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特殊教育與認知學派

認知心理學是 20 世紀發展得最快的一個心理學派,目前,已經成為心理學界的主導性理論。以皮亞傑為代表的經典認知心理學從發生學的哲學高度,透過一系列的實驗來探討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以奈塞、塞蒙等人為代表的資訊加工學派則從資訊加工的角度,採用計算機模擬的方法來探討人腦內部的資訊加工過程。在認知心理學家看來,人們的認知是以生物電和生化形式為基礎的資訊符號活動,這些符號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在一定程式控制下的資訊輸入、儲存和輸出。根據這一基本原理,大量的實驗探討了人們的感知覺、符號表徵、記憶、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資訊加工過程。近幾十年來,認知心理學不但探討人腦的邏輯符號活動,而且也注重探討人的社會認知和非理性的符號活動。 例如,內隱記憶、內隱認知和元認知的探討更接近人的認知方式和心理活動的特徵。無論是以皮亞傑為代表的經典認知心理學,還是以奈塞、塞蒙等人為代表的資訊加工認知心理學,都是目前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也是特殊教育中的心理學理論基礎。認知心理學對特殊教育的影響集中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加強了特殊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因為相比而言,理論研究,尤其是基礎理論的研究始終是特殊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比較薄弱的部分。

第二,加深了對不同型別特殊兒童身心特點的研究,尤其是關於感知覺、記憶、注意、想象、思維等認知過程的研究。

第三,認知研究的成果幫助改進了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四,透過注意力、控制力和資訊加工能力的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了,特殊兒童的學習效果提高了。

第五,教學環境的最佳化和教學手段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結合,有利於實行融合教育。

特殊兒童,尤其是感官殘疾兒童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觀察和感知外部世界。感性知識的缺乏是否會阻礙和推遲障礙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不同障礙所導致的認知能力發展的相對滯後,是區域性的還是全方位的?是階段性的還是永久性的?為了回答上述問題,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家從對物理世界的感知(視障嬰幼兒對聲音刺激的反應,抓握等運動能力的形成,聽障嬰幼兒對視覺圖形的反應等)、對物理世界的理解(客體的衡常性、固著行為、守衡等)、空間認知能力(空間概念的形成、空間方位的判斷)、語言能力的發展(詞彙的獲得、理解與運用、社會語言交往等)、思維能力(概念、推理、判斷、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等)等方面對障礙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在經驗的觀察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形成兩種不同的有關特殊兒童發展的理論,即發展滯後論(Developmental Lag Theo- ry)和發展補償論(Developmental Compensation Theory)。

發展滯後論認為障礙兒童在感知覺、記憶、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可能落後於同年齡的正常兒童,而且這種落後是很難避免的。發展補償論也不否認在障礙兒童發展過程中,有階段性的發展滯後現象,但更強調在好的教育條件下,在有效的早期干預和訓練的條件下,透過發展障礙兒童的潛力,能使相對滯後的認知發展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償。相比之下,發展補償理論在現代特殊教育學界得到了更多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