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斗衛星,他七次下西洋,是如何保證不迷路的?

2020年6月23日,對於中國人來說又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北斗衛星的最後一顆衛星也發射完成,這就意味著我們中國人在”衛星導航“這個領域已經打破了歐美等國數十年的封鎖,意味著我們從此不再可以受制於人。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斗衛星,他七次下西洋,是如何保證不迷路的?

自豪嗎?雖然總是問這樣一個問題,總是感覺會有點傻,但是作為中國人還是很樂於回答這個問題的,自豪。因為這也意味著我們中國也是越來越強大,離中華復興可以說又增進了一步。

當然,從這我們又引出一個話題,那麼在古代沒有導航的時代,古人是如何保證自己不迷路的呢?或許在古代陸地上行走可以靠著每個地方之間的路引以及問路也能勉勉強強到達目的地,而在海上呢?

比如鄭和?鄭和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揚帆遠航的代表性人物,比起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比歐洲整整早了一百多年,所以這又不得不感慨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單這一項來說明成祖朱棣的眼光絕對不比他老子朱元璋差。

可是在海上航行不同於陸路,那個時期遠洋航海技術還未成熟,海面上根本沒有多少船隻,根本沒有問路一說,更何況當時的各國還沒有海上領土這個概念,所以很難想像鄭和當年七下西洋是如何做到不迷路的,畢竟來回要14次,可以說是個大工程: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斗衛星,他七次下西洋,是如何保證不迷路的?

鄭和靠著近岸航行

如果我們去觀察鄭和的航海路線圖,會發現寶船幾乎都貼著岸邊航行,也就是俗稱的“近岸航行”。

而鄭和就是依靠著陸地上的地形和海圖結合實際來進行航行的,因為在海圖上會給你清晰的標誌出這個地方的地形地形,並告訴你沿著什麼方向航行多久會遇見一個什麼樣的標誌物,可以用來估算大約位置。

而這也是鄭和揚帆遠航的不容易迷路的一個方法之一,畢竟靠著近岸航行一來可以隨時做到上岸保證物資等方面,二來這些標誌性建築也可以保證自己在遠航的過程中不會迷路。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斗衛星,他七次下西洋,是如何保證不迷路的?

當然,也有人說鄭和都已經最遠到達了非洲等地,近岸航行這種說法不可靠,對此小編也不做任何評論,但是按照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來說的話這其實很難做到,因為當時的帆船都是木質帆船,在抗浪性上和抗沉性上都不算很好,所以以當時的技術要想做到揚帆遠航對於鄭和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揚大明的國威以及對外增加貿易,但並不是送死,所以脫離近岸航行這種方法對於寶船隊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

靠著天文航線

經常看電視的朋友們是否經常看到電視劇之中宮廷有類似占卜師的職位,他們平時的工作每天就是記錄記錄星象,然後根據記錄的星象推斷出將要發生的大事等等。

這似乎看起來很“玄學”,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因為現在我們的確要很多東西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就比如關於天文方面的,現在的我們最多是興趣愛好來感受宇宙的浩淼。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斗衛星,他七次下西洋,是如何保證不迷路的?

但是古人可沒有這麼多的興趣愛好,那個時候他們觀測天文除了研究命裡之外更主要的也有識路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古籍之中都有這些記載:

《淮南子》:“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矣。”(西漢)《佛國記》:“大海瀰漫無邊,不知東西, 唯望日月星辰而進。”(東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也是古代航海技術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當時很多的船隊都是靠著夜觀星象來辨識船隊的前進方向。

當然這種方式也是具有侷限性的,一個是定位精度不高,只能作為參考,另外一個也是特別尷尬的,那就是如果碰上陰天你又如何前進呢?

指南針的妙用我們不知道?

要說起鄭和下西洋最大的功臣不得不提到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我們知道在古時候指南針是可以唯一能夠辨識方向的工具: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斗衛星,他七次下西洋,是如何保證不迷路的?

在明代時期指南針已經成為了比較常見的導航工具了,以當時的技術雖然還有改善空間,不過對當時的航海事業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現今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全面組網,中國的衛星導航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不過也正是前人的摸索伴隨著我們前進,隨著人類的進步,科學技術也是一日千里。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斗衛星,他七次下西洋,是如何保證不迷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