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趙明誠去世後出現傳言說其私通金人,所藏文物丟失後流言逐步消散

李清照這個名字想必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她是我國著名的女文學家,和丈夫趙明誠在一起收集文物,作出著名的《金石錄》。可是大家知道嗎?趙明誠死後竟然出現謠言說其與金國人私通款曲。這件事就被李清照記載在《金石錄後序》裡,也被稱作“玉壺頒金”。

《金石錄後序》是一篇自傳性的散文,主要介紹了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以及《金石錄》的主要內容與成書過程。

除此之外,本書當中也很真實地記錄了他們夫妻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而且“真實”也是這本著作的最大特點,之所以會這麼說,那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正是“李清照”本人。

既然這篇散文是李清照自己寫的,“玉壺頒金”這個事件的真實性自然也是不容置疑的,那麼,在《金石錄後序》當中具體是怎麼記載的呢?李清照寫道:“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

也就是說,在趙明誠病重的時候,曾有一個名叫張飛卿的學士拿著玉壺去找趙明誠鑑定,但只是讓趙明誠看了一下就走了,其實那壺並非是用玉石打造的,而是由品質十分普通的珉石打造的。然而,等到趙明誠死後,不知道是誰開始在四處傳播說當初趙明誠曾建鑑定過的那把玉壺竟然被獻給了當時已經侵佔了南宋大片領土的“金國”。

趙明誠去世後出現傳言說其私通金人,所藏文物丟失後流言逐步消散

李清照

正因如此,便同時有人說趙明誠在生前曾經暗通金人,而這些說法自然便讓李清照十分害怕,雖說李清照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才女,但是,面對“通敵大罪”難免她不會害怕。

面對那些“流言蜚語,李清照既不敢出面辯駁,但也不甘心就這麼接受,為了能夠儘快地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為了能夠向朝廷和世人表達趙明誠和自己其實是被冤枉的,於是李清照便下定決心要把家中積攢的大量“古物”全都獻給朝廷。

此外,早在李清照聽到那些“流言”的時候,其實她心裡就想明白了,一定有人在打他們家裡所珍藏的“古物珍寶”的注意,所以,才編造了這麼一個“流言”。

原本趙明誠還在世的時候,由於他本身還有官職,所以,沒有人敢去打那些珍寶的主意,而就在趙明誠死後不久,“玉壺頒金”的流言便忽然出現了。

不得不說,在趙明誠病重時前去鑑定玉壺的那位張飛卿有很大的嫌疑,究竟是他真的將那把壺獻給了金人,還是說恰恰是他藉此製造了流言,目的便是為了搶奪李清照家中的那些珍寶,畢竟,李清照一個女人家勢單力薄,想要很好地守住那些珍寶是極其不容易的。

李清照緊追南宋皇帝獻珍寶,珍寶盡失之後名譽得保

既然“珍寶”已經難以守住,而且,此時的禍患正是由趙明誠有著“鑑寶之能”所引發的,所以,李清照才決定要把家中的全部“珍寶”都捐獻給朝廷。

趙明誠去世後出現傳言說其私通金人,所藏文物丟失後流言逐步消散

李清照

然而,不曾想,當時金兵一路向南攻打,南宋皇帝也一路向南逃到了越地,而等到李清照帶著大量的“珍寶”趕到越地的時候,皇帝又跑到了其他的地方。

正由於“珍寶”的數量巨大,據記載有“十五車”之多,李清照不可能一直押送著並且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地區到處亂跑,所以,最後乾脆就只能丟下不管了。

十五車的“古物”可以說是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一生所積攢的全部財富所在,而面對“暗通金人”的罪名以及要在亂世當中求生存,所以,李清照才當機立斷地捨棄了這些“珍寶”。

不過,可惜的是,這些“珍寶”最終並沒有落在南宋朝廷的手中,而是被當地的叛軍給搶走了,全部都進到了一位“李將軍”的府裡。而就在李清照失去了全部的“珍寶”之後,“玉壺頒金”一事也漸漸地不了了之了,基本上沒有人再提起,趙明誠和李清照的名譽這才得以保全。

而奇怪就奇怪在這裡了,為什麼在李清照失去了全部的“珍寶”之後,“玉壺頒金”的流言便隨之而消失了呢?不得不猜測,當初這個“流言”就是有人居心叵測地想搶奪那多達十五車的“珍寶”而精心策劃的。好在李清照的“格局”夠大,聰慧過人,想到了那些“流言”背後的動機,這才能夠及時地捨棄那些招致禍事的“珍寶”,成功地將目標轉移到了他人的身上,那麼,“暗通金人”的流言自然便會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