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人們會用年號來稱呼明清兩朝的皇帝?

在梳理人們對皇帝的稱號時,看到不少人都支援這樣一條規律:隋之前的皇帝多用諡號稱呼,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用廟號稱呼,而明清的皇帝多用年號稱呼。用諡號、廟號或年號稱呼皇帝,是為了避皇帝諱。像諡號,就是為了人們方便稱呼過世的君王而創造出來的,這在之前已經講過。

廟號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字。最初,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只有那些對國家有功、值得子孫祭祀的皇帝死後會被追加廟號。到魏晉南北朝時,廟號開始氾濫,唐朝之後基本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般常見的廟號有太祖、高祖、世祖、太宗、世宗、中宗等。雖然廟號所選的字有時也是諡號的備選字,但廟號的選字其實並不是以諡法為標準,其褒貶的意味與諡法也不相同。

為什麼人們會用年號來稱呼明清兩朝的皇帝?

年號則是古代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最初人們用君王的繼位的年數,作為一種紀年方式。在史書中,比如《春秋》就用魯國君主的諡號與年數相結合來紀年的,《史記》記載孔子的出生時間也是魯襄公二十二年。到漢武帝時,首次出現了年號。當時有官員提出,應該結合祥瑞確立年號,用這種方式來紀年,而不是簡單地用繼位時間來紀念。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從此之後,皇帝登基後基本就會公佈新的年號。而且因為年號需要與祥瑞結合起來,因此最初,每當天下出現祥瑞,皇帝就會更換一次年號。除此之外,碰到大事、要事,皇帝也會改元。因此明朝之前的皇帝年號有多有少。只是後來一些皇帝不再注意這些,更換年號的頻率也不像以前那麼高了。到了明清兩朝,基本上是一個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

從上邊描述可以看出來,諡號和廟號本身就是為了稱呼過世的皇帝而設計的,因此用諡號與廟號稱呼皇帝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只是隋唐之前,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而唐之後,皇帝的諡號又越來越長,所以就形成了唐之前的皇帝多用諡號稱呼,而唐之後的皇帝多用廟號稱呼這樣的現象。當然,有些書中是將廟號和諡號結合起來一起使用的,這時一般是廟號在前,諡號在後。比如《資治通鑑》就是用“太祖高皇帝”來稱呼劉邦的。

為什麼人們會用年號來稱呼明清兩朝的皇帝?

而年號與諡號、廟號都不同,年號本身是用來紀年的,而不是用來稱呼皇帝的。在一般的書籍中,年號一直都是用來表明時間的。比如《資治通鑑》記載漢武帝時期的事,就會寫“建元元年”、“元狩五年”等等。只是最初,皇帝的年號比較多,記起來比較複雜,一般人很難將年號與所屬的皇帝馬上對應起來。

但是從明朝開始,大部分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人們用年號紀年,讀者很容易就能夠從書中的年號聯想到當時的皇帝,比如看到“洪武”,人們就會知道寫的是明太祖在位時候的事。而且,像明武宗、明世宗這樣的稱號本身也缺乏辨識度,反而不如“正德”、“嘉靖”這兩個年號更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就有人用年號來代指皇帝了。洪武皇帝、永樂大帝、康熙帝這樣的稱呼就是這樣來的。

但這種稱呼本身不合規矩,因此是在比較隨意的場合出現的。比如話本小說之中。一般情況下依舊是用廟號、諡號稱呼皇帝,年號依舊是被拿來紀年用的。