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行在尾閭,站在三頂,坐在會陰,臥在四空

大國崛起 民風尚武  煉拳紀與修行手札

行在尾閭,站在三頂,坐在會陰,臥在四空

太極拳在武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武術又富含哲理,既可技擊又可養生。我們應從人類自身的結構去了解自己,再以太極拳的真髓功法去練習,方可達到養生和技擊的作用。

1.人類未達到自然壽命

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指出,所有的哺乳動物的壽命都是其生長期的5到7倍。馬的生長期是6年,其自然壽命為30到40年;牛的生長期為4年,其最高壽命為20到30年。所有的哺乳動物差不多都能活到自然壽命。而人的生長期為20到25年之間,其自然壽命應為100到175年,但人實際卻達不到,其原因是人類進化引起的。

2。影響壽命的因素

呼吸的改變除人以外所有的動物都是腹式呼吸,肺活量大。而人則是以胸式呼吸為主,因而肺泡的利用少,肺活量小。運動姿勢的改變直立運動影響了骨骼、關節、肌肉、韌帶等傘身運動的幅度,並使脊柱的負荷加大;直立的姿勢使大腦處於最高的位置,導致大腦極易缺血缺氧,平時雙手動作不均衡,致使大腦缺乏逆向調節;由於心臟只進行極度縮小生理強度的慢性運動,使心臟的適應能力減退。這些都使大腦和心臟易發生疾病。

消化功能的改變人與其它動物相比,消化功能萎縮,咀嚼能力下降,消化道內的細菌構成不同,使人類容易出現致命的代謝類疾病。迴圈功能的改變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生活,為了適應四季的變化,面板具有保暖和散熱功能。而人生活舒適,對血管的鍛鍊愈來愈少,加之不良的生活方式,使血管硬化而減少壽命。

3。如何達到或接近人類的自然壽命

想徹底改變這些不良的因素,就要養生和鍛鍊。太極拳對上述人類壽命的不良現象有改善作用。其採用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習練時可使大腦處於靜態,活躍腦細胞,增加腦部血流量,從而達到健腦安神的作用,同時也控制了自由基的過量產生,從而保護自己的免疫功能。正確習練太極拳,可使人體本身

得到關節、肌肉、骨骼、韌帶的合理運動,促進血液迴圈,在正確的心理狀態下,獲得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4 .如何認知太極拳的人體結構

太極拳的基本身法要求,就是完全符合人體結構的,因此說太極拳的運動具有科學性。太極拳的身法要求為沉肩墜肘(上肢)、松胯提膝(下肢)、豎腰立頂(軀幹)、含胸拔背(胸背)、裹襠溜臀(髖關節)、頂頭懸(頭部)、虛領頂勁(頭部)等等。下而分別談談其與人體結構的關係。

虛領頂勁 頭部要注意頭頂(百會穴)、下頦、頸部、視線(眼神)的關係。虛領,即下頦微收,頸部肌肉鬆弛,會使頸椎向上引起。而百會穴的開,則有頂頭懸之意動。這是使頭頸部保持最佳狀態的要求,並是立身中正安舒的首要部分。

沉肩墜肘 要求是沉肩而不是松肩。拳論講“上如浮雲,下如流水”,所以“沉”應該是向足下沉,也就是肩井穴與足下的湧泉穴相通。墜肘,不是由肩到肘,而是由手腕部向肘部松墜,形成肘與肩和手腕部的一個漏斗形。肘尖要有接地感,既能形成上如浮雲的意動,也能走出上臂的支撐、前臂的旋動、手腕的松轉靈活,同時也不失中,可以說肘是定位點,前臂和手是運動點。

含胸拔背 胸部是以肋骨、胸骨和脊柱形成的胸廓,胸廓內有心臟、肺和縱膈、食道、大動脈等重要的內臟器官,使應很好保護的。所以含胸是使胸腔虛空,也就是空胸而實腹,空胸而緊背。即以自己的膻中穴到胸前20釐米處,形成一個氣場,以上肢的活動來保護胸腔。拔背是使頸椎的最後一節放鬆,可以使頭部活動自如正直,同時有弛項感,這樣就能做到全身的中正安舒。

豎腰立頂 因為人類是脊椎動物,脊柱是支撐全身的支架,腰椎共五節,上接胸椎、下連尾椎,是人體上下相連的支架,其中以三四腰椎最為吃力,也是腰部屈曲的關鍵所在。豎腰是腰椎一節節向上疊加,使脊椎在自然彎曲中,有中正之勁。豎腰也是人類直立後,減輕脊椎負荷的需要。人們應隨時保持脊椎的正直,否則就要出現椎問盤突出等脊椎病。在醫學上患有脊椎病的人群要高達50%以上,都是姿勢不正確引起的。所以太極拳講立身中正、豎腰立頂也正是為了使脊椎所受負荷和壓力降到最低,不出現病態。

裹襠溜臀 裹襠是指會陰穴有向上微提的感覺,並可配合氣沉丹田。如果沒有裹襠,則氣沉丹出就沒有了作用。溜臀是臀大肌的作用,是維持身體平衡和下肢運動的。

松胯提膝 這裡面提到的提膝,不是弓膝。弓膝單單指形狀,而提膝則是指本質動作。提膝是大腿前側的肌肉上提,而松胯則是大腿兩側面的肌肉的放鬆作用。充分做到用下肢肌肉支援全身,並保護骨骼和關節,使下肢關節運動得法。

總之,太極拳運動主要是肌肉系統的鍛鍊,關節作用在於其運動的力度、角度和承受力及適應力等。肌肉系統鍛鍊對大肌群和小肌群都要有相互的協調作用,使之能夠科學合理地運動。

一、行在尾閭

“尾閭中正神貫頂”是太極拳盤架訓練的竅要。這一竅要如在日常行走中運用,則意在尾閭平移。走有多種形式,如平走、爬高、走低、急走、慢走、負重走、提物走等。無論採用何種形式,都要注意尾閭。尾閭松胯便松,行走時必輕鬆。尾閭如小木船的舵。船在江河中行走時舵控制方向,保證行船平直。就人體而言,尾閭保證身體的中正、調節方位。向前平移時,尾端如同小滾珠,尾閭移動帶動重心移動、扭腰轉胯,且帶動下丹田前後滾動內轉,兩腿如同生翅,走路時感覺松活而不疲累。再有一點須同時關注,就是走路時眼神在前,雙手一前一後,手心似攏著小氣球,手向前時手心似接提混元大氣向前,向後時手心似攏捏混元大氣向後,繼而手中溫熱。有一種八字步走法,因重心在走動時左右移動,故尾閭的要求稍複雜一些,總體看尾閭呈“の”形運轉,幅度較小,加入意念可帶動丹田內轉,旋腕轉臂連隨而至。左虛向左實轉化,右實向右杳轉化,虛實互含互化,實則實到底,虛則虛到無,沉勁自然產生。堅持如此行路,會走出許多趣味。

二、站在“三頂”

古語“站如松”,即站姿要端正、中直、平穩。站有三種形式:

1.雙腳自然分開、重量平均站立;

2.偏沉站立;

3.“三體式”站立,即斜向出一隻腳。

這三種形式均可站出太極拳味,方法是“三頂”加“二鑽”。

所謂“三頂”,即頭向上頂——百會向上,頸部關節必撐拉,頭腦虛靈;膝蓋前頂——膝關節似頂非頂,利於下肢松活;舌尖輕頂上顎——利於潤化金津玉液。

所謂“二鑽”,指兩腳湧泉穴如從體內鑽出一根針鑽向地底。兩腳均衡站立時,則前後有別且相隨,前緊而沉、後松而浮,轉化為前松而浮、後緊而沉。如偏沉站立、三體式站立,則注意身體中垂線的移動,左重移於左踝內側,右重則移於右踩內側。

三、坐在會陰

“坐如鐘”有端莊、正直、內守之含意。“精神內守,病安何來”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為前提。坐亦有道。一般人坐時是習慣加隨意,坐在軟沙發上還要加軟坐墊,殊不知這樣坐著往往會掩埋會陰,不利於經絡通暢。從百會至會陰是佛門所示的身體中脈,在養生中的作用異常重要。如會陰遮蔽,則中脈阻滯,害處甚多。要改變這種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於一般木凳上就座,關注會陰空露。古人制作的條凳不僅僅是為節省木料,而且利於正確的坐姿。人生來臀部凸突,就是為了利於會陰外露,然而多數人不知此妙。佛門練趺跏坐時將臀後墊子墊高一寸,為的就是使會陰直接與大氣接觸。坐時把會陰安頓妥當後,身體端正,意想會陰上通百會、下連湧泉、後應命門、中應勞宮,亦可用意念將這些穴位點形成環形線路圓轉執行,接太陽或月亮的精華之氣。雙手自然放於腿側或膝蓋,手指結手印。手放在腿側時宜結“跋折羅”手印(大拇指壓於中、無名指上,餘指伸開);放於膝蓋時一手心向上,一手心按在膝上,向上結蘭花手印(大拇指壓於中指上,另三指伸開)。手印形式很多,這裡僅舉一二。坐並非枯坐、寂坐,坐時不妨礙看電視及伏案讀書與辦公。

四、臥在“四空”

“四空”指手心、腳心、心中、頸椎都空空如也。睡時,讓頸椎空露,睡形呈“大”字,全身放鬆,不用枕頭,或用一寸高左右枕頭,讓頸椎接觸空氣。空露頸椎利於椎管松活與氣息流通,對於預防及治療頸椎疾病意義很大。安頓好頸椎後,手心攤開,腳心松平,然後數息。口呼吸時,手心接天氣,腳心接地氣,吸氣則吸天地之清氣深入骨髓,呼氣則排出體內深層的濁氣、病氣於體外,呼吸進出於人體深層中的每個細微點。宜略有此意念,恍兮惚兮即可,不知不覺中即可寂然入睡。側臥之睡姿,可仿此要領而行。

如此行站坐臥,走路不累,久坐不疲,久站不脹,久臥不傷。且益於對太極拳的理解,能充分發揮太極拳身心兩修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