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默哀!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2日訊(記者 胡宇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默哀!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2017年8月5日,87歲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廣西灌陽黃關鎮聯德村的超級稻攻關示範基地檢視水稻生產情況。圖源:IC photo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袁隆平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

默哀!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湖南日報報道截圖

人物事蹟

《國家功勳相簿》:袁隆平——把對祖國的熱枕結成飽滿的稻穗

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

——袁隆平

默哀!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人物簡介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選擇農業報國

“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袁隆平從小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始終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利益緊緊相連。他有過體育救國的夢想,也曾打算參軍報國,最終,他將自己對祖國的熱忱,結成了一串串飽滿的稻穗。

默哀!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2012年9月2日,四川省成都市,袁隆平赴國家雜家水稻基地成都分中心檢視雜交水稻長勢。圖源:IC photo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因此高產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袁隆平說,新中國成立前,自己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這讓他感到痛心。於是在1949年,他報考了西南農學院。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完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的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為此,他兩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訪育種學家鮑文奎。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憶起那段攻堅克難的日子,袁隆平記憶裡最深刻的細節之一,是揹著足夠吃好幾個月的臘肉,倒轉好幾天的火車,前往雲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研究,只為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袁隆平說,這樣的經歷“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獲得“共和國勳章”後,袁隆平這樣說……

2019年9月29日,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京舉行,“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說:“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他說,來之前他特意跟超級稻告了別,“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在想,我的超級稻長得怎麼樣”…… 即使滿載榮譽、年屆九旬,仍心繫超級稻!

默哀!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簡介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50年來,他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踐行了他“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生產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發明特等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20多項國際國內獎勵,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於196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袁隆平院士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利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技術,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並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強優勢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領導課題組成功突破制種難關,使制種產量逐漸提高,達到全國平均畝產350斤左右。袁隆平院士解決了兩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1989年,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後來又研究並提出兩系不育系原種生產程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1997年,袁隆平院士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第二期畝產800公斤、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並於2012年,領銜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攻關,同時提出了在原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理想株型和保持較高收穫指數的基礎上,以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生物學產量為核心的超級雜交稻育種新理念。2006年,袁隆平院士針對我國人增地減的現狀,提出了運用超級雜交稻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現有4畝地的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提高農民種糧效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科學思路,即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實施,並迅速在安徽、廣東、廣西、河南、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市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兩分田或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糧豐工程,得到了政府和專家的一致認同,已在廣東和廣西實施,均達到了預期效果。袁隆平院士還多次到美國、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地講學、傳授技術,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學員2000多名,並多次去印度、越南、緬甸等國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袁隆平院士先後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出版《袁隆平論文集》、《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雜交水稻學》等專著7部,創立了系統的雜交水稻學學科。

默哀!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