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鄭莊公“掘地見母”也稱作“黃泉見母”,字面上看是“孝道故事”,似乎是鄭莊公為了見到去世的老媽,不惜把自己搞“崩”了,其實恰恰相反,它講的是母子反目的人倫悲劇。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這個故事看起來是個“家長裡短”,但卻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件。

鄭莊公是鄭國第三任國君,被後人稱為“春秋小霸”,也有人把他歸為“春秋五霸”之一。

故事要從一個叫潁考叔的潁谷(今登封)官員談起。

鄭莊公二十三年,潁考叔進京向鄭莊公獻貢。按照慣例,鄭莊公要給潁考叔賜宴,於是君臣二人開始“擼串”。上來一道肉食,潁考叔沒動筷子,卻掏出一塊布,把肉包好揣進兜裡。

鄭莊公很奇怪:“吃相也太差了吧,寡人管飽不管帶,你咋還打包了呢?”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潁考叔一躬身:“但凡小人吃過的肉食都讓俺老媽嘗過了,君上賜的這道肉食她老人家沒吃過,所以想帶一點回去讓她老人家嚐嚐。”

原來是個大孝子!鄭莊公被潁考叔勾起五味雜陳,他不禁嘆了口氣說:“你還能有個老母可以孝敬,而我的心卻無處盡孝。”

潁考叔裝糊塗:“您這是什麼意思呢?君上的母親不是活得好好的嘛?”

鄭莊公再次長嘆,他給潁考叔講述了一段自己與母親,以及弟弟之間發生的人倫悲劇。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鄭莊公的母親姜氏(史稱武姜)是申國公主,嫁給鄭武公後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寤生即鄭莊公,次子名“段”,史書中亦稱之為“叔段”、“共叔段”、“太叔段”、“京城大叔”。

“寤生”這兩個字把今天的學者搞得頭昏腦漲,我查了很多資料,認為“寤”通“牾”,即違背、不順從的意思。鄭武公怎麼給兒子取了個這麼難聽的名字呢?《春秋左氏傳》解釋說,武姜生鄭莊公時難產,嬰兒是倒著出生的。

難產對產婦和嬰兒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好在母子倆都闖過了鬼門關。本來這是個令人高興的事,可武姜卻認為這個兒子差點害死自己,很不吉利,不光給孩子取了個難聽的名字,還一直不喜歡他,尤其有了叔段之後,武姜的心完全偏了。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鄭武公晚年,武姜一直試圖讓小兒子接班,卻遭到了鄭武公的拒絕。最終寤生在老媽陰沉的臉色中接過了鄭國的大權,那一年他才13歲。

眼看不喜歡的兒子當了國君,心愛的小兒子卻一無所有,武姜心有不甘,她給鄭莊公下令:把制邑封給你弟弟。

鄭國地盤不大,除了都城外,只有京、制、鄢、潁谷、長葛、廩延六座大城,而制邑緊鄰虎牢關,是鄭國最重要的戰略要衝。鄭莊公一嘬牙花子:“娘哎,這地方地形險要,不適合分封,咱換個地方行不,您隨便挑。”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武姜眼皮都沒抬:“那就京邑吧!”京邑就是今天的滎陽,是鄭國第一大城。老太太下手夠狠:你捨不得剁左手,我就砍你的右胳膊!

鄭莊公大話已經說出去了,不好再反悔,只好違心地同意將京邑封給了弟弟段叔。

這件事引起了大臣祭仲的警覺,他提出反對意見:古制,封君的城池最大不能超過都城的三分之一,京邑面積幾乎趕上都城,城牆堅固厚實,分封給公卿既不安全,也不合禮制,這恐怕對君上您不利吶。

鄭莊公一臉無奈:老太太要這麼做我能怎麼辦?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祭仲又說:“姜老太慾壑難填,如同野草,一旦蔓延開來就麻煩了,得趁早剷除掉,您可別忘了,叔段也是個尊貴又驕縱的傢伙。”

鄭莊公卻笑了:“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就等著瞧吧!”這就是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出處。

果然如祭仲所料,叔段在老媽的縱容下越發驕橫,他得了京邑後沒有知足,居然私自發兵,不斷兼併周邊的城池,將鄭國西面和北面全都“劃歸”到自己的名下,形成了半分鄭國的格局。

段叔的擴張,搞得滿朝震動,大臣不斷上疏請求鄭莊公採取行動,甚至有人直接開槓:您要是再任由叔段擴張,那我乾脆投叔段算了,不伺候您了!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鄭莊公卻像個唐僧,始終嘮叨一句:“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這樣的人土地越多敗亡越快,你急什麼?”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了22年!實在佩服鄭莊公,13歲的少年就懂得隱忍,且一趴窩就是22年,這得有多大的忍耐勁!

鄭莊公的隱忍卻被叔段解讀為窩囊,於是叔段的野心越抻越大,在老媽的攛掇下,他決定跟哥哥正式攤牌。

叔段的大軍剛一動,鄭莊公就接到了密報:“膿終於可以擠出去了!”早有準備的他立刻派大軍直逼叔段的老巢京邑。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叔段顯然毫無思想準備,鄭莊公的大軍還沒來得及進攻,京邑城內就發生了針對叔段的叛亂。於是叔段倉皇出逃到鄢陵,又渡過黃河跑到衛國避難。

鄭莊公不追趕叔段,而是跟老媽算總賬:你我母子此生情分斷絕,你遷居到鄢陵吧,下次再見就是黃泉之下了!

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鄭伯克段於鄢”,《東周列國志》的開篇就是這個故事。

母子反目,這種人倫悲劇是人生的大不幸,尤其對一個國君來說,將母親幽禁必然會被天下人譏笑和指責。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很明顯,潁考叔是有備而來,他就是解開鄭莊公母子之間心結的妙醫聖手。

一份肉食觸動了鄭莊公內心最脆弱的部分,於是潁考叔趁熱打鐵:“不就是因為發了毒誓不好回頭嗎?這好辦,您可以挖一條地道,深及泉水,在那裡您跟母親相見就是黃泉相見,不違背誓言。”

鄭莊公一聽妙啊,多好的梯子,趕緊借坡下驢吧。於是母子二人在泉下相逢,一番抱頭痛哭後母子倆消除了過往仇怨。

再說叔段,後來這夥計在衛國人的支援下,一度試圖反攻倒算,但失敗了,最後死在了衛國。鄭厲公即位後下令,封叔段留在鄭國的後人繼承他的爵位,其後人以“段”為姓。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一場人倫悲劇,最後的結局還算不錯。但這則故事留下兩個疑問:《左傳》為何用“鄭伯克段於鄢”這麼個題目?這個故事又為何成為《東周列國志》的開篇?

題目有什麼玄機呢?

首先,“伯”是指諸侯封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莊”是諡號,後人稱之為“鄭莊公”是一種抬格尊稱,而鄭伯則是中性稱呼。

其次,“克”是指諸侯之間身份對等的衝突或戰爭,身份尊貴者對卑下者的戰爭,應該用“伐”,而不該用“克”。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因此,《左傳》準確的題目應該是“鄭莊公伐段於鄢”,替換的兩個字眼其實就是貶低和譏諷鄭莊公,把他的身份降低了。

《左傳》這麼寫的目的很清晰,它就是在批評鄭莊公的不孝不悌不義。

囚母別居是為不孝,兄弟相殘是為不悌,姑息養奸是為不義!

《東周列國志》為何將它放在第一篇呢?

因為這個故事是一件歷史標誌性事件,它被視為春秋這個歷史階段的序幕。

鄭莊公為何要掘地見母?一場家庭糾紛為何被視為標誌性大事件?

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麼春秋是如何界定的呢?

孔子認為,西周禮法的敗壞就是進入春秋的重要標誌,而鄭莊公正是禮壞樂崩的第一人。他與周天之間爆發了繻葛之戰,並射傷了周桓王,開創了諸侯公然武力對抗天子的先例。後來,他又逼周桓王與他交換人質,再次讓周王室蒙羞。

因此,這個春秋小霸雖然把鄭國推向了巔峰,卻開啟了踐踏西周禮法的先例,從此周王室一路衰敗。

一件“家長裡短”,居然有如此重要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