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今天要分享的是三十六計的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 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謬乎?”約在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年),范雎因避難由魏入秦。秦昭王知其能,遂以上賓相待,向他長跪而三問計。當時,秦欲統一天下。范雎在分析了秦王對外政策的失誤之後,給秦昭王獻上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秦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秦昭王開始圖謀併吞六國,統一中國,但在策略中卻實行近郊遠攻辦法,準備聯合並越過韓魏諸國而遠征地處東海之濱的強齊。范雎認為秦昭王這樣做是失策。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出兵攻齊,還必須經過韓魏諸國。出兵少了,則不能給齊國造成致命的傷害;出兵多了,勞師遠征,又會給秦國自身造成大的損失。我猜想大王的意思是想讓自己少出兵,而讓韓魏兩國的軍隊全體出動吧!但這樣做合適嗎?韓魏兩國會幹嗎?何況即使秦國打贏了,你也無法得到齊國的土地。因而不如反過來,遠交近攻,派遣使者主動與相距較遠的齊國結盟,而首先攻戰身邊的韓魏諸國。這樣,滅一國就可得一國的土地,秦國就會越戰越強大,大王的霸業就可以成功了。秦昭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此後,遠交近攻便成為秦逐步併吞六國的基本國策,並由此最終統一了天下,建立秦帝國。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秦昭王

比較著名的戰例有:趙匡胤上臺後,杯酒釋了老戰友們的兵權,馴服了節度使,殺了兵變時為他開門放行的封丘守門官,這一些均為近攻。同時,趙匡胤也十分善於注重遠交。他很注意發現人才,啟用了很多沒有資歷但很有才學的人擔當重任。陳橋兵變時,陳橋守門官忠於後周,閉門防守,不放趙軍透過。趙軍改走封丘,封丘守官開門放行。趙匡胤當皇帝后,殺了封丘守門官,啟用了陳橋守門官。

一次,趙匡胤宴請群臣,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酒,當眾痛哭後周故主。有人上奏說應當嚴懲。趙說:“在世宗時,我和他同為朝臣。一個書生,哭哭故主,沒有什麼問題,讓他哭吧!”王著什麼事也沒有。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遊,突然,有人向他射來一箭,正中黃龍旗。禁衛軍大驚,有人上奏追捕殺手。趙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下令不準禁衛軍追捕射箭人。趙匡胤的近攻,有效地抑制了功臣和皇親國戚勢力的不良發展;遠交網羅了大批人才,寬鬆的政治氣氛與社會環境,促進了國家的發展。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的謀略,不只是軍事謀略,更多地是指政治戰略。遠交近攻是戰備方面的運用,不是具體的戰術運用。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分化瓦解敵人的聯合陣線,防止敵人聯合行動,有利於我方將敵人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