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和“勇”,只差一個字,地位竟截然不同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和“勇”,只差一個字,地位竟截然不同

強大的軍隊建設往往是抵禦外侮,抗擊侵略的有力保障,而清朝作為中國的封建末代王朝,其後期軍隊的落後、腐敗是致使中華民族陷入危難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今天就來說說清朝的軍制,我們在各種清朝影視劇中都能夠清楚地看見清朝軍服上的字,要麼是一個“兵”字,要麼是一個“勇”字,那你瞭解在這一個字中隱藏的含義嗎?清朝的“兵”主要就是指八旗軍和綠營軍。相信八旗軍大家早已有所耳聞,它是由滿洲人組成,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經過了皇太極的發展。清軍入關時僅只有二十萬的八旗兵,但是他們受過專業的訓練,在草原上馳騁,所向披靡,以一敵百,將明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使人聞風喪膽。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和“勇”,只差一個字,地位竟截然不同

入關之後,為了維護剛建立的政權,八旗軍就被分為了兩批,一批在京師駐紮,守衛京師,而另一批就散落在各地駐防順便監視、控制綠營。並且八旗子弟可以在自己駐紮的地區進行“圈地”,從此有吃有喝。但八旗軍的雄風卻在這樣的太平日子裡逐漸淪喪,他們整天吃酒喝肉,生活過得糜爛不堪。到了乾隆時期,八旗子弟的戰鬥力竟大大降低,很多時候都要靠綠營來救命。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和“勇”,只差一個字,地位竟截然不同

而綠營的出現主要是由於清軍入關之後,八旗軍的兵力不夠,所以招募了許多漢人和受降明軍來駐守各個地方。在八旗軍腐化的一段時間內綠營產生過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也僅是短暫的,綠營最終也因為種種弊端走上了和八旗軍一樣的道路,變得腐化、衰弱了。在嘉慶時期,八旗軍和綠營軍都無作用了。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和“勇”,只差一個字,地位竟截然不同

既然清朝後期“兵”都無作用了,面對列強的虎視眈眈,內部的起義風雲,又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勇”的作用就出現了。剛開始的“勇”只是為了彌補發生戰事時“兵”缺少的狀況,所以臨時招募一些民眾進行戰鬥,並在他們身上印上“勇”字,戰鬥結束之後就會把他們遣散。所以他們自然也沒有固定的俸祿,沒有編制,就像一樣被人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兵”和“勇”雖然只一字之差,但由此可見他們的地位卻截然不同。但後來由於皇帝早已對腐化的滿洲八旗絕望,開始把希望寄予漢族大臣身上,也就是李鴻章和曾國藩,他們於是聚集了大量的鄉勇,組成湘軍、淮軍,由此“勇”的地位才開始提升,成為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