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一個重大的事件,一位傑出的人物,一處優美的風景,都會吸引眾人的注意。文人墨客們還會根據自己的感受,將其凝固在詩行,也讓更多的人可以體會和深思,於是又會激發後人進一步感悟,又得出不同的結論。

比如對於昭君出塞這件事,杜甫、劉禹錫等人都曾賦詩抒懷。再如,對於西施這個歷史人物,也是有褒有貶,李白、羅隱等人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卻很難說誰的評價更顯正確。

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晚唐詩人李商隱懷才不遇,於是便想起了西漢的才子賈誼,還寫了一首《賈生》,其中的名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大家一定印象深刻。

李義山在作品中抒發了新警透闢的議論,讓人很受啟迪,可是北宋的一位詩人卻不以為然。下面分享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賈生

北宋: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司馬遷在《史記》裡將賈誼與屈原同傳,在於顯示他們都有忠君愛國之志,經邦濟世之才,但又都生不逢時,無以施展抱負,具有共同之處。

司馬遷之後的班固創作了《漢書 賈誼傳》,他對賈誼在歷史上的影響看得更為分明,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賈誼的正確主張,基本上都得以施行,所以賈誼雖然離世較早,位不至公卿,卻並非懷才不遇。王安石的這首詩,就是以班固的論點為依據而寫的。

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唐代詩人貶官後,經常作詩安慰自己,往往以賈誼被貶長沙作比,而詩句之中總不擴音到漢文帝薄恩、賈誼不遇的意思。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還有李白的《巴陵贈賈舍人》都是如此。

而王安石一方面接受了班固的論點,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實際遭遇,寫出了翻案文章。起句就採用《漢書》的原話,申明主旨;次句以反詰的口吻,反襯出正面的意思。

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後兩句則對《漢書》裡的文字稍加改寫,班固說賈誼雖然沒有被封為公卿,但政治主張已被施行,不能算是不遇,是就賈誼立論。

王安石則說自古以來,雖然許多人位列公卿,可是他們獲得的只是爵位。而其政治主張卻被皇帝擱置一旁,並未付之實施,這才真是對臣子的薄恩,是針對古人泛論。

前人多以為,皇帝賜予臣子很高的爵位,就是恩深,否則就是恩薄。而王安石則認為,皇帝對臣子施恩之厚薄,不在於所賜爵位之高低,而在於是否採納他們的政治主張。

如果言聽計從,就是恩深;否則,即使爵位再高,也只能算是恩薄。這種看法,反映了作者卓越的見識。

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賞識、提拔和支援,在保守派與頑固分子的圍攻之中,堅決地推行新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皇帝對他付託之重、信任之久,在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

這種君臣之間相知相識,使他對皇帝充滿感激。作者又因這種知遇之恩、以及在改革中取得的實績而自豪,因而他對漢文帝和賈誼的關係,也有超出常人的深刻體會,能夠做出正確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王安石讀了李商隱的名作,也即興創作了一首絕句,卻更有遠見

由於李商隱和王安石所處時代不同,身世和見識各異,兩位詩人在處理同一題材時,表現了完全不同的主題思想和藝術風格。

李詩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帶有普遍性的歷史情況,用筆曲折,出之詠歎,以韻味見長。王詩則更深刻地發掘了古代君臣知遇的實質,用筆奔放,純為議論,以見解取勝,字裡行間都展現出一位傑出人物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