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時代新“王者”之爭!】

上篇文章《大眾所瞭解的“鉅鹿之戰”,實在錯得離譜》,因為要概述整個鉅鹿之戰的歷史真相,涉及到的內容太多,所以顯得較為籠統,條理也不是很清晰,本篇將就決定鉅鹿之戰戰局走勢最關鍵的因素展開分析,重點還原項羽與陳餘這兩大核心人物的貢獻,以及“鉅鹿之戰最關鍵的一天”。

廣義的鉅鹿之戰,應該是從前208年閏九月邯鄲城被攻下、趙王歇和張耳的趙軍退到鉅鹿城作為戰役起點,至前207年1月王離軍團覆滅整個戰役結束,前後持續5個月左右。

狹義的鉅鹿之戰,便是我們熟知的最後的“決戰階段”,前208年12月項羽率領楚軍孤軍作戰,“痛擊”章邯城南軍團,逼迫章邯退軍,然後楚軍和諸侯聯軍一起包圍王離軍團,於一個月後將之完全殲滅。

在決戰階段之前的三個多月裡,整個戰役的形勢無疑是在朝著“大決戰態勢”演進,尤其是山東義軍方面,各路諸侯軍隊都以鉅鹿城為目的地,陸續向此聚集。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對此最消極的,當屬楚軍,這要歸咎於當時的楚軍統帥宋義。

按照史書的記載,他當時是抱定“坐山觀虎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類的心思,讓秦軍和趙軍乃至所有諸侯軍隊先行決戰,等雙方分出勝敗、兩敗俱傷,楚軍再全軍出擊,一舉收穫全功。

所以楚軍一直駐紮安陽,前後停留四十六天。

估計這期間趙國方面派來的求援使者,也都被宋義以各種實際困難為由,打馬虎眼忽悠、敷衍過去。

項羽直接指出了宋義“戰略研判”的錯誤所在:“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舉秦強,何敝之承!”

當時的趙軍,連“舊都”邯鄲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戰略要地都沒守住,只能退到鉅鹿城死守待援,形勢已經岌岌可危,秦軍又坐擁絕對兵力優勢,雙方勝負之勢可謂昭然。

宋義這個“漁翁”註定當不成!

而宋義和項羽的根本區別是,各國諸侯和楚國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

也許從長遠看,宋義的判斷是有一定道理,諸侯們個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註定是楚國未來的敵人,勢必難以並存。

但是,在秦帝國這個共同的強敵還沒有被推翻前,諸侯們是各自為戰還是聯合對抗,這可是迫在眉睫的現實生存問題。

如果歷史按照宋義的主張演進下去,山東諸侯大機率將被秦軍陸續各個擊破,宛如二十年前“一統六合”的重演。

而當前的危局下,戰國時代最有名的“合縱”策略便是山東諸侯的必由之路,“以眾弱抗一強”,非合縱不可。

如果大家都被消滅了,壓根沒有未來。那麼,未來可能是朋友還是敵人,還有任何意義麼?

所以,宋義的戰略研判純屬昏頭,昧於形勢,更缺乏大局觀。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事實上,山東諸侯最終能夠推翻秦帝國,正是“合縱”策略逐漸貫徹、各方力量逐漸彙集的成果,做不到這一點,山東諸侯內部將耽於內耗,外部將無法形成合力,笑到最後的,恐怕還是秦帝國。

換言之,時代在呼喚另一個孟嘗君、信陵君,誰能實質實現類似他們兩人的合縱成就,誰就將成為新時代的“王者”!

縱觀秦末,陳勝是第一個眾望所歸的人,但隨著他的消亡,這個位置被空缺了出來。

項梁所立的“楚懷王”熊心,事實上只能號令屬於楚國的各方諸侯,其整體威望與影響力,還不足以填補這個位置。

尤其是項梁之死,嚴重削弱了楚國的實力和威望,放眼當時,似乎連這個“王者”出現的希望都極為渺茫。

但是,隨著各諸侯軍隊齊聚鉅鹿,義軍和秦軍之間的一場大決戰勢不可免。此時的戰略大勢顯而易見,誰能夠贏得這場決戰,誰就將笑到最後,正所謂“一戰定天下”!

而義軍要想取得決戰勝利,就非真正聯合不可,形勢也逼迫著六國諸侯中冒出這樣一個“王者”出來,如果最終無人出頭,主導形成真正合力,那麼義軍的結果就只能是戰敗,隨後被徹底消滅。

這才是決定鉅鹿之戰最終勝敗的最關鍵因素,也是貫穿這段歷史的“暗線”。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結果我們自然都知道,項羽先是除掉宋義,然後在所有諸侯全都怯戰的時候挺身而出,透過“孤勇者”式的“BUG”級逆天表現,徹底震撼、征服所有諸侯,最終成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上將軍”也好,後來的“霸王”也好,實質都是,繼陳勝之後,項羽響應了時代的呼喚,成為了真正名副其實的時代新“王者”!

是他真正實現了山東諸侯的徹底團結,吹響了秦帝國滅亡的號角!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項羽這一路走來有多不易、多勇敢,歷史早已告訴了我們,尤其是在“鉅鹿之戰最關鍵的那一天”,即他“破釜沉舟”之後,和諸侯聯軍取得會師的那一天,面對著一個個慫貨,他最終選擇孤注一擲,向死而生!

縱觀鉅鹿之戰全程,毫無疑問,這一天是最為關鍵的,甚至堪稱整個鉅鹿之戰的真正拐點。

如果那一天項羽退縮了,選擇和諸侯們一起慫,不僅不會有之後的輝煌勝利,義軍最終的結果也將是被“一鍋端”,秦帝國更不會“二世而亡”。

在後世的記載中,項羽也許就是個只會搞內訌、搞兵變的無腦莽夫,甚至都不一定能上史書。

而那一天的“英雄”,原本還輪不到項羽。

在“劇本”中,更該承擔這個使命,也更有望成為“王者”的人,原本是陳餘。

他當時的職務是趙國的“大將軍”,趙王歇、張耳被圍困在鉅鹿城,他身處外圍予以救援,這層身份使得他成為“救趙”聯軍的統帥、協調中樞,雖然沒有經過推選、也未必“眾望所歸”,但是形勢使然,陳餘就是被推到了那個位置上。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事實上正是陳餘在主持著義軍方面的大計,各路諸侯軍前來會和,也都是衝著他來的,起碼要先向他報到,按照史書的說法是:“皆壁餘旁”,都在他的身旁安營紮寨。

陳餘也一直在指揮、協調各方,主導著整個戰局的推進,並一直尋求破局之策。

這其中就包括和項羽的對接,前篇文章已經說過,經過兩人的持續溝通,最終定下了“首先包圍殲滅王離軍團”的戰役計劃。

陳餘當時的首要任務,是給鉅鹿城解圍,起碼要先救出城中的趙王歇、張耳等人和部隊,他把王離軍團作為頭號攻擊目標,正在情理之中。

但是當時的戰局,不打則已,一打就是決戰、全主力會戰,要想圍殲王離軍團,首先就要將它和城南的章邯城南軍團分割開來,同時做到北邊圍殲王離軍團、南邊阻援章邯城南軍團,兩邊都得兼顧而且都不能有失。

這個極度冒險、“自殺式”的決戰計劃,大機率是出自項羽,但陳餘也有貢獻。

陳餘的用兵風格,在後來井陘之戰和韓信的交手中有過體現,即“嘗自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可確診為“蠢豬式的宋襄公”的中級症狀。

這個風格,會讓陳餘傾向於選擇和秦軍進行堂堂正正的決戰,這應該是他最終同意項羽的一個實際原因。

無論是陳餘主張的決戰,還是項羽主張的冒險,總之兩人一拍即合——

豁出去了,幹他丫的,決戰!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這一點相當關鍵,只有陳餘這個義軍統帥最終定下了決戰決心,才能搞清項羽“破釜沉舟”的真正動機。

如果不是從陳餘那裡收到了迅速決戰的通知或者命令,項羽再魯莽無腦,都不可能玩出“破釜沉舟”的騷操作!

在當時項羽的眼中,渡河與聯軍會師後,就將立馬展開義軍和秦軍的大決戰,既然大戰已經迫在眉睫,為了鼓舞士氣,他才“破釜沉舟”,讓楚軍全無退路,並藉此給楚軍的戰鬥力加“buff”。

但是項羽沒有想到,他“滿懷希望”的來,卻被陳餘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按照既定戰役計劃,陳餘做到了將諸侯聯軍至少絕大部分調動到鉅鹿城東甚至城南,一旦楚軍到來,他們就將實施大範圍穿插分割,切斷王離和章邯之間的甬道,隔絕秦軍兩大軍團,北攻王離、南阻章邯!

但是令陳餘也完全沒想到的是,在戰役計劃剛開始展開實施的關鍵當口,所有的諸侯主將都退縮了,畢竟“中心開花”實在是太過冒險了,包圍不了王離怎麼辦?打不過秦軍怎麼辦?要是最終落入王離和章邯的反包圍圈,不就被徹底一勺燴了麼?

這些山東諸侯,是要比宋義強一點,但也只強那麼一點點。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陳餘並沒有成功說服各位主將,這原本該是他的首要工作與職責,但偏偏這最重要的一點,他沒有做到!

結論:陳餘本該是時代新“王者”的頭號競爭人選,然而他終究錯過了!因為他沒有實現真正聯合諸侯、凝心聚力的實質要求。

假設一下,如果陳餘當時做到了一點,指揮所有義軍實現了之後的輝煌勝利,就算項羽在過程中戰功赫赫,也應該威脅不到陳餘的地位和威望。兩人之間或許還有更長久的“王者”競爭,但起碼陳餘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更讓人失望的,陳餘不僅沒有說服各國諸侯,還放了項羽的“鴿子”,放棄戰役計劃是背棄,不和項羽並肩作戰是拋棄。

這不僅是將項羽和楚軍置於“進退無路”、只能孤軍作戰的尷尬境地,同時也是將所有義軍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這一點,前人幾乎從未指出過。

因為當時的義軍處於鉅鹿城東、城南,地理上位於王離軍團和章邯城南軍團之間,已陷入理論上的包圍圈,秦軍方面如果南北對進,義軍將勢必被擊潰。

甚至,如果秦軍方面採取更狠的從南北兩側向東進行“鉗形”包抄,將義軍徹底包圍都極有可能,畢竟秦軍的總兵力,幾乎是義軍的兩倍。

事實上,就在項羽和陳餘會師的“關鍵一天”,章邯就已經迅速採取了動作。

無論章邯還是王離,都對戰場形勢洞若觀火,他們也在等著決戰戰機,而這個戰機就是,一旦項羽和楚軍趕到鉅鹿城下,所有義軍就已聚齊,“一戰聚殲”便如“箭之離弦”!

看看史書的記載:“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所謂“與秦軍遇”,這裡的秦軍是指章邯軍(也可能包含王離軍),“遇”是指當頭撞上,這說明——

無論項羽有沒有發起主動進攻,實際上章邯都已經向北打過來了!

所以,如果那一天項羽也慫了,義軍將會遭到章邯的猛烈進攻,主將人心不定、士兵軍心渙散的義軍(包括楚軍在內),被擊敗的機率極大。

這說明陳餘不僅昧於形勢,還昧於戰局,做不到“先發制人”的義軍,必將落入“被制”的危險境地。

相比陳餘,項羽可是軍事天才,戰場嗅覺一流,哪怕是出於自保的私心,他也無比清楚眼前的危機,他決不能坐等被消滅,必須放手一搏!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正是他的這次臨危抉擇,最終創造了戰爭奇蹟,也讓他徹底超越陳餘,一舉成為名副其實的時代王者。

後世總是理解不了鉅鹿之戰勝敗的直接原因,總覺得章邯10萬軍團也好、王離20萬軍團也好、秦軍40萬總兵力也好,怎麼就是打不過項羽的區區5萬楚軍!

原因很簡單,就是打不過!戰鬥力不如!

不光40萬秦軍,後來的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都被項羽區區三萬騎兵給虐的找不到北!

這就是項羽的“勇”之神奇,完全不講沒有任何道理,就是真正的“力”之極限,不僅同時代的所有對手都被虐的徹底沒脾氣,就連本陣營的將軍也只能五體投地,“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大概只有韓信能例外。)

在這“最關鍵的一天”中或者稍後一兩天內,應該還發生過一件深刻影響戰局走勢的大事件,常被後世所忽略。

這就是,王離軍團到底是怎麼陷入的包圍圈?

按照戰局推演,楚軍的孤軍出擊、以一當十、大獲全勝,以陳餘為首的諸侯聯軍不僅大受震撼,也大為振奮,終於有了和秦軍全面決戰的信心,他們敢動了!

那麼此時,陳餘和項羽之前所制定的“包圍王離軍團”的戰役計劃就完全可以實施展開了。

所謂“機不可失”,義軍肯定是在項羽出擊獲勝後的極短時間內就採取了動作,從而在項羽和章邯激戰的同時,就完成了對於王離軍團的包圍!

也就是說,諸侯聯軍只是最開始“作壁上觀”,稍後便全部投入到了戰場!這才是真正的戰爭!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從之後王離軍團被徹底全殲的史實來看,這個包圍圈堪稱四面八方的“天羅地網”。

王離也不是傻子,糧道被斷、身陷重圍的他必然會選擇突圍,章邯更是明白,他必須救援被圍的王離。對兩人來說,時間都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最初的幾天裡,秦軍和義軍進行的是完全徹底的大決戰!

無論是圍殲王離的戰場,還是阻援章邯的戰場,義軍和秦軍之間都在進行著殊死搏殺,戰況一時間異常慘烈與焦灼!

寫到這裡,我竟然有些熱烈盈眶,義軍終於實現了徹底團結,以弱對強,拼死搏殺,在同大秦帝國的大決戰中誓死競爭中華大地的未來前途與命運!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後世是將消滅王離軍團的功勞記在了諸侯聯軍的身上,但卻“遺忘”了他們從一開始就付出過的鮮血與努力!陳餘在其中的功勞也不該被無視。

甚至,這裡面涉及到楚軍的戰場轉移,戰鬥力最強的他們,完全有可能在王離強力突圍、諸侯聯軍擋不住的最危急時刻,抽調部分精銳主力前往相助。

即,消滅王離軍團,楚軍也有功勞。

總之,經過楚軍和聯軍(包括鉅鹿城內趙軍)的共同努力,義軍實現了阻援戰場徹底擊潰章邯、逼迫其撤軍,圍殲戰場徹底堵住了王離,將其困在包圍圈裡!

至此,整個戰役已然大局已定,義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接下來就是徹底吃掉王離軍團,至於章邯,他能來救援最好,順勢多殲滅部分秦軍。事實上,章邯壓根就沒有來,他知道那純屬送死。

鉅鹿之戰就這樣以義軍以少勝多而結束,義軍至少殲滅秦軍30萬左右兵力,尤其是全殲了王離20萬長城軍團這支秦軍絕對主力。

輸掉了這場大決戰,大秦帝國滅亡的鐘聲事實上已經敲響,最終覆亡只是時間問題。

“鉅鹿會議”具體的召開時間,實際上很難確定,但可以理解為並非只有一次,畢竟這一段項羽和陳餘等人距離不遠,甚至常在一起討論、指揮整個戰役也應是常事。

只是,此時的義軍最高“統帥”,再也不是陳餘,而只能是項羽。

鉅鹿之戰中的項羽與陳餘(一文看透歷史系列)

解讀鉅鹿之戰前後的這段歷史,項羽和陳餘之間的“王者”競爭無疑是歷史的“暗線”,但是我不希望大家從“陰謀論”的角度出發去解讀,我們更應看到歷史的正面和陽謀面。

一個政治人物或者軍事人物,他們最終的歷史地位,只能取決於他們的實際貢獻,無論他們是否有私心,只要他們做出了相應的貢獻,促進了歷史的發展,那他們就配得上那個位置。

機會本就擺在那裡,對所有競爭者都很公平,甚至陳餘相比項羽更具競爭優勢,但是,歷史只會獎勵、推崇真正能夠挺身而出、把握住機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