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初期,能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

許多清朝題材的影視作品,劇中清朝軍隊都是手持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其實這是與歷史相違背的。真實的清朝軍隊是冷熱兵器並用,只不過清中後期火器製造工藝差、材料劣。但是清朝初期還是重視火器的發展,當時製造、研發水平與世界基本上是同步的。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清朝初期研發的一種火炮。

清朝初期,能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

上圖這門短身管的前裝大口徑銅製炮,炮身短粗,有六圈加強箍,炮中部置耳,用以支撐炮體和調整射擊角度。該炮長70釐米,口徑21。2釐米,前膛深37。5釐米,藥室深16釐米,直徑10釐米。是清初著名武器發明家戴梓於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所發明。因此炮口徑大,具有很大的威力,殺傷面積也大,破壞力強,被康熙皇帝賜名“威遠將軍炮”。該炮無論是效能,還是製造工藝等方面都達到了高峰。

清朝初期,能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

威遠將軍炮重280公斤,除發射實心彈外,還能發射鐵殼開花彈。發射開花彈時先將火藥裝入藥室,中間隔塊木板,加1寸土,然後將炮彈放入前膛,彈外用火藥填實,再隔一層土。發射時,先從炮口點燃開花彈引信,在速燃炮身火門上引信,炮彈射出,迸裂四散,最為猛烈。此炮射程以裝藥多少和炮身高低決定,一般45度時射程大約在2華里到3華里之間。

清朝初期,能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

康熙年間平定西北噶爾丹叛亂和清軍多次對敵作戰中,威遠將軍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康熙三十五年,即公元1696年,清軍在昭莫多與噶爾丹叛軍進行了一場大戰。此戰是清王朝擊敗噶爾丹叛軍很關鍵的一仗。當時噶爾丹率騎兵3萬東下。康熙帝令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統兵9000,側擊叛軍。令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統兵46000人,切斷叛軍退路。康熙帝親率八旗兵和火器營共32900人迎擊叛軍。威遠將軍炮也隨隊出征。

清朝初期,能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

昭莫多戰役是一場伏擊戰,康熙帝命令費揚古埋伏在圖拉河對岸密林中,噶爾丹叛軍離昭莫多30華里,費揚古派4百騎兵誘敵,且戰且退,將叛軍引入埋伏圈,清軍用火繩槍、弓箭朝叛軍射擊。噶爾丹叛軍裝備大量土耳其重型火繩槍,下馬向昭莫多清軍陣地猛攻。清軍是鳥銃,就是輕型火繩槍,抵不住叛軍火器,趕緊調輕巧的威遠將軍炮上來還擊。

威遠將軍炮猛烈開火,聲音震耳欲聾,開花彈在叛軍陣中爆炸,造成了大量傷亡,叛軍攻勢被打退,但是噶爾丹不甘心,又組織兵力進攻,但是又被威遠將軍炮打得損兵折將,開花彈一炸一大片,噶爾丹叛軍又受挫,攻勢減弱。此時清軍騎兵要襲擊叛軍後隊家眷和牲畜,因為威遠將軍炮輕小,好攜帶,便又用作偷襲。在朝叛軍後隊開了3炮後,巨大的破壞力和殺傷力,把叛軍的意志擊垮,驚慌失措,狼狽而逃。此次平叛戰役,威遠將軍炮功不可沒。

清朝初期,能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

清朝初期,威遠將軍炮能發射繼承自明朝的開花爆炸彈。可到了雍正年間,滿清統治階級不重視科技,開花彈技術居然失傳了,致使威遠將軍炮只能發射實心彈。以後清朝火器技術漸漸落後,到清末面對西方堅船利炮,只能被動挨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