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唐朝衰亡分裂出五代十國,經過混亂的戰爭時期,由宋朝一統。此時的宋朝分成南北宋。然而北宋總共歷傳九帝,歷時一百六十七年。

這段時期裡,北宋因地靠北方,邊境與眾多部落、民族、小國接鄰,故此戰事不斷,甚至到了宋太宗時期,燕雲十六州盡失,導致北宋上下顏面掃地。

宋太宗為了收復河山,於是就發起了著名的“雍熙北伐。當年北宋集聚全朝精英,人才聚結共20萬兵馬轟轟烈烈的出征討伐遼朝,宋軍看似虎狼之師有所向披靡之勢,但為何還是被打敗呢?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一、20萬宋兵北伐,虎頭蛇尾,被遼朝騎兵追著反殺

北宋時期的雍熙北伐有上半場和下半場之分。上半場發生時間在公元986年,當時宋太宗因燕雲十六州被遼國割據,早以對遼人恨之入骨。

時值遼國君主駕崩,新帝剛上位,根基動盪,宋太宗深感時機成熟,就興師動眾,集結20萬北宋最精銳的部隊,調遣全部人才精英,兵分三路大軍,對遼朝發起強力進攻。

由於開戰初期,各路人傑精英雲集,由於宋太宗信誓旦旦的保證,故此士氣一度高漲,將士們抱著偉大宏願,一鼓作氣的過關斬將把遼國軍隊殺得節節敗退,收復一片丟失的河山。

之後,三路宋軍,分別攻向雁門、雄州、霸州,互相照應,聯合推進欲想一舉攻破遼朝國都。

不料,當戰線拉長後,吃敗仗的遼國軍隊反應過來,改而主用騎兵出擊,利用機動性的優勢去剋制北宋步兵,另外遼朝以防宋軍跨越盧龍海岸線,採用海上戰略行軍,就命耶律休哥為前線總指揮官,搶先屯兵盧龍海岸線,阻斷宋軍下海的動機,強行牽制北宋軍隊進行陸戰。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不久,耶律休哥見盧龍海岸線防守目的已達到,就親率三萬精銳騎兵取道涿州攔擊宋兵。至此北宋軍由勝轉敗,瞻前顧後,因為速度上遠不及遼朝騎兵,大範圍處入被動境地。

有些宋軍部隊孤軍深入,後路被遼國騎兵游擊隊切斷糧草供給,導致被迫撤退,最終遼國在這種分散圍擊的戰術對宋太宗的20萬軍隊慢慢損耗,終造成了第一次雍熙北伐宣告失敗。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雍熙北伐下半場,則是由遼國開始反攻。宋太宗進攻失利,急忙下令班師回朝,可為時已晚,派出去的軍隊早期因為大勝得意,均想搶佔軍功,加快進軍步伐,導致深入敵境,此刻又是以步兵為主,在遼國的領土上人生地不熟,光靠兩腳始終無法抵抗來回調動的遼朝騎兵部隊。

為此,北宋軍隊在回撤的過程,大部分情況都是被遼軍追殺,跑不過的宋軍都數慘死在敵方的刀下,故此北伐下半場,宋兵死傷慘烈,毫無勝算可言。就算有大批猛將謀士也無計可施,只有被動迎戰的選擇。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二、引發“雍熙北伐”的主要原因,宋遼內政的區別

雙方的內政起到重要影響。自從北宋的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之後,導致遼朝如虎添翼,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發展十六州。

當時遼朝太后甚為自大的道:“只要漢人們肯由心的歸順我遼朝,接納我朝的統治,能夠有效發展燕雲十六州的農業的話,遼朝就不會用武力去管制燕雲十六州”。

由此可看出,十六州落入遼國之後,那裡的漢族百姓過著形同水火的煉獄生活,生殺大權完全握在遼人手中。

所以宋太宗始終無法容忍這種事發生,其甚為北宋天子,眼看燕雲十六州落入遼人手中,還被遼人用自大口吻嘲笑,於私於公都誓要奪回燕雲十六州,並且想把遼國消滅。

另外,燕雲地域水草豐富,適合發展農業,當中的幽州有北方“糧倉”之稱,如此落入遼人手裡,其糧草得到充盈補充,對培養戰馬更佔的很大優勢,如此一來,當遼國越發強盛後,想必會反過來攻打北宋。

所以,燕雲十六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遼國的經濟,而遼國蕭太后又透過該地區的漢族制度中吸取經驗,為此推行改革,有效緩化內政矛盾,促進了遼國的團結。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相比北宋,自從燕雲地區被割去後,就衍生一系列內政問題,宋太宗駕崩,後由趙光義接替,前朝官員輪換,矛盾漸多,摩擦不斷,正個朝廷內部越來與不團結。

期間,趙光義還不得人心,坊間傳言趙匡胤之死有可能是趙光義所為,故此流言紛紛,趙光義的皇位跟權力威望始終不牢固。

在這種情況下出兵,無疑會容易讓眾將士陽奉陰違,心有不服。然而,在這些內政問題沒得到充分解決的情況下,趙光義就啟動了“雍熙北伐”。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三、北伐的具體過程,趙光義管不住手下,曹彬因 “貪功”全盤皆輸

自高粱河戰役之後,趙光義為討伐遼國進行了諸多準備。公元986年春,雍熙北伐戰爭啟動,整個北宋能運用的力量跟人員都被投入進來,從72個州府徵調人員物質,數目空前巨大,總參戰將士約200000人。

全部精英部隊紛紛出戰,包括皇宮禁軍也無一例外,當時全國上下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誓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在陣容方面,由宋太宗趙光義親征,主帥為曹彬,共統領三十餘名猛將智士,分東、中、西大軍同時出發。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西路大軍,主要嚮應、朔、雲諸州進行部署,副帥楊業領軍,西出雁門關,沿途收復失地,再朝東進軍,跟東路宋軍回合,同攻“糧倉”幽州。

中路大軍,由田重進擔任中軍統帥,於定州進行部署出發,跨越太行山,攻佔戰略要塞沫源縣,阻斷遼朝支援,再跟西路軍匯合,同取代北方向的州城。

北伐東路軍,封曹彬當總指揮,崔彥當副指揮,調集大軍於雄州出發,途徑河北固安地區,再與西路軍匯合攻向幽州。

另外,還有第四路大軍由米將軍任主帥,從雄州出兵,沿西路過河北新城,到達逐州,支援東路軍。

依照此戰術路線,足能有效將遼朝各方支援阻斷,從而被動防禦。殊不知遼朝蕭太后也不是省心的主,聽聞宋軍有備而來,急忙派遣騎兵主力,先去迎戰宋朝的東路軍。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雙方戰爭初期,由於遼朝反應稍慢,使得宋朝三路大軍搶先兵臨城下,由曹彬統領的東路軍氣勢如虹,一路碾壓攻下安南、逐州等城,大將潘美沿西重敗遼兵,奪朔州、雲州等地,第四路軍在米將軍的帶領下又成功在新城力挫遼兵。

初戰告捷,宋軍士氣為之大震,逐越加深入,此時遼朝軍隊速度做出調整,以精銳騎兵主力突擊東路大軍,先誘敵深入,引到廣闊平地開戰,充分發揮騎兵威力,而曹彬的步兵始終不敵遼朝騎兵,為此戰勢扭轉,慘遭耶律休哥重擊。

這些戰敗,導致進攻幽州計劃失敗。然而吃敗的將士,早忘了趙光義的勸告:“持重緩行,毋因貪小利以受敵”。

負責主力進攻的十二萬宋軍,在曹彬的率領下,於逐州跟耶律休哥激戰,前後歷時半個月,彈盡糧絕,逐退兵雄州以待支援。

該主力一退,意味著敗勢已定,其他路大軍收到訊息,只能被動回撤,根本無人敢繼續深入遼地。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撤軍的訊息,傳回宋軍大本營,坐鎮指揮的趙光義大驚,喊道:“豈能有置遼軍於前,自退等糧之道理”。話畢急忙傳旨,命曹彬不得撤軍,但可暫時不進攻,轉向白溝河與其他宋兵匯合,以漲西路大軍之士氣。

透過戰略分析,趙光義在關鍵時刻,採用此舉,估計是想拖延戰局,期待潘美等將士攻陷其他失地後,再命田重進調集大軍趕去和曹彬東路軍跟西路軍匯合,形成最終主力軍,一舉總攻遼軍。

關鍵是,曹彬麾下將士聽聞其他路軍均創下勝績,為主力軍沒勝,故此深覺恥辱,紛紛鬧起了矛盾。

屆時,東路軍內部先亂陣腳,上下不再一心,總指揮曹彬因此也毫無辦法,為了爭搶戰功,不等其他路軍趕來,就自行攜帶五日糧草,搶先進攻逐州。

這番操作引起蕭太后的注意,於是下命遼聖宗,韓德讓等將士領軍在逐州東面50裡處候命,再令耶律休哥率輕騎兵前去攔阻曹彬軍,故此宋軍被迫拖延5天時日才殺至逐州。

此時五日糧草剛好吃完,加之天氣炎熱,將士奮戰疲憊,飢不果腹,就算奪下了逐州,由於城內空無一糧,又只好放棄離去。不料,剛出城沒多久,駐紮在50裡處的遼軍跟耶律休哥的騎兵就隨著追殺而來,殺的曹彬軍兵敗如山倒,狼狽不堪,終使得主力軍大敗,導致影響整個北伐大局。

20萬宋兵進攻遼國,先勝後輸,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雍熙北伐寄託了北宋軍民對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強烈希望。可惜趙光義威嚴不夠無法安定軍心,用人不賢,在屢次失算中,下令調整,不料主帥曹彬忘記了他的勸告,選擇貪功冒進,終輸掉了宋朝主力軍。

還有一點就是,宋太宗忽視了宋朝步兵跟遼國騎兵的差距,導致遼國騎兵利用優勢,強行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