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子的“四不”之學

老子的“四不”之學

《道德經》有言:“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意思是說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意見,懂得謙虛求教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做人不以為是才會有所成就;不認為自己有功勞的人才會成功;不認為自己有賢能的人才會長久。

不自見故明。一個人有了自己太多的主觀意見,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看不到自身的問題,終會在驕傲中毀了自己。《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一站成名,被奉為正義的化身,死後被後世尊稱為“美髯公”。但關羽也是因為太自見而毀了自己,在攻打樊城前,他的謀士就勸過他,不要打樊城,以免被東吳偷襲,他聽不進謀士的意見,一意孤行,不把任何敵人放眼裡,最後被東吳偷襲,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了。

作為一個領導者,千萬不能“自見”,一定要多聽取他人的意見,集中他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才能更好的帶領團隊,一起進步。

不自是故彰。主觀的認為我一定是對的,我絕對不會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街亭是當時蜀漢重要的糧道關口,馬謖在申請陣守街亭時,不聽副將的勸諫,執意違背諸葛亮的命令一意孤行,致使兩萬精兵陣亡,諸葛亮為了穩固軍心,將其斬首,以儆效尤。

這種自以為是的人,終究會給自己乃至集體帶來禍害。人不自是,才會開彰大業。

不自伐故有功。某件事情因他而成功,但他不居功自傲,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功勞,都是別人的功勞,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大成。春秋戰國時期,文種、范蠡一起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國家安定後,范蠡便退隱了,因三聚三散,被後世尊稱為“財神”。而文種不肯退隱,范蠡走的時候就提醒過他,叫他一起退隱,越王這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文種捨不得榮華富貴,不肯走,稱病不上朝,被同僚汙告,有謀反之意。於是越王賜他一把刀,說讓他帶著未用完的計謀,一起去見先王,便拔刀自刎了。

范蠡的成功顯而易見,他成功後不居功,選擇退隱,他的功勞不會石沉大海,所有人都會記住他的成功,萬世傳頌。而文種的結局便不一樣了,貪圖富貴,功高震主,沒有人會記住他曾經的成功,人們只看到了他虛偽的一面,他的行為掩蓋了他所有的功勞,後世只會認為他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小人。

不自矜故能長。不認為自己有能力的人才會長久。三國演義中,劉備一生忍隱,以仁義治國。後來關羽、張飛被陷害後,劉備預率七十萬大軍討伐東吳,諸葛亮一再勸諫,此時不可攻打吳國。劉備不聽,自他稱帝后,就開始有點自矜了,便不再聽取諸葛亮的任何意見了。結果輸的一敗塗地,潰不成軍,退守白帝城,抑鬱而死。

人一旦自矜,便有了致命的弱點,遲早會自食其果,人不自矜才會長久。

老子的“四不”之學,學問很深,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它既是個人的自我修養,也是領導層最基本的人格修養。懂了老子的“四不”之學後,便可達到“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沒有任何事情任何人可以傷害到他了,便可與世無爭與物無爭了。

老子說“四不”是“餘食贅行”,是瘤子,是多餘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把這些多餘的東西留在我們的體內,讓它肆意繁殖,人類很多的心裡疾病均來自於“四不”,只有消滅它,才能夠健康快樂的生活。

老子的“四不”之學,博大精深,在我們人生的成功路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外表的富貴名利不是真正的成功,只有真正做到內外兼修,才算合乎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會老子的“四不”之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