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求甚解讀唐詩》6.生死謎蹤

七歲時,駱賓王就曾寫出過一首“兒歌式”名作--《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童子解吟。

《不求甚解讀唐詩》6.生死謎蹤

元·錢選《王羲之觀鵝圖》

這人若是有點小才,就不太會安於現狀,就總要折騰些事兒出來。

駱賓王也是如此。他為響應徐敬業的“討武”,先是編“童謠”“忽悠”裴炎玩“無間道”,接下來,便充分發揮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寫出一篇感情濃烈、流傳千古的《討武曌檄》(1),以進一步擴大宣傳、掌控輿論、籠絡人心: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

實在是好!鋒芒犀利,氣勢磅礴,至今讀來仍令人熱血沸騰!罵人都罵得這麼“文采飛揚”,罵人都能罵成千古名作,也難怪駱同學被徐敬業這麼看重。

《不求甚解讀唐詩》6.生死謎蹤

宋·崔白《雙鵝圖》

敵人也不例外。武則天很快知道了有這樣一篇討伐自己的“檄文”,便讓人讀給她聽。對前面那些罵自己罵得要死的“文字”,武氏聽了,也只“嘻笑”而已,全沒當回事;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時,武則天不高興了,問臣下:

“這篇文章誰寫的?”

有人告訴武后,說作者是駱賓王。武則天便說:

“宰相安得失此人!”

那意思,駱賓王如此有才,為何沒能為我所用?宰相失職啊!(2)

對方把自己罵成這樣,還想著如此人才應該為己所用,不得不說,此等胸襟,恐怕都沒幾個男人能具備!可以想象,若是換個氣量窄的,非當場回罵過去,或掀翻御案、撕碎奏章、打破幾盞墨盒、踢死御貓御狗、揍太監宮女幾十巴掌,還不解氣,還要下旨非把罵人的抓住千刀萬剮不可。

胸懷就是一個人的宇宙。越能超越自己的自私、狹隘、嫉妒和憤怒,就越能把握機會,戰勝一切。只有井口大,便永遠是隻癩蛤蟆。把目光盯在眼前三米,就永遠擺脫不了偶爾撿到錢的僥倖。你的目光能看多遠,人生就有多精彩;你的胸懷有多大,世界就有多遼闊!

《不求甚解讀唐詩》6.生死謎蹤

晉王獻之《鵝群帖》區域性

似乎一切準備就緒,於是徐敬業在揚州吹響起兵號角,聲威夠足、氣勢夠壯。駱賓王自然也隨行幕府,軍中參政,全面負責“討武”戰爭的宣傳工作。這期間,駱同學曾登上“廣陵(即“揚州”)城樓”,再度豪情迸發寫詩明志: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3)

那意思:“義軍”兵威整肅,能令城上風冷、江中水寒,如今我身披戎裝從軍征戰,就是為了干戈大定之日,載歌載舞地進入長安!慷慨激昂,充滿必勝的信念!尤其這最後五個字,可謂氣魄沉雄。

然而徐、駱等人從正式“發難”到最終敗亡,就只有短短三個來月(光宅元年九月到十一月)。這期間還流播過一則頗具“小說”色彩的傳奇故事:據說徐氏等人起兵後,裴炎為“內應”,世間有“青鵝”兩字“讖語”無人能解,倒是武則天自己先弄明白了,對臣下說:

“此‘青’字者十二月(“青”字拆分而為“十二月”),‘鵝’字者我自與也(“鵝”繁體作“鵝”,拆分後形似“我自與”)。”

於是殺裴炎,十二月前擊敗揚州軍。(4)

徐敬業他們太高估自己、低估武則天了。起兵征討這種事情,無論如何正義,也會給天下蒼生帶來莫大災禍,所以李白詩曰:“

乃知兵者為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5)兵連禍結,是必生靈塗炭、任何時候,用兵都需慎重、再慎重。

《不求甚解讀唐詩》6.生死謎蹤

這場“叛亂”最終以武朝的全面勝利告終,但駱同學在兵敗後的“生死”問題,卻成了千古之“謎”!

《舊唐書》說,駱賓王在兵敗當天便被殺;《朝野僉載》認為駱“投江而死”;而《新唐書》則說駱同學開溜,最終下落不明;《唐才子傳》雲:“傳聞桴海而去矣。”

最具“觀賞性”的說法來自唐人孟棨所著之《本事詩》:駱同學兵敗後還是逃掉了的,但平叛將領因沒能抓到這個“亂魁”之一,擔心被上面問責,就找來兩個和徐、駱長相相似的人,“咔嚓”砍了頭,糊弄上去了事。

但駱同學是朝廷要犯,“開溜”後又能去哪兒、如何隱藏身份呢?

也許,“出家為僧”是個很好的選擇!(6)

《不求甚解讀唐詩》6.生死謎蹤

唐·閻立本《人物故事圖冊》

駱賓王在擔任“明堂主簿”時,曾寫過一首題為《帝京篇》的長詩,當時“以為絕唱”,其中有這樣兩句話:

當時一旦擅豪華,自言千載長驕奢。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

唐人張鷟在《朝野僉載中》說:“賓王后與敬業興兵揚州,大敗,投江而死,此其讖也。”

“讖語”這種說法當然不靠譜,但駱賓王若果真在兵敗後“投江而死”,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唐詩史上所謂的“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最終的歸宿,竟然都離不開“水”!一個溺水嚇死,三個“投水自殺”!

難道他們事先“商量”好的?

難道“四傑”之前世,都是泥捏的不成?

《不求甚解讀唐詩》6.生死謎蹤

唐三彩

註釋:

(1)。又題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2)。《新唐書》卷二百一。

(3)。《在軍登城樓》

(4)。《朝野僉載》

(5)。李白《戰城南》

(6)。《本事詩》記徐、駱二人兵敗後均出家為僧,“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出趙魯《遊南嶽記》)。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