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朝既悲催又幸運的藩王,被自己奴僕欺壓,也收穫愛情的梁莊王

朱瞻垍為明仁宗朱高熾庶九子(生於永樂九年),生母為恭肅貴妃郭氏。朱瞻垍雖然不是嫡出,但是出生後的各項待遇甚至不差於“好世孫”朱瞻基。因為他的生母出身高門而且很受仁宗的寵愛。

注:郭氏的祖父(武定侯郭英)為少數能熬過洪武朝的開國元勳之一。除此之外郭氏一族也有多人與皇族聯姻,例如太祖寵妃郭寧妃是郭氏的姑祖母、郭氏的伯父尚永嘉公主、還有兩個姑姑成了王妃等。

明朝既悲催又幸運的藩王,被自己奴僕欺壓,也收穫愛情的梁莊王

仁宗寵愛郭氏到了什麼程度呢?一登基就將郭氏冊立為僅次於皇后的貴妃(皇后只能是太祖欽定的王妃張氏)。為了照顧郭氏,仁宗在冊封繼任武定侯時無視了“立嫡立長”的規矩(本該授予郭英的長孫),把侯爵封給了郭氏的親弟弟。

注:關於明仁宗的猝死,有一種說法“張皇后或朱瞻基謀殺說”也是基於這點。此說法認為張皇后擔心仁宗會廢朱瞻基傳位於郭氏的兒子。

但是朱瞻垍也是非常不幸的,因為他的“嫡母”張氏(誠孝昭皇后)非常不喜歡他的生母,更不幸的是張皇后是整個明朝最有權勢的女人。

張皇后不喜歡郭氏的原因並不複雜。首先張皇后忌恨郭氏與她爭寵,其次仁宗突然暴病駕崩,張氏也要清除不利於自己兒子登基的隱患。無論郭氏母子本意如何,他們的地位和背景就是原罪,他們就是張皇后眼中的隱患。

張皇后對付郭氏的手段極其粗暴和殘忍 –

賜死

,她給出的理由也極其地牽強 ——

為仁宗殉葬

雖然太祖制定的殉葬制度,要求皇帝死後他的所有嬪妃都要殉死。但是太祖自己在有意無意之中留了個口子,他死前赦免了張美人。後世之人(主要就是明仁宗的張皇后)為了免於殉葬厄運,就利用這一點給殉葬做了減法。

注:明成祖和明仁宗在駕崩前並未留下免除某個后妃殉葬的遺命,張皇后之前的兩任皇后沒有殉葬只是因為她們都薨逝於皇帝之前。按照太祖的規矩,張皇后本人也是需要殉葬的。

一般無子嗣、無背景的女子才會被強迫殉葬。如仁宗的賢妃李氏因育有三子沒有殉葬;沒有子女的敬妃張氏因為是靖難功臣張輔之後而被特免(“

以勳舊之女特恩免殉葬

”)。

郭氏生有三子(滕懷王朱瞻塏、梁莊王朱瞻垍、衛恭王朱瞻埏),同樣也是勳貴之後,所以她也不需要殉葬。但是此時已成為太后的張氏一口咬定她“自願”,那除了殉葬還能有別的選擇麼?

況貴妃所出,有滕懷王、梁莊王、衛恭王三朱邸,在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是時六宮止以貴妃為極貴,下中宮一等......

《萬曆野獲編》

明朝既悲催又幸運的藩王,被自己奴僕欺壓,也收穫愛情的梁莊王

這突如其來的殉葬對於郭氏的三個兒子打擊非常大,一個月後三兄弟中的老大朱瞻塏(16歲還未就藩)因傷心過度而薨逝,而且因絕嗣而除國。未滿15歲的朱瞻垍也被從根本上改變了性格,從此疑神疑鬼,心中充滿了對皇權的畏懼。

宣德四年已正式成年的朱瞻垍離開京師至安陸州(今湖北鍾祥市)就藩,雖然小心翼翼但還是惹來了禍事。朱瞻垍就藩後,按照慣例上表謝恩。但是他在用璽時出了差錯,不能加璽的副本也被他蓋了印。

注:明朝上交朝廷的正式奏疏、表章等檔案的副本是供朝廷內部在需要的時候傳閱用的,因此規定不蓋章以免被誤作正式檔案。

不知為何,禮部揪住這個小事兒不放,要求捉拿梁王府長史等屬官治罪(處罰藩王的一種方式,類似“打臉”)。宣宗雖然沒有同意禮部的要求,但是要求禮部下文申斥王府屬官。這讓本就疑神疑鬼的朱瞻垍愈發地誠惶誠恐,疑心病也更重了。

別的藩王到達藩地後,不說蹂躪軍民、為非作歹(例如秦王、代王、魯王等),起碼也都放飛自我、恣意享樂了。但是朱瞻垍不但行事謹小慎微、畏手畏腳,他連自己的奴才都不敢管。

明朝的藩王內府日常役使的男性僕從也是宦官,這些宦官統歸王府“承奉”這個機構管理(長官叫承奉正)。王府承奉和王府長史是明朝宗藩的兩個主要附屬機構,一個主內一個主外。

永樂之後藩王們普遍失去了政治權力,相對來說王府承奉在宗藩內部的權勢就更大一些。這些極其善於察言觀色的宦官很快就發現了他們王爺與眾不同的地方 —— 性格壓抑的膽怯而懦弱可欺。

主子畏手畏腳,奴僕們自然就變得恣意任性,甚至奴大欺主起來。承奉正孔勤日常見到朱瞻垍態度倨傲不說,還視朱瞻垍為“僕”。朱瞻垍言行稍有不順,他就張口斥罵,甚至於追打朱瞻垍。搞得朱瞻垍一度不堪其辱,竟然有了自殺的念頭。

后王府長史將這些事兒上報給了宣宗。宣宗得知後極為震怒,他直接跳過了常規的偵查審理環節,下旨要求將孔勤械送京師,他要親自處置。

明朝既悲催又幸運的藩王,被自己奴僕欺壓,也收穫愛情的梁莊王

勤狠傲,屢侮慢王,至出詈語。又嘗踢王所坐胡床仆地,迫逐王入臥內。王不能堪,欲拔刀自殺,左右救止之。事聞,上大怒,遣人執勤罪之......

《明宣宗實錄》

這裡需要解釋下朱瞻垍為什麼會痿成這樣,宣宗又為什麼會怒成這樣。

明朝各宗藩下屬的機構以及相關官吏,雖然名義上都是從屬於各自王府,但是他們同時也受朝廷的直接管轄。藩王真想處置他們(例如降罪、升遷、撤銷等),需要向朝廷申請;而朝廷處置他們,並不需要藩王們的意見。

所以這些王府屬官實際身兼兩“職”,一是輔助藩王料理藩國,二是替朝廷監視宗藩,而且後者實際重於前者。藩王和王府屬官們都很清楚這些,大家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因此日常各藩王並不會把自己的“

下屬

”怎麼樣。

個別強勢的“下屬”利用這一點,要挾藩王或宗親們撈些好處,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兒。梁王府承奉就是利用了這一點訛詐了本就疑神疑鬼的朱瞻垍,朱瞻垍可能真的認為這就是自己的皇帝哥哥派來監控、折騰自己的。

即便孔勤等人真的是宣宗派下來的眼線,朱瞻垍只要性格剛強一些,某些地方(錢財方面)退讓一些雙方也就平衡了。但是朱瞻垍懦弱膽怯的性格,讓他只會退讓而且不敢找人幫忙,失去了約束和限制的孔勤等人也就徹底玩脫了。

對於宣宗而言,不論朱瞻垍性格、能力如何,都是他的弟弟。欺侮朱瞻垍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打他的臉。另外幹這事兒的人居然是極為卑賤的宦官,這讓宣宗更加地不能忍。

明朝雖然和唐朝一樣權閹輩出,但是這兩個朝代的宦官還是有本質不同的。簡單說唐朝的宦官是宦官,而明朝的宦官是奴才。唐朝的宦官可以挾制甚至是參與廢立天子,明朝的權閹面對皇權想保命都不可能。

注:唐朝的宦官權勢雖大,但是也沒有誇張到隨意弒殺皇帝的程度。唐朝死於宦官之手的皇帝實際都是死於宮廷政變(假宦官之手弒殺),唯一一個真死於宦官的唐敬宗,動手殺他的又是沒權遭他虐待的低階宦官(類似暗殺明世宗的宮女)。

原因是明朝的宦官本身沒有權力,所謂的權勢都是皇帝想對抗外朝文官或者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出面的事情(整人、收錢等),暫時借予宦官的,需要的時候就收回並讓宦官背鍋。這也是歷史中明朝的眾權閹皇帝一翻臉立即完蛋的原因。

所以說,在明朝的皇帝們眼裡宦官就是用完即扔的工具,尤其是開發出宦官這個功用的明宣宗。這樣的角色現在居然騎到他們皇家頭上,宣宗能不怒麼?

明朝既悲催又幸運的藩王,被自己奴僕欺壓,也收穫愛情的梁莊王

而且這事兒還沒完。孔勤的黨羽知道孔勤到了京師必然沒有活路,孔勤的黨羽也更加明白,孔勤到了京師肯定也會把他們的不法事給抖出來。為了自己,這群宦官又瞄上了朱瞻垍,他們各種手段逼著朱瞻垍給宣宗上了一道為孔勤求情的奏疏。

這既旁證了朱瞻垍的不堪,又把自己送上了死路。因為宣宗不傻 —— “

梁王,朕親弟。為下人侮辱,理應罪之。而王反為救解,此必同類小人迫脅王為此奏

”。宣宗在感慨這個弟弟的無能後,將一眾宦官全部處死。

宣宗的震怒也算是解救了懦弱的朱瞻垍,但這只是暫時的。

正統元年朱瞻垍上疏朝廷,稱自己的王府位置低窪易積水,請求朝廷同意換地重建王府。朱瞻垍之所以膽子大起來,一是他覺得換了皇帝當年所謂的政治威脅已經成為了過去;二是他的五哥朱瞻墡(襄憲王),遷藩(長沙遷到襄陽)這麼折騰的事朝廷都同意了。

但是朝廷非但沒有同意給他換個王府,明英宗還下書將自己叔叔給訓斥了一通。只是大家都清楚八歲的英宗不過是在代傳張太皇太后的意思罷了。

上以湖廣連年荒旱,軍民艱難,王府豈易更建。其令三司於秋成後修理。

《明英宗實錄》

朱瞻垍這才明白,雖然都是兒子,但是朱瞻墡是張太皇太后的親子,自己仍然是那個不被待見的郭氏之子。從此之後朱瞻垍又被打回了原形,而王府的新任承奉正自然又不甘寂寞了。很快朱瞻垍又被自己手下的宦官們給拿捏得死死地。

正統二年,朱瞻垍上告朝廷稱,郢靖王守陵使王順侮慢他這個親王,請求朝廷治其罪。朝廷調查之後,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

原來是梁王府的承奉正阮劉私自盜掘郢靖王墓園裡的花木、獸石,王順發現並制止了阮劉的惡行。阮劉心中不甘,也怕王順告發他。他就想搶先一步打擊王順,於是便唆使朱瞻垍這個“工具人”上告王順言語侮慢親王。

只不過阮劉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王順可沒這麼老實可欺。被親王狀告後,他自己跑到京師去申冤。對於阮劉等人而言,盜掘皇族陵墓,十惡不赦,死路一條。朱瞻垍也再次被英宗再次下旨申斥了一通。

不過這對朱瞻垍來說反而是好事兒,他又可以清淨一陣子了。但是第二年朱瞻垍再遭重擊,他的同母弟弟朱瞻埏在北京薨逝(一直未就藩),因無子絕嗣而除國。也就說朱瞻垍的至親全部離世,從此之後朱瞻垍再也未能振作起來,正統六年僅三十歲的朱瞻垍薨逝,無子絕嗣除國。

從宣宗元年開始,朱瞻垍的人生除了窩囊就是悲催,雖然有權力鬥爭的原因,但是不能不說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朱瞻垍雖然封王之後的人生短暫、灰暗而且悽苦,但是也有亮點。

朱瞻垍在宣德二年成婚,但是王妃紀氏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此後妃位一直空懸。直到宣德八年,宣宗為朱瞻垍重新選定了王妃魏氏。朱瞻垍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也難得地收穫了一份寶貴的愛情。

明朝既悲催又幸運的藩王,被自己奴僕欺壓,也收穫愛情的梁莊王

宣宗冊封魏氏的金冊實物(銀製鎏金)

魏氏的年齡就可以證明這一點。魏氏不是從妾提升為妻的,她是明媒正娶進入王府。只是嫁入王府時她已經二十一歲了,這個年紀在古代可不是“大齡剩女”這麼簡單,正常來說作為妻可能都沒人要。

雖然不知道魏氏嫁入王府,朱瞻垍有沒有發表意見。但是朱瞻垍絕對沒有嫌棄魏氏,這點梁莊王墓的考古發掘可以為證。這是唯一個王妃隨葬物品超過王爺的王墓,今天的我們可能不覺得什麼,但是在講究身份和等級的古代,這是非常難見的。

另外魏氏是普通平民出生,她爹的官職是她被選為王妃後封的,還是個沒啥油水的小官,她是沒錢去置辦那數千件金玉珠寶的。如果朱瞻垍不寵愛,這些物件從何而來?(2001年湖北省考古發掘了梁莊王墓,出土文物五千三百餘件,其中大部分屬於王妃魏氏。)

也不是朱瞻垍性格太弱淪為了妻管嚴,因為朱瞻垍薨逝後,魏氏的選擇也旁證了他們的恩愛。魏氏主動表示要殉葬,並多次主動尋死但都被人救下。後英宗下書以朱瞻垍尚有幼女需撫養,令其不得殉葬,才作罷。朱瞻垍能收穫這樣的愛情,也可以慰己一生了。

有些人認為魏氏殉葬只是做樣子博名而已,真想自殺是英宗一句話攔得住的?這種想法有些偏見也忽略了歷史。

那時候殉葬還是制度,真不想死只是做樣子博名聲,如果沒人攔咋辦?退一步說,如果沒人攔自己還可以厚臉皮自圓下來,朝廷給你來個節婦嘉獎並允許殉葬的通告,這不就把自己給折騰死了麼?

之所以英宗表示不同意後,魏氏就只能作罷。是因為她是想死後和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死同穴”。這個需要朝廷和英宗的許可,因為梁莊王的墓原本就不是按照合葬墓設計的,違旨尋死後更難以被合葬。

雖未能殉葬,魏氏的言行也觸動了朝廷。十年後的景泰二年魏氏去世,她的這個願意仍被朝廷的有心人再次提出並且被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