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英雄就應該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一)

賀新郎1

宋 劉克莊2

實之三和3有憂邊4之語,走筆5答之。

國脈6微如縷7。

問長纓8、何時入手,

縛將戎主9。

未必人間無好漢,

誰與寬些尺度。

試看取、當年韓五10。

豈有谷城公11付授12,

也不幹13、曾遇驪山母14。

談笑起,兩河路15。

【註釋】

1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歌”、“金縷曲”、“乳燕飛”、“鳳敲竹”、“貂裘換酒”、“賀新涼”等,一百一十六字,仄韻。始於蘇軾,用葉夢得“睡起流鶯語”為譜,此調高亢,適合抒發豪邁或悲涼之情。

2 劉克莊: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嘉定二年(1209)補將仕郎,之後輾轉於江、浙、閩、廣等地任職。淳祐六年(1246),入朝,賜同進士出身,任秘書少監、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後幾經罷職。景定五年(1264年),以煥章閣學士致仕(退休)。鹹淳五年(1269年)卒,享年八十三。劉克莊屬於“江湖詩派”,早期效仿晚唐詩,後期效仿辛棄疾,造詣相差很遠,但在被公認為辛棄疾後繼者的劉過與蔣捷之上。

3 三和(hè):第三首和詞。本篇作於淳祐四年(1244年),是作者與好友王實之六首唱和詞中的第四首,是收到對方第三首和詞後所作。

4 憂邊:擔憂邊疆,意思是為邊境局勢而擔憂。

5 走筆:運筆,此處指寫作。

6 國脈:國家的根本命脈、生機。

7 縷:細絲。此處形容國家生機已經非常微弱,一觸即斷。

8 長纓:捆縛敵人的長繩,多用來比喻與敵人作戰的機會或有利條件。典出《漢書·終軍傳》“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9 縛將戎主:把敵人的首領綁縛並帶來。戎:古代中國對西北遊牧部族的通稱,此處代指蒙古人。

10 韓五:韓世忠,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人,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故稱“韓五”。早年家貧,性情強悍豪氣、好酒、不受約束,所以又有“潑韓五”的渾號。後參軍,在宋與西夏及金人的戰鬥中多次獲勝,建立大功,為南宋的建立與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興四將”之一。死後追封太師、蘄(qí)王。

11 谷城公:即黃石公。相傳張良隱居下邳(pī)時,在橋上遇到一位老者,經過三次考驗,最終將《太公兵法》傳授給他,張良後來憑藉兵法輔佐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老者臨別時說:“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

12 付授:給予和傳授。

13 不幹:不相干、不涉及、與……無關。

14 驪山母:相傳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軍事理論家李筌(quán)早年偶得《黃帝陰符經》,翻閱千遍仍不理解,後在驪山遇到一老媽媽,為他講解了其中大義,李筌後來才成了才略超群的人物。

15 兩河路:宋時的河北東路、河北西路,轄區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與東部,山東省,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區域性地方;韓世忠與金作戰時,在這些地區屢立戰功。

英雄就應該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一)

這首《賀新郎》是劉克莊與朋友唱和的六首詞中的第四首。劉克莊生活於南宋的中後期。這一時期的南宋朝廷先是受到金國的威脅,金國被滅後又面臨蒙古的威脅。在如此危急的局勢下,南宋朝廷卻無心圖強,頻繁錯失良機,以至於局勢逐年惡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詞人創作了這首詞。

這首詞上片的大意是:國家的生機細微如同絲縷。敢問長纓什麼時候才能到手中,用來抓住並帶回敵人的首領。人世間未必沒有英雄好漢,誰能為他們放寬些尺度?不妨看一看當年的韓五,哪裡有谷城公賜給並教授兵法?也不涉及遇到驪山老母講解陰符經那樣的事。卻依然在兩河戰場上縱橫笑傲。

一上來,詞人就點名此時的局勢已經十分危急,整個國家岌岌可危。“國脈微如縷”五個字正是對那些沉迷一時安寧的人們的當頭棒喝。國家命運危急如此,正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時刻。然而環顧四周,卻沒有人站出來應對危機。是沒有人願意為國分憂嗎?並非如此。“問長纓、何時入手”,愛國志士急切想為國效力,無奈卻不被允許。

英雄就應該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一)

形勢如此危急,愛國志士卻又報國無門,究其原因,一是朝廷上下早已習慣了苟且偷安的現實。二是南宋時期黨政頻繁,大臣專權頻繁出現。朝堂上的官員終日忙於爭權奪利、排擠異己,自然不樂於看見有才能的人得勢,為選拔人才設定了層層障礙。

因此詞人大聲疾呼,希望朝廷選賢任能,為愛國志士開闢一條通道。世間還是有人能夠挽救當前的局勢的。下邊詞人用韓世忠的事例說明,即使沒有高人傳授、神仙指點也能夠成為名將,殺敵報國。這裡“豈有”、“不幹”連用,突出了韓世忠的風采,也進一步佐證了選賢任能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