對《二京賦》頗為精通,要麼曾受學於一方大儒,要麼就是專門講解《二京賦》,且必然有一定名氣。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上圖_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

在縮小了範圍後,國淵便派出了三名年輕人,讓他們以求學為名,前往四處拜訪那些以講解《二京賦》出名的名士、儒者。之後,三位年輕人便以“外出學習需要憑證”為由,請這些老師親筆手書一封封信箋。如此一來,國淵便輕易得到了這些“嫌疑人”的筆跡。透過與匿名信的對比,他很快便鎖定了其中一人;經過審訊,此人正是在背後抹黑曹操的那位匿名者。

至此,這樁連曹操都束手無策的“懸案”,就這麼被國淵運用“筆跡鑑定”的方式破解了。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這些用筆跡模仿與鑑定的案例,也為後人提供了不少思路。著名美男子潘安,便曾冒充太子筆跡,助賈南風“坐實”了太子的“謀反”罪名。

程昱模仿徐母筆跡騙來徐庶,三國真的有筆跡模仿與鑑定專家嗎

上圖_ 賈南風(257年-300年),即惠賈皇后,小名峕(shí)

諷刺的是,“毒後”賈南風禍亂朝政,竟引火燒身,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最終死於非命;而他的幫兇潘安,不僅也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還淪為了當時人的笑柄。可見,“作弊”自有風險,諸君還須警醒。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