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兩百多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有網友問,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國人口不過幾千萬,而到清朝末年時,人口卻已經高達四億,這是怎麼做到的?

看到這個問題,想必有不少人會脫口而出,應該歸功於“美洲作物”的引進。

其實,清朝人口的增長,與玉米、馬鈴薯、番薯等美洲作物的引進,並沒有太大關係。據歷史學者研究統計:

1914-1918年,玉米與薯類(包括番薯、土豆以及中國本土的芋頭等在內)種植面積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2%,兩者合計的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約為7。67%;

直到1920年代,玉米、番薯包括中國本土的各種芋類在內的產量合計也只佔全國糧食產量的9%。

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兩百多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產量佔比連糧食總產量10%都不到的美洲作物,怎麼可能支撐全國人口的成倍增長?清朝人口之所以能夠達到四億,才是主要原因。

一、清朝統一全國時,全國人口基數很大。

網上有一種說法,清朝統一時,全國人口只有1200萬人,這是胡編亂造。據學者研究表明,清朝統一時,全國人口保守估計在一億以上。著名學者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93億人,而在1644年,也就是清朝入駐北京那年,全國實際人口大約有1。52億人。

明朝中國人口突破億人大關,這是海內外有識學者的共識,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先生認為,明代人口峰值是1。97億人;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億人。

二、耕地面積的擴大,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

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兩百多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中國古代社會科技水平,尤其是農業生產技術,也是處於不斷髮展的過程中,秦漢時期,一畝地大概只能產糧一百多斤。而隨著農業技術的提升,以及農業工具的最佳化,到乾隆時期,糧食平均產量已達到一畝320斤。

同時,隨著耕地面積的擴大,糧食的總產量也是與日俱增,乾隆中期,全國糧食總產量約1。5億噸。

三、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解除了老百姓的後顧之憂。

在清朝以前,歷朝歷代都有一項特別的稅收——人頭稅,一個人出生後,達到一定歲數,就要向朝廷繳稅。人頭稅是古代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人口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百姓的生育,畢竟家裡多一口人,便要多交一份稅。

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兩百多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雍正即位後,鑑於朝廷對全國戶口、土地的掌控力強,稅源充足,靠徵收的農商業等稅收足夠支撐朝廷的日常開支,於是下令廢除人口稅,攤丁入畝,並承諾“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生育意願。

其實,清朝的人口大幅度增長,放在全球來看,並不是奇事。事實上,從十六世紀開始,全國人口普遍迅速增長。以英國為例1600年,全國人口不過500萬人,而到1900年,人口已達到3750,翻了6倍多。相比之下,如果明末清初人口是1。5億,有清一代,人口不過翻了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