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懷揣36個饅頭上考場,饅頭吃完卷還沒交,可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或許大家都會覺得狀元都是一副謙虛儒雅,滿腹經綸的樣子,和飯量以及能吃這樣的詞彙完全不沾邊。但歷史上偏有些狀元不僅有知識,吃起來也是很厲害的。就好比今天老謝給大家說的這個人物就是知識和食量並存的狀元,他就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李蟠。

他懷揣36個饅頭上考場,饅頭吃完卷還沒交,可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李蟠是一個很聰明的人,36歲就中了舉人,在當地也是一個比較有名氣的人。而李蟠成為“士林”是康熙三十六年時的一次殿試。他表現出色,不僅憑藉自己所學知識快速晉級了,而且還憑藉自身驚人的食量成功吸引到了康熙的目光。

那時李蟠懷裡拿著36個饅頭便走進了考場,我們都知道筆試只需筆墨紙硯就好,可李蟠帶饅頭入考場也是有他的理由的。李蟠長得高大魁梧,一舉一動都很緩慢,寫字更是比一般人慢許多。李蟠想著自己要答題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帶著饅頭可以給自己補充能量。而他自然也做好了“耍賴”的準備,他不僅僅是用心想了, 且真真實實的做了。

他懷揣36個饅頭上考場,饅頭吃完卷還沒交,可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天也暗了下來,很多考生都上交了卷子。考官催著李蟠也趕緊交卷,可李蟠也僅僅只是開了個頭,後面並沒有深入呢。面對催促李蟠也急,請求考官多給他一點時間,沒曾想考官同意了。李蟠見此便安心答題,漸漸的天黑的連試題都無法看清楚了,而他所帶的36個饅頭也吃完了。考官覺得他可憐就給了他一隻蠟燭,還給了他幾個饅頭,李蟠答題的時候一口氣又給吃完了。

他懷揣36個饅頭上考場,饅頭吃完卷還沒交,可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一直到夜深的時候李蟠才交了卷子。康熙聽說了此事覺得他是個難求的苦學之人,就讓他成為了一甲進士的首名狀元,並給其授官翰林院修撰。不久後在士林就傳遍了李蟠是事蹟,也因此從出現了“餑餑狀元”的稱號。康熙親自賜他成了狀元,究竟是看中了他哪一點呢?是因為他的文章優秀還是食量驚人?或者兩個因素都有?對此我們就不從而知了。

有人說李蟠進行殿試時的表現很好,特別是對於河防以及軍政還有吏治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且合情合理,深得康熙欣賞。所以康熙才會欽點他為狀元,而我們從後來《金剛經》以及《東坡放鶴亭記》來看,人們將它們看作寶貝一般,並且競相收藏,可見李蟠的確不一般啊。

他懷揣36個饅頭上考場,饅頭吃完卷還沒交,可康熙賜他頭名狀元

所以說李蟠僅僅因吃而中了狀元是不妥的,即便李蟠有真實力,狀元的名號也為他開了個好頭,可在他的仕途上卻沒有什麼幫助。一直以來李蟠的為人都是剛正不阿的,他的性格在 官場上得罪了許多人。擔任了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以後,沒有多久他就被流放至瀋陽了,三年以後也蒙賜故里,而他的仕途也因此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