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西周古國——會國,會人好享樂,亡國後成為反面教材

鄶(gui)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有鄶氏,《逸周書·史記解》載:“

昔有鄶君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重氏伐之,鄶君以亡。

”是說昔日有鄶氏的首領吝嗇刻薄,苛刻臣下,群臣都不再親近,使得上下嚴重脫離,重氏趁有鄶氏君臣離心起兵討伐,有鄶氏滅亡。有鄶氏的這次滅族之災發生在帝嚳時期,但有鄶氏並未滅絕,後再次繁衍興盛,可見鄶族生命力之頑強。鄶國至少在夏朝時已立國,商代時重封。鄶國傳說為陸終四子求言之封地,《史記·楚世家》載:“

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

”。商末周初,武王匡定天下,覓先聖後裔大封諸侯,鄶國也位列其中。

西周古國——會國,會人好享樂,亡國後成為反面教材

西周鄶國的地理位置在今河南新鄭、密縣一帶,今河南新密市曲梁鄉有鄶國故城遺址。當時濟水、洛水、河水、潁水流域子男爵位國家居多,並稱東洛十國,在這些零零總總的小國中,鄶國地理優勢顯然,國家富庶,實力最為強大。《國語·鄭語》:載“

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

”鄶國與東虢國為鄰,兩家獨大,憑著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兩國坐享太平,安安穩穩度過了整個西周。也就是在這兩百七十年的優渥膏潤的舒適日子,使得鄶國人民被圈養成了驕奢懶怠安於享樂的國民共性。西周鄶國的歷史雖然不見史載,但流行於西周時期的詩篇卻記錄了鄶國族人這種好逸惡勞的生活習性,比如《羔裘》,滿紙奢華,通篇腐敗,並形成獨具風格的“檜風”,《詩經》收錄檜風詩篇四首,被春秋時代的政客廣為引用,但大多作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西周古國——會國,會人好享樂,亡國後成為反面教材

“會”的本義來源於一種上古時期的爐灶,甲骨文上面有“尖頂蓋”,中間有“箅(bì)子”,下面有盛炭火的“器皿”,很有可能是一種可以移動的用來蒸煮的爐子。金文下半部分作“曾”,也是取自“炊器箅孔”之義。這種爐灶的特點是小巧、便捷、可拆散重組、可移動性,較之笨重的土灶臺的“丙”更為先進,類似於後世的煤爐。因為爐灶由多個部件組成,缺一件就無法使用,故以上下結合引申“會合可用”之義,故會有“聚”的意思,比如會盟。後來會字“爐灶”和“炊煮”的本義逐漸消失,再加“火”形成“燴”,變成了一個烹飪用詞。會氏是個古老的民族,會人擅長烹飪,這個民族很有可能因創造這種便捷式爐灶用以蒸煮食物而得名“會”。

西周古國——會國,會人好享樂,亡國後成為反面教材

會的甲骨文

就在鄶人全民沉浸在虛華的太平盛世中時,一場針對鄶國的陰謀在遙遠的陝西華縣悄悄醞釀著。華縣是西周末年周幽王叔叔鄭桓公的封國,鄭桓公見西周王室將亂,與太史伯商議將鄭國遷到洛陽附近,並以“寄帑”的名義向鄶國等東洛十國借地,以謀長遠。目光短淺的鄶君鬼使神差的答應了鄭國的請求,騰出城池來安頓這個遠道而來的王室成員,並以攀上王親國戚而引以為傲。不料,鄶國迎來了一個超級大無賴,後來的鄭武公比他的父親鄭桓公更有甚之,他不但佔著借來的城池不放,還加緊籌劃奪取鄶國的陰謀。《公羊傳·桓公十一年》載:“

先鄭伯有善於鄶公者,通於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

”是說鄭武公善待鄶國國君,鄶君則死心塌地的追隨鄭國,把鄭武公視為良朋益友,都說朋友之妻不可欺,鄭武公卻不顧厚道與鄶國夫人叔妘私通。當然,鄭武公私通叔妘不是貪圖美色,而是為了謀取鄶國。這個叔妘掉進了鄭武公設下的溫柔陷阱,將鄶國的軍國機密源源不斷的傳輸給鄭武公,所以《國語·周語》史官在闡述亡國因素時發出“

鄶有叔妘

”的感嘆。

《韓非子》說,鄭武公大量收賣鄶國智士和武士,用良田和官職爵位賄賂他們,用這種方式來削弱鄶國的人才力量。加上鄶國君臣的鼠目寸光,鄶國的滅亡已是時間問題。鄭國滅鄶後,正式東遷,第一件大事便是在鄶地建造國都,即新鄭,然後憑據鄶地,進一步實現擴張。史書載,鄭國二年滅鄶,四年滅虢,之後吞併周邊八邑,為後世鄭國的崛起打下了基礎。鄶國亡國後,國人以鄶為氏,形成會姓。

文/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