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士庶之爭的激化

為了更為方便地去認識一段歷史,我們通常會選擇一個角度去觀察。那麼,要認識東漢之後的政治文化變化,士家的形成、發展、衰落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在東漢的政治舞臺上活躍著皇權(及其附屬物外戚與宦官)、士大夫、士族與豪族多種政治力量,這些政治力量維持著一種政治平衡,使得皇權較為強大,各種勢力平衡發展,政治文化偏離甚微。但是隨著黃巾起義的發生,這種力量結構在今後一個世紀急速演進。

東漢年間,宦官與外戚、士大夫爭鬥不止,釀成兩次黨錮之禍,朝廷日益腐敗,又逢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黃巾起義爆發。鬥爭不斷的東漢朝廷面對全國性的起義顯得無力,又,光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罷都尉、廢秋式,使地方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喪失。為了鎮壓起義,東漢朝廷又允許地方自行招募兵俑,派兵鎮壓,使這場起義八個月就平定下去。

但是,黃巾起義改變了東漢的政治格局,東漢讓地方自募兵俑的措施,使地方豪族如董卓、孫堅等崛起,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遂改部分刺史為州牧,這使得地方豪族進一步壯大。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為了誅宦官,引外藩董卓進京,因機事不密,何進為張讓等所殺,袁紹、曹操盡除宦官,董卓入京後,廢少帝而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董卓得專朝政。至此,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外戚與宦官的鬥爭結束,外藩軍閥得專朝權,皇權衰微,東漢原本活躍著的皇權(及其附屬物外戚與宦官)、士大夫、士族與豪族多種政治力量,只剩下士族與豪族。

三國:士庶之爭的激化

群雄討董後,形成了幾個地方勢力集團,開始了群雄逐鹿。曹操的勢力本不及袁紹,而終能克紹,與曹操與袁紹對待士族與豪族的政策不同不無關係。曹操出身不及袁紹,曹氏本地方豪族,趁黃巾而起勢,故用人施政不拘一格,清人趙翼說:“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楊阜所謂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乃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婁圭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甚至楊修素為操所賞拔者,以厚於陳思王而殺之。崔琰素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殺之。然後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於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因此,在曹操集團中,有以曹氏、夏侯氏為代表的宗族集團(其亦屬豪族)、以荀彧、鍾繇為代表計程車族集團、以郭嘉、于禁為代表的寒門集團,是故曹氏之為政,必慮諸者而後行之。這使得曹氏集團在東漢末年士族、豪族、士大夫、寒門各方都具有活力的條件下得以整合各方為其所用。反觀袁紹,本士族出身,四世三公,所用之人皆為河北士族,故所行之政多以士族為重,失去了其他勢力的支援。

但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士族處於上升期,這是一股有活力的政治集團。同時,黃巾起義後的群雄割據也使得士族更加具有地域性,在北方,曹操依靠士庶混合集團統一了北方。在江東,孫氏依靠淮北士族與江左士族的聯合建立了割據政權,這一聯合計程車族群體具有很強的排外性,他們以江左士族為本位,深深的影響著今後一段時期內的歷史發展。劉備也在荊州士族與蜀中士族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了西蜀政權。正是這些地域性計程車族構成了三足鼎立的一個動力,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而赤壁之戰中以強不能制弱者,蓋亦有士族之力也。正是南北士族之間的一系列差異構成了南北不能快速統一的因素。

三國:士庶之爭的激化

赤壁之戰後,曹操認識到了這一因素,開始內部的進一步整合。當時,士族正處於上升期,掌握著大量的經濟、思想文化與人才資源,曹操以外番強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人才上與思想上都必須取得士家大族的支援。然而,曹操也看到了只依靠世家大族的弊端,故而釋出求賢令,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這其中包括明顯計程車庶並用的思想。

曹操逝世後,子曹丕即魏王位,丕故為雄才大略之主,然其威望與才略不可比於曹操,加之其篡漢自立的野心需要士族的支援。這時期不得不改變曹操時對士族即打又用的政策,開始懷柔、優渥士族,篡漢自立後,用吏部尚書陳群之言,設立九品中正制:

以品第之法選拔官吏,州設州都,郡設為中正。“……先時國家始制九品,各使諸郡選置中正……茂同郡護羌校尉王琰,前數為郡守,不名為清白。而琰子嘉仕歷諸縣,亦復為通人。嘉時還為散騎郎,馮翊郡移嘉為中正”。由此可見,郡中正由各郡長官推選,而且是現任官兼。《晉陽秋》:“陳群為吏部尚書,制九格登用,皆由於中正。考之簿世,然後授任。”表明魏時已重家世,但還不是完整的標準。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學。如《宋書·恩幸傳序》:“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但無論如何,九品中正制的設立,改變了曹魏政權的結構,使士族崛起,庶族地位下降,士族在東漢以來計程車庶鬥爭中取得更大優勢。

三國:士庶之爭的激化

三國:士庶之爭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